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是虛張聲勢
生活中總不難看見這樣的人:說話、走路、做事,都喜歡裝腔作勢,努力讓自己顯得優於旁人、勝於旁人,一副“我的高度跟你們這些人不一樣”的樣子。如果是畢業的學校稍有名氣,曾在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就職過,甚至隻是在一個更加繁華的城市待過,他們則更加覺得自己具有“炫耀的資本”,對同事甚至是上司更加不屑一顧。這樣的人,開始還能唬弄一些不知底細的人,等到相處的時間一長,大家便知道了他的底細。畢竟,在職場中,人們更看重的是工作能力,而不是出身。而這類人恰恰是沒有真本事,才十分注重自己架子的。在工作中,他們往往挑肥揀瘦,辛苦的活不願意幹,簡單的活不屑於幹,輕鬆的活看心情幹,複雜的活幹不好。最可惡的是他們從來不會承認自己能力有限,而是想方設法找借口,不是“我沒學過這個專業”,就是“公司的條件不好”,或是“團隊的合作能力太差了,影響了我的發揮”,等等。久而久之,人們便摸清了他們的底細,知道他們是屬於架子大、本事小的一類人,漸漸也就不再高看他們,甚至懶得理睬他們。
既然架子那麼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為什麼仍然有那麼多人熱衷於擺架子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架子背後的心理因素。
眾所周知,日本有一項很受歡迎的運動叫“相撲”,其實,“相撲”運動源於我國古代,後來傳到日本,才被日本人發揚、發展,並成為他們國家一項有特色的體育項目,引起了全世界的興趣。相撲比賽是在兩位體重幾百斤以上的大胖子之間進行的。比賽開始後,兩個肥胖的大塊頭,光著身子(隻有下身處掛了一片布條子),雙腳叉開,腰稍稍地彎著,仰頭瞠目,虎視眈眈地狠盯著對方,還沒動手,架勢就已經很嚇人了。正因為這樣,我國古代書籍中借它來比喻裝腔作勢顯威風,後來特指自高自大,為顯示身份而裝腔作勢,高高在上的冷漠態度,目中無人的藐視目光,以及愛理不理的官腔,動輒訓人的蠻橫專斷態度,等等。這種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根源,其實還是沒有真才實學,感到心虛,企圖用“架子”抬高自己,以掩飾內心的不好意思。說到底,還是不好意思的心理在作怪。
正如越沒道理的潑婦叫罵聲越凶,職位越低的官員官架子越足,職場中,那些本事不夠硬,工作能力不夠強的人,往往更喜歡宣揚自己在這方麵、那方麵很厲害,甚至吹得神乎其神,生怕被人當做凡人。若要真讓他們身擔重任,其結果還真令人擔憂。《三國演義》當中的馬稷,便是個典型的例子。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這是為實現統一大業做出的重要一步。出師後,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街亭對戰,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馬稷這個人呢,雖然不是一無是處,但才能也不見得突出,更要命的是他比較自負,總認為自己是天下奇才。諸葛亮心中並非全無擔心,但馬稷信誓旦旦,言辭鑿鑿,還主動立下軍令狀,諸葛亮最後還是賭了一把,決定給這個年輕人一個機會,說不定他真的是個奇才,隻是以前沒用機會展示而已呢。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為了保險起見,諸葛亮派王平將軍隨行,防止馬稷判斷失誤,一意孤行。馬謖一一答應。
然而,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卻把諸葛亮的話拋在了九霄雲外。他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要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誰知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都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架子擺得十足,一副天下唯我獨有才能的樣子,還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看出如此布兵的危險之處,再次諫阻,馬謖認為王平不把他放在眼裏,頓時火冒三丈,說道:“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絕不怨怒於你。”王平勸阻無效,隻得眼睜睜看著馬謖將大軍布於山上。結果,等到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圍兵在山下切斷糧食及水的供應,馬謖頓時一敗塗地,失守重要據點街亭,繼而被諸葛亮斬殺。但是,這仍然挽救不了蜀軍,街亭失守,戰局驟變,諸葛亮隻好退回漢中。整個戰爭局麵由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