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寫了這樣一首詩雲:“隻見火光燒潤屋,不聞波浪覆虛舟。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他所指的名利當然是個人的名利。另外,在一些國外的文學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人們對於名利的認識。比如說著名的文學巨匠歌德筆下的《浮士德》,魔鬼靡非斯特給了他很多頂極的俗世享樂的誘惑,他卻總找不到對生活的滿足感。後來,在領導人民填海造田的事業中,他卻突然意識到了什麼才是讓自己最自豪的東西,情不自禁地喊了出來:“多麼美啊,請停留一下!”超越自我的社會成就使他獲得了人生最美好的感受。
由此可見,如果追求名利是為了自己,那麼就要把握好分寸,因為畢竟名利常常會促使人們去建功立業,追求名利就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和實現人生價值。但是人們卻常常在追求的過程中本末倒置,把追求名利變成了第一的目標。
名利可以說是一個好詞,每個人都盼著自己能夠赫赫有名,而且這種名氣更是多多益善,要承認物質的作用,承認利益追求的正當性。但是不要做到被那些所謂的名利所羈絆。成名固然需要內功,但是外在的因素也會發揮一定的作用。所謂難中有易也,而關於“名”,要想一直保持下去,倒是不容易的,關於盛名,有的則是經營了一生,卻毀於了一旦。
關於名利,作為一種社會評價的結果,對個人是一種責任引導,對社會是一種進取引導。按照傳統的思想,以個人名利作行為引導,著眼於衣錦還鄉,封妻蔭子,在世俗社會人前顯貴,則難免因譽致毀,求榮取辱,人財兩空。
關於名利,李開複有著很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每一個人的人生和目標都是不同的,人和其他的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人會追尋理想,一生都在為了實現理想而努力。
李開複曾經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說道:每一個人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理想,還有自己心中的聲音。要把這個作為一生的目標,而不要去接受別人的世俗的這種一元化的名利觀點。因為一旦你接受了這個觀點,你就不是你自己了,你就變成一台追求名利的機器,而不是尋找生命意義的人。這樣,關於名利的追求就會本末倒置。
李開複在美國學習期間,認識了一位園丁。從世俗的觀念,特別是在中國,可能有的人會說園丁這算成功嗎?在潛意識裏,很多人都會看不起這些體力勞動者。但是這位園丁非常地快樂。
李開複禁不住好奇地問,你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他說就是把你們每一家人的庭院都做得非常美麗,讓你們回家的時候,會有一個快樂的心情,這樣我就認為我是成功的。
聽了這樣一番話,李開複頓時悟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他此時才感覺到,其實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多元化的,而且這種多元化也是相當重要的,也同樣是值得自己學習的。
在社會上,可能有一種看法,那就是說擁有了名和利,才是快樂的。其實並不是這樣,比如說,有的人非常成功,在美國待了很多年,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卻過得並不開心,所以,在這種時候,人反而變成了名利的奴隸,因此,故而一定要學會懂得進退有度,用理智來掌控自己的思想。
基辛格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一個人或一個國家追求一個目標,他沒有達到的時候,也許是一個悲劇。但是這個國家和這個人,他達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最後發現自己追求的目標,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一個目標,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快樂,那麼可能是個更大的悲劇。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讓名利牽著自己的鼻子走,一味追求名利的目標,當真的實現這一切的時候,也許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情。我覺得我們應該避免基辛格講的那個最大的悲劇。一個人熱愛自己的工作,是自己快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而名利卻在其次,認真聆聽自己心的聲音,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麼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從而脫離了名利所編成的牢籠。
追求名利並非不可以,而是一定要適度,每個人在自我修養的時候,都會碰到一些名利問題,對於名利的不同看法,也會讓人們劃分成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類別。對於那些淡泊名利的人,人們是敬重的;而對於那些被名利所累的人,人們就會產生一種厭惡名利的心理狀態,這些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有很多人對於名利有著由衷的向往,即便是極力進行克製也控製不了自己的意誌,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有可能因為自己的一時貪心,從而造成終生的遺恨。
人們對於發展認識的差異,往往源自於一部分對於名利的過分追求。人的發展著各種形式,對於發展在同一時期也是用不同的表象來進行展示的,對於這些表象,人們的認識是不同的,而這種認識的差異導致了對發展需求的滿足程度的差別,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生活在現實中雖然已經取得了一部分名利,但是仍然存有焦慮情緒的原因。而有的人始終在追求名利,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卻一直保持著快樂和放鬆,這種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