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2 / 3)

闔閭得知慶忌勇猛無敵,十分擔心,想覓人去行刺慶忌,除掉心腹之患。有臣子舉薦要離可以承擔此任。闔閭見要離長得矮小,大失所望,而要離說:“善殺人者,在智不在力,臣隻要能接近慶忌,一定可以把他殺了!”闔閭問:“你有什麼辦法接近慶忌呢?”要離說:“他現在正要招收亡命之徒,我可詐稱是罪臣,投奔於他。請大王斬我右手,殺我家人,這樣,慶忌怎麼會不相信我呢?”

闔閭依計將要離的右臂砍了,押他入獄,又把他的妻子拘押起來。過了幾天,吳王偷偷地把要離放了,又將其妻斬首並棄市示眾。

要離逃離吳國;跑到衛國求見慶忌。慶忌見要離被砍了右臂,但還未深信。此時,有人向慶忌報告說要離的妻子已被闔閭斬首示眾了。這樣,慶忌才深信不疑。慶忌後來把要離作為心腹。三個月後,在要離的慫恿下,慶忌大舉義旗,兵分水陸兩路,從衛國殺往吳國。慶忌和要離同乘一艘兵船。慶忌端坐船頭,要離持戟侍立其旁。忽然起了一陣怪風,要離乘機將戟直插慶忌的心窩上,因流血過多,慶忌倒在血泊中。要離也奪劍自刎。完璧歸趙

戰國後期,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得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便提出用十五座城來和趙國交換,目的是試探趙國的虛實,製造吞並趙國的口實。秦國別有用心的要求,給趙國君臣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無形中也為藺相如步入仕途,展示政治才能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趙惠文王接到秦王以十五城換玉璧的來信後知道秦王包藏禍心,便與大臣們商議對策。有人建議:派一智勇雙全之人帶璧去見秦王,見機行事。宦官繆賢奏道:“臣下舍人藺相如足智多謀,可當此任。”趙王便命藺相如出使秦國。

藺相如來到秦國,晉見秦王,相如將玉璧獻上。秦王見玉璧晶瑩剔透,渾然天成,十分高興。欣賞一陣後,又交於身旁美人和近侍把玩。相如見秦王並無用十五城換玉璧的誠意,便心生一計,上前說道:“這璧上有點微瑕,請讓我指與大王看。”

秦王不知是計,將璧交給相如。相如手捧玉璧,連退幾步,背靠柱子,大聲道:“這‘和氏璧’乃天下至寶。今見大王將寶璧隨意交與近侍和美女把玩,用來戲弄於我。足見大王毫無誠意。我已將璧收回,如大王逼我太甚,我便將頭和璧一同撞碎在這根殿柱之上!”秦王怕真的撞碎寶璧,連聲道歉,並召來主管大臣,指著地圖上的十五座城,說一定交給趙國。

相如此時清楚秦王用的是緩兵之計,自己不妨將計就計,免得失去玉璧。於是,又對秦王說:“大王如真有誠意,應齋戒五天,舉行隆重的受璧換城儀式,那時我再將璧奉上。”秦王無奈,隻得答應了相如的要求。相如趁秦王齋戒的時候,化裝出城,抄小路悄悄回到了趙國。

五天齋戒之後,相如又來到秦國王宮,昂首對秦王說:“秦國自穆公以來,先後有二十個國君,辦事多不講信用。如今,我也怕受大王的騙,所以已將玉璧送回趙國了。秦強趙弱,大王隻要派個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刻派人前來獻璧。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敢欺騙秦國而把璧留下來呢?我欺騙大王該死,就請把我扔到滾開的鍋裏吧。”

驕橫的秦昭襄王一反常態,說道:“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斷送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係,不如放他回趙國。趙王怎能為一塊璧而得罪秦國呢!”

藺相如大智大勇,不辱使命,被趙王封為上大夫。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玉璧送給秦國。屈瑕拋磚引玉

春秋時,楚國侵伐絞國(在今湖北省),兩軍相持於絞國都城南門。楚國大臣屈瑕獻計說:“絞國國小少謀略,可以派一些‘無杆采樵夫’(沒有士兵保護的砍柴人)上山砍柴,引誘絞兵出城,設埋伏擊破。”楚王采納了屈瑕的建議。陸續派“無杆采樵夫”上山砍柴。頭一天,就被絞兵抓去三十名。第二天,絞兵又爭先恐後地去追捕楚軍派來的采樵夫。而此時,預先埋伏的楚軍,突然躍出,大敗絞軍。絞國戰敗,向楚國投降。

