《全唐詩》載,史青曾上書皇帝李隆基稱自己做詩比曹植更快,他說,曹植要七步,自己隻需要五步即可完成皇上的命題詩。李隆基當即下旨召見,想看他是不是說大話。在金殿之上,李隆基以“除夕”為題,命史青做詩。史青五步未走完,就吟出了一首五言律詩:“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裏摧。風光人不覺,已入後園梅。”詩中形象地闡明了時光如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使人頓生珍惜時間、活在當下之感慨。愛才的李隆基當即授予史青左監內吏的官職。

《舊唐書》記載,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曾陪唐文宗在未央宮裏閑聊,恰逢文宗剛把一批禦寒棉衣送給了邊關將士,文宗便要柳公權做首詩歌頌這項政績。柳公權起身,三步之內竟成一首五言絕句:“去歲雖無戰,今年未得歸。皇恩何以報,春日得春衣。”全詩敘述明確,音韻和諧,文宗沒想到,身邊這位大書法家,居然還是位詩壇奇才。

史料記載,宋朝名相寇準七歲那年,父母在家中擺宴,賓朋滿座。酒至三巡,有人向主人提議說:“你家小兒子善寫詩,請他來即席吟一首吧。”客人以《華山》為題,小寇準三步還沒走完,一首絕句已脫口而出:“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全詩僅僅20個字,便將華山險雄、峭拔的特點描述出來,讓在場的人驚歎不已。

45吳敬梓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世界第五大吝嗇鬼,他是誰呢?

歐洲文學長廊中有四個經典的人物形象,他們均以吝嗇而著稱,可以說,他們將吝嗇與貪婪的本性發揮到了極致。這四位吝嗇鬼年齡相仿,脾氣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征。俄國作家果戈理長篇小說《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是迂腐的吝嗇鬼,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劇作《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凶狠毒辣的吝嗇鬼,法國作家莫裏哀劇作《慳吝人》中的阿巴貢是多疑的吝嗇鬼,法國作家巴爾紮克長篇小說《守財奴》中的葛朗台是狡黠的吝嗇鬼。他們各自不同的吝嗇表現,構成了鮮明奪目的吝嗇鬼氣質與性格,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一組別具一格的藝術形象。

中國古典小說中有文學寶庫中的第五大吝嗇鬼,他就是《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章回體諷刺小說。小說以明代為背景,實際上講述的是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科舉製度下讀書人追求功名及生活的故事。它是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

小說中的嚴監生本名嚴大育,字致和,因做過國子監學生,所以人們稱他為嚴監生。他的財產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靠剝削,二是靠精打細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式的節儉。他花費的銀子,都實在出於不得已。在書中,有兩個極為典型的細節把他的吝嗇刻畫得入木三分。其一,他的妻子王氏死後,小妾趙氏提起要送一些銀子給兩位舅爺去參加科舉考試,嚴監生聽而不言,這時,桌子底下一隻貓就趴在他腿上,他一靴頭子把貓踢開了。這個猝然之間暗暗發狠的動作,正是他憐惜銀子的本性真實的表現。其二,嚴監生臨終的時候,已經說不出話了,卻久久不得斷氣,費盡生命中最後一點力氣,伸出兩個指頭,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媽等一群人都猜不出他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最後還是小妾趙氏走上前,對他說:“爺,隻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直到趙氏挑掉一根燈草,他方才點點頭,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這細節成為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幕。

46王安石工作勤奮,寫詩用心,可據說在生活上是個很馬虎的人,果真如此嗎?

王安石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官至北宋丞相,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寫詩作文都很擅長,詞寫得雖然不多,但像《桂枝香》等都是經典,他在《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成為千古名句。有文集《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留傳至今。

但是,這位中外著名的傑出人物卻常常表現出他大智若愚的性格特點。宋人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記載:“王荊公性不善飾,經歲不洗沐。”說他成年累月不洗澡,衣服也不勤換,酸臭難聞,別人跟他見麵經常是人還沒看到鼻子就先聞到了他的臭味。蘇洵曾經這樣描述他:穿著囚犯一樣的衣服,吃牲畜才會吃的食物,蓬頭垢麵,竟然還在那裏心安理得地論詩談史。

王安石的兩位“鐵哥們兒”——吳仲卿和韓維,對王安石的邋遢形象實在看不過去了,以邀他去寺院談論詩書政治為名,邀王安石一同去洗澡,並安排服侍的人把他的髒衣服拿走,然後換一套新衣服擺在那兒。而王安石洗完澡後見衣服就穿,從來不問新衣服從哪裏來。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記載:王安石的朋友告訴王夫人,說王安石很喜歡吃鹿肉絲,王夫人對朋友的發現感到很奇怪。於是,那位朋友說,他看到王安石吃飯時,隻把筷子伸向一盤鹿肉絲,其他的菜連看都不看一眼,一直把那盤鹿肉絲吃得幹幹淨淨。王夫人聽後笑著說:“那盤鹿肉絲一定離他最近。”原來,王安石每頓飯都隻吃離自己最近的那盤菜,無論菜肴是否好吃。朋友找機會請王安石吃飯,有意把一盤鹿肉絲放在離王安石最遠的地方,果然,王安石隻吃靠他最近的菜,似乎全然不知飯桌上還有一盤鹿肉絲。

關於王安石的這些軼聞趣事,笑過之後,可以這樣來理解:當一個人像王安石那樣,把精力完全傾注在他的政務工作中,以及他所熱愛的文學創作中之後,忽視其他生活中的小事小情就很自然了。雖然沒有人會倡導生活馬虎,穿著邋遢,但不管怎麼說,對於自己的事業,若有王安石對鹿肉也視而不見的專注,終究會取得一定成績。

47很多人都向往世外桃源,這個地方最早出現在什麼作品裏?

叫桃花源的地方有很多,湖南的常德,湖北的竹山,江蘇的連雲港,安徽的黃山,台灣的基隆,河南的南陽,重慶的永川、酉陽等地都有桃花源。但以上這些地方都隻是借用“桃花源”為別稱而已,“桃花源”最早出自哪部文學作品呢?

陶淵明是東晉末南朝宋初的文學家。他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過著自耕自食的田園生活,田園生活便是陶淵明詩歌創作的主要題材。他寫過一篇《桃花源記》,文章中講述了武陵人的故事,這個人以打漁為業。有一天,漁人從一條兩岸長滿桃林的小溪的盡頭誤入了一個隻能進一個人的小山洞,洞裏就是桃花源。桃花源裏良田美地,往來耕作,雞犬相聞,老人小孩兒都怡然自樂。桃花源不是仙境,裏麵生活著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祖先是因避秦時的戰亂而逃到這裏來的。因為這裏沒有戰亂,沒有賦稅,沒有紛爭,所以他們生活得和平、寧靜、幸福。以後,人們就用“桃花源”來指避世隱居處或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