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具備。當你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可以做到在困難時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做到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我們這樣才能更多的理解別人,寬容別人。
我記得清代學者錢大昕曾寫過這樣一篇散文《弈喻》。說的是有一天,他在朋友家看下棋,見一位客人屢次輸,就譏笑他失算,總忍不住想親自去試一試,以便顯示自己的棋藝是多麼高超,以為他不如自己。過了一會,客人請他下棋,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就占了上風;快到中盤時,他就難以招架,而客人卻輕鬆自如;終局結束,客人贏了他十三個子。從這件事中,引起了錢大昕一番感悟:“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細細想來,非但下棋如此,用在做人上,亦是如此。
其實上述的事情就很生動的說明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容易忽視的道理。即“觀人之失易,見已之失難”。這句話意在警告那些主觀臆斷、盲目自強不知以為知的人,從而教人領會做人的正確道理,提醒自己及後人時時反省自己,處在對方的位置考慮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離不開換位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希望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往往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如果總是堅持自己的觀點,互不相讓的話,那麼隻會造成雙方關係的破裂,從而讓大家的關係變得惡化。相反,如果人與人之間不斷進行換位思考,彼此之間坦誠相待,那麼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而你,也會在這相互的交往之中得到對方的尊重。
我曾聽一位媽媽講過這樣的事情。她說自己帶著孩子上街,然後去看花燈。那是在晚上,公園的長廊裏掛滿了各種各樣五光十色的燈具。由於當天是正月十五,傳統的元宵燈會,所以遊人特別多。大家熙熙攘攘的往前挪動著腳步,可以說是接踵磨肩。
媽媽興奮地拉著隻有六歲的孩子的手,指著那些高掛的燈說說笑笑,孩子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還鬧著要回家。媽媽很吃驚,實在不理解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因為這些美麗的花燈可都是孩子一向喜歡的東西啊!
她蹲下身來,然後從孩子的角度抬頭看上去,終於看到了她眼中的世界。從這個角度看過去,隻能看到身邊那些大人們的腿和腳,由於人太多,孩子的個子又矮,她根本無法像成人那樣,在自己的眼中看到一番美麗的情景。明白了這一點,媽媽立刻把孩子抱了起來,這樣孩子就能看到那些花燈了。她果然高興了起來,於是快樂的用小手指點著那些花燈笑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