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文從我國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知識創造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和理論分析,在探索性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對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自主創新過程的階段特征和合作過程中知識形態的變化進行總結和歸納,結合理論分析,構建我國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知識創造的理論框架。進而,基於大樣本問卷調查數據,對我國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過程的知識創造機製和知識創造過程的影響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從方法選擇上看,探索性案例分析、理論分析和回歸方程分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適應性,從結論上看,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結果和調查數據比較吻合。因此,總體上而言,本研究的設計是科學而可行的,根據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本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在探索性案例分析方麵。首先,本文所選擇的三個案例都是新產品開發或新技術改進為目標,以學研機構研發為主企業研發為輔助的形式,基於項目層麵的合作案例,而對目前普遍較為關注的諸如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這種長期的互動性更強協作更密切的合作方式沒有涉及。此外本文所選擇的三個案例盡管行業跨度較大(軟件係統開發、化工材料開發、電力電子設備開發),但嚴格意義上都是產學研合作創造的新知識在傳統製造業的應用,對於知識更為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如生物、信息技術、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關注不夠。但是,更科學的操作方法是按照更詳盡的行業分類(如Pavitt 創新行業分類法)選擇更多的企業(包括產學研聯盟中的企業)進行探索性案例分析,可能更有利於GDSP知識創造的總結和改進。
第二,知識創造機製研究方麵。對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知識創造階段特征的實證研究而言,時間序列回歸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本研究基於問卷調查的橫截麵數據,借助答題者對企業知識創造四個階段的能力的自評數據與產學研合作知識創造績效的多元分析結果替代時間序列,是一種變通的方法,分析結論可能存在偏差。因此,盡管關於我國企業產學研合作知識創造階段特征的研究結論支持知識創造階段能力與產學研知識創造績效之間的回歸關係,但從動態性的角度看,結論的科學性似乎略顯不足。
第三,問卷設計方麵。在第七章中,通過影響因素進行效度分析(因子分析),因子的結構與之前所預想的結構有差距,這恐怕對每個影響因素隻采用單一題項的變量測量方式有關。由於問卷填寫者對文字表述理解的不一致,可能會導致最終的測量結果。
第四,在問卷搜集方麵。期望有更大規模的樣本數據更充分地對GDSP知識創造機製與其影響因素進行論證。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製,本研究未能進行更大規模的調查,盡管現有的問卷數目已經滿足了研究模型的樣本容量要求。但鑒於本研究模型的複雜性,樣本數據的規模不允許再劃分出對比組樣本來進行驗證性的模型分析(如不同行業、不同企業規模或不同地域)。因此期望能夠有更大規模的樣本數據更充分、更有代表性地論證產學研知識創造機製,更好地為企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8.4.2未來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本文僅對產學研合作知識創造這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的研究命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建議後繼研究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
第一,通過深入的企業案例調研,選取多個行業多種產學研合作形式的典型案例,並收集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知識創造過程的時間序列數據,對企業知識創造階段動態性進行時間序列回歸分析,期望在此基礎上能夠產生比本研究更科學更具操作性的結論。
第二,在行業層次上深化對產學研合作知識創造機製的研究。可采用Pavitt行業分類法,或在3位數(或者是2位數)行業代碼的行業層麵上大規模發放問卷進行實證檢驗,期望能夠改進關於我國不同行業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知識創造機製的科學結論。
第三,深化對知識價值悖論的研究。本研究對企業參與產學研知識創造的機製和影響因素較為關注,但對企業如何進行實施知識戰略關注甚少。麵對知識價值的悖論,那麼企業究竟是何種情況下持有知識,又在何種情況下能夠抵禦知識溢出的風險並且實現知識價值的最大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