三十名被俘的采樵夫相當於“磚”,絞國投降則為“玉”,這是屈瑕所施的“拋磚引玉”計。

寧越還屍累敵國

戰國時,齊國攻打廩丘,趙國派孔青率敢死隊去救援,結果,齊軍大敗,主將陣亡,孔青得車兩千輛,戰場上齊軍遺屍有三萬具。孔青本想將這三萬死屍封土築成兩座大墳墓,以示趙軍的威風。

趙軍的副將寧越對孔青說:“這樣做很可惜,不如把屍體還給齊國,使齊國的戰車完全用於運載屍體,國庫的錢財用於安葬。”孔青說:“如果齊國不要這些屍體怎麼辦呢?”寧越說:“不會的,齊國一定會收回去的!戰而不勝,是第一條罪狀;率領了這些士兵出來作戰,卻不能把他們帶回去,這是第二條罪狀;如果我們還給他們屍體,卻不來取,便是第三條罪狀。”寧越接著說:“齊國的老百姓看到君王和將軍犯了這三條罪狀,必然十分憤怒,君王無法指揮部下,老百姓也不會去侍奉君王。這就給齊國一次更嚴厲的打擊。”

孔青聽後,點頭稱是,依計而行,果然大見成效。莊子妙喻借糧

莊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經常缺糧少錢。有一天,他家又揭不開鍋了,隻好到他的朋友監河侯那裏去借糧食,監河侯正整理行裝準備外出,見到莊子,二人寒暄了幾句。莊子因妻子還等著米下鍋,便直接了當地說明了來意。監河侯說:“借糧的事好說,等我收完租子回來,借給你三百兩銀子,好嗎?”說完,就想告辭上路。

莊子聽後,又氣又急,但心想自己是來求人家的怎好意思發火,於是,他對監河侯說:“仁兄且慢,你陪我喝完這一杯茶再走好嗎?”監河侯允諾,便叫人備茶。莊子一麵喝茶,一麵說:“昨天,我走在路上,聽到有求救的呼聲,原來是一條快要幹死的小魚在幹溝裏張著大嘴呼救呢。我問小魚:‘你從哪裏來?’小魚回答:‘我是從東海來的,現在快要幹死了,你能不能給我一點水,救我一命呢?’我回答它說:‘要水嗎?這好辦,你等著,我去請人堵住西江的水,然後把西江的水引來接你回東海去。好嗎?’那小魚聽了生氣地說:‘我都快要幹死了,隻要一小桶水就能活下去。如果要我等到西江水引來的時候,我早就沒命了。’”

莊子說到這裏,監河侯滿臉通紅,感到很慚愧,他立即叫家人到糧倉裏裝了一袋糧食,借給莊子。莊子謝過監河侯,興衝衝地回家去了。齊威王獎善懲惡

戰國時,齊威王田因齊把即墨大夫(縣長)召到首府臨淄(今山東臨淄)。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做事,我每天都接到誹謗你的報告。可是,我派人去即墨秘密調查,卻發現你在那裏開荒辟田,農作物遍地,人民生活富庶,官吏清廉,齊國東部,太平無事。之所以有人說你壞話,是因為你沒有巴結我左右的大臣們。”齊威王增加他一萬戶封邑,以資獎勵。

齊威王又把阿邑(今山東陽穀)大夫召來,對他說:“自從派你到阿邑,我常常聽到對你的讚揚。然而,我派人秘密調查,發現那裏田野荒蕪,農民貧困,原來那些捧你場的話,都是你拿錢買來的。”於是下令,把他用大鍋烹掉。

齊威王獎善懲惡,全國大為震動,官員們不敢再怠慢,認真做事,齊國得到大治,逐漸強盛起來。吳起吮毒瘡

戰國時期,曾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吳起。

打仗行軍,吳起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與士卒分勞苦”。一次,一個士兵背上長了一隻毒瘡,吳起聞訊後趕來察看。不知是遵醫囑,還是憑著經驗,吳起用嘴吮吸該士兵毒瘡,士兵很快痊愈。

本來,還可以成為吳起“愛兵如子”的美談,值得後人傳頌讚歎。可是士兵的母親聽說此事,卻哭了起來。旁人十分不解,便問:“你的兒子隻是一個普通士兵,吳起將軍吮吸他的毒瘡,你為什麼哭呢?”言下之意便是,將軍給了你兒子那麼大的麵子,你這個母親也太不識抬舉、不知好歹了。

母親說:“不是這麼回事。以前吳起將軍也吮吸過我兒子他爹的毒瘡,結果是他父親拚命打仗而戰死。現在,吳起將軍又吮吸我兒子的毒瘡,我真不知道這個孩子將要死在哪個戰場上呢,所以我才傷心痛哭呀!”商鞅樹杆賞百金

