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換個角度看詆毀:它豐富了你的閱曆(1 / 2)

談到詆毀,我想起了一個死得很冤枉的女人。這個女人非常優秀,有著傑出的才能,但是她卻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反而被流言所傷,自殺了。

這個女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阮玲玉。1935年阮玲玉自殺時遺言寫道:“人言可畏”,“我不死不能明我冤。”其實,像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也絕非偶然。類似的事情還有,在1997年日本繼黑澤明之後最傑出的電影導演伊丹十三,也同樣遭遇了這樣的厄運。他為了為捍衛自己和妻子的名譽而自殺了,遺書中寫道:“我願意以死來證明我的清白,除此別無它法。請今後多多關照宮本信子,她是日本最好的妻子,母親和演員。”

在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詆毀這種邪惡的力量,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的巨大。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該怎麼辦呢?

其實詆毀對於意誌堅強的人而言,就像雨水澆在石頭上,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反而讓被詆毀者本人變得更加堅強。我認為,如果遇到這種麻煩,那麼你可以嚐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去看問題,因為它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從另外的角度來講,它豐富了你的閱曆,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這話並不是什麼聳人聽聞,也算不上誇大其辭,而是一種切切實實的態度,完全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得到實現,當然,首要的前提是,你的心理防線要足夠堅強。

人生在世,總會聽別人議論自己。有的是善意,有的則來自邪惡的心靈。人言,是一種純粹的客體,帶著主觀的色彩。而名譽往往和一個人的自尊相關,如果你受到流言的傷害,也就說明你的自尊被別人毫不留情的進行了踐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如何正確對待流言,對待質疑,對待名譽,就成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如果處理好了,就會澄清事實,如果處理不當,那麼還會有可能引火上身,所以一定要理智,千萬不可以意氣用事。

流言往往是與事實不相符的,它來到你身邊的時候,一定不要煩惱。要看清事實,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鍛煉出一種堅強的意誌,同時有效平衡自己的心理。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策略,同時也是對抗流言的有效辦法。

讓我們來看看姚明的經曆吧。

姚明一個很優秀的運動員,但是他同樣不能在詆毀麵前幸免。有的人出於某種陰暗的心理,以他進行名譽上的傷害。雖然有時候連外國人都會傻想,像姚明這樣讓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國際巨星應該是他所處時代的無上光榮吧,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中國的社會風氣有的時候確實讓人失望,有的人專門對名人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他們不僅討厭名人,而且還會故意去造謠,對一些優秀的人進行人身攻擊。有的人別有用心,進行起哄式的傳揚,甚至於有時候會轉化為起哄式的貶塤,這兩種情況都與健康文明的社會心態相距甚遠。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