戰國時代,公元前359年,秦國商鞅(公孫鞅)在國王的支持下,準備變法革新。為了獲得平民百姓的支持,商鞅在首府櫟陽(今陝西臨潼)南市,豎一根三丈長的木杆,貼出布告:“將木杆移置北門者,給予二百兩黃金。”老百姓覺得這告示太離奇了,根本不相信。一天後,木杆豎在南市。商鞅接著增加賞額:一千兩。此時,有個人想,不如我去試試看,就是沒有賞金,也沒有大的損失。此人把這三丈長的木杆從南市搬移到北門,雖然很費勁,累得滿頭大汗,但他卻得到了一千兩賞金”移杆得賞金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秦國城鄉。商鞅因此取得了民眾的信任,變法隨即開始獲得平民百姓的支持。淳於髡亡鵠請罪

以博學著稱的淳於髡(kūn),是戰國時齊國的謀士,被齊威王任為大夫。

有一次,齊王要他將一隻鵠鳥獻給楚王,以利兩國邦交。從齊國的都城到楚國的都城,要長途跋涉一個月,這可是一樁不簡單的事情。但是,他還是承擔了這項任務。

淳於髡一走出齊國都城,就把鵠放跑了,然後提著空籠子往楚國去。他來到楚國都城,晉見楚王,說道:“我奉齊王之命前來獻鵠,可是途中過一條河,我看鵠口渴想要喝水,便打開籠子把它放出飲水,沒想到它就飛走了。這是我的失職,我願意以死謝罪。不過,我又怕人家說您為了一隻鳥而使一位士人自殺,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我又想再買一隻相似之鳥來代替,但這樣既欺騙了我齊王,又侮辱了您楚王,這樣做也不妥。我更想逃往他國,但這樣做會影響兩國的友好關係。為此,我心甘情願地前來接受任何懲罰。”

楚王聽完了他的話,對他的誠實非常感動,也讚賞他有膽有識,不但沒有責難他,反而對他給以重賞。孫臏裝瘋避大難

戰國時,孫臏和龐涓同師鬼穀子,同窗數載,結為異姓兄弟。龐涓為人刁鑽刻薄,孫臏則單純質樸。師父鬼穀子比較喜歡孫臏,偷偷地將孫臏的先人孫武的《孫子十三篇》傳授給他。數年後龐涓到魏國當了軍師,南征北戰,屢建奇功。但他以為孫臏所學勝己,便不在魏惠王麵前舉薦孫臏。後來,鬼穀子的好友墨子向魏惠王舉薦孫臏,稱讚孫臏為兵學奇才,說他得其先人孫武秘傳,天下無敵。魏惠王大喜,即命龐涓修書,遣使迎接。

一次在魏惠王跟前擺演陣法,龐涓不如孫臏便嫉恨在心。他在魏惠王麵前誣告孫臏身在魏邦,心懷齊國。魏惠王大怒,將孫臏交龐涓處置。龐涓叫人剔去孫臏的兩塊膝蓋骨,使他無法逃跑,並將他關在一個秘密地方,表麵上給他好吃好喝。孫臏還以為龐涓對他不錯,畢竟是同窗好友。其實龐涓企圖乘機要孫臏用木簡將孫子兵法繕刻下來。待他完成之後,便繼絕食物讓他餓死。

龐涓派來服侍孫臏的童仆誠兒悄悄地將龐涓的陰謀告訴了孫臏,孫才恍然大悟。但是,孫臏不愧是大智大勇的軍事謀略家,很快就想出了一條錦囊妙計。當天晚上,他就裝成瘋魔病的樣子。一會兒將飯撒在地上,一會兒把刻寫過的木簡翻出來燒掉,又是哭,又是笑,裝出種種傻相。童仆誠兒不知是假,便慌忙報告龐涓。第二天,龐涓來看他,懷疑孫臏是詐癲扮傻,想試探其真假,便命人將孫臏推入豬欄內。孫臏披頭散發,滿麵汙穢,滿不在乎地在屎尿中爬行。龐涓命人送來飯菜,孫臏怒目而視,大罵:“你們想毒死我嗎?”隨手將飯菜傾翻在地;使者拾起臭泥塊給他,孫臏卻當成好東西送口裏吃了。龐涓確信孫臏是真瘋了,從此對孫臏不再加以防範,隨便其進出,隻派人監視而已。

這時,墨子的弟子禽滑厘把孫臏之才及龐涓妒忌之事告訴了齊國大臣鄒忌,鄒忌又轉告了齊威王。齊威王即令客卿淳於髡到魏國去見魏惠王,禽滑厘裝作隨從,相機行事。後來,孫臏秘密回到齊國。孫臏在身陷囹圄之際,裝瘋作傻,忍辱負重,終於逃脫困境,以後他以“圍魏救趙”之計,大敗龐涓;韓魏之戰,孫臏再以“增兵減灶”之計,誘敵深入,終將龐涓射死於馬陵道。孫龐鬥智吃饅頭

戰國時,孫臏、龐涓同學兵法於鬼穀子。一日,鬼穀子對兩個學生說:“今日你們比賽吃饅頭,誰能多吃到饅頭就算誰贏,但每次最多隻能拿兩個,要吃完了才準再拿。”

龐涓等老師剛揭開籠屜蓋,就抓起兩隻饅頭大口吃起來,孫臏見還剩三隻,就先拿了一隻吃起來。

龐涓暗笑孫臏準輸。當龐涓還剩半隻饅頭時,孫臏的那隻饅頭吃完了。他笑道:“師兄,我贏了!”說完抓起剩下的兩隻饅頭慢慢吃起來。這樣,龐涓隻吃了兩隻,孫臏吃了三隻,按規定,當然是孫臏贏了,龐涓隻得認輸。孫臏上山之計

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從魏國到了齊國,受到齊威王的賞識,任軍師。齊威王早就從大將田忌那裏聽說,孫臏足智多謀,精通兵法,是個了不起的人才,但他沒有親眼見過,所以想找個機會試一試孫臏的智謀。

有一天,齊威王由田忌、孫臏等陪同,一起來到一處山腳下。齊威王對他們說:“你們誰有辦法讓我自己走到山頂上去?”田忌說:“現在正是葉落草黃的時候,在周圍點一把火,大王就得往山上走。”齊威王說:“這是用火攻,也算是一個辦法,但太笨了。”

一個大臣說:“再就是用水淹。”齊威王搖了搖頭,表示不讚同。眾大臣想了一陣子,還是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能讓大王自己走上山。

這時,齊威王看了看一直在旁沉默不語的孫臏,問他:“你有什麼好辦法?”孫臏顯得很為難,他說:“大王,我沒有辦法讓你自己走到山頂上去,但是,如果你在山頂上,我倒有法子讓你自己走下山來。”“真的。”“大王不妨試一試。”齊威王由田忌等簇擁著,吃力地從山腳走到山上。

到了山頂,孫臏突然對齊威王說:“大王,請饒恕我的冒昧,我已經讓您自己走到山頂上來了。”齊威王和大臣們頓時恍然大悟,他們中了孫臏的上山之計了。孫臏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國軍師龐涓率軍攻韓國(首府在今河南新鄭),韓國請求齊國救援。齊威王召大臣商議,問道:“什麼時候發兵好?”宰相鄒忌反對,他說:“不如根本不發兵。”大將田忌說:“如拒絕,韓國必然被魏國吞並。而如果伸出援手,就要早伸出來。”軍師孫臏說:“現時魏國攻勢猛烈,決心要消滅韓國。韓國對自己麵臨的危險也很清楚,非依靠我們。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立即告訴韓國我們一定發兵,用以堅定他們抵抗的決心,等到魏國兵力消耗得差不多時,我們再發兵救援,那時所受到的壓力就要少得多。這樣,我們就可以名利雙收。”齊威王讚許說:“就這麼辦。”

後來,齊國派田忌、孫臏率大軍,直奔魏國陪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國任命太子魏申、軍師龐涓率大軍與齊國決戰。孫臏對田忌說:“趙、魏、韓三國兵士,素來剽悍,認為齊國人膽小,常看不起齊國人。我們可以順著敵人的心意,引導他們犯錯誤。《孫子兵法》說:‘以百裏的速度急行軍,會跌倒上將,以五十裏的速度急行軍,士兵死亡逃散,到達目的地,最多保持一半。’我們就要讓龐涓落入這個圈套。”田忌同意孫臏的意見。於是下令,大軍進入魏國領後兵,最初建十萬個爐灶。第二天,建五萬個爐灶。第三天,建兩萬個爐灶。龐涓得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得跳了起來。大叫說:“我早就知道齊國人怯懦,但沒想到,進入魏國三天,齊軍已潰散過半。我們應該乘勢窮追猛打,千萬不可失去良機。”於是,他親率精銳騎兵,步兵隨後。孫臏計算龐涓某日黃昏,可到馬陵(今山東濮縣境)。馬陵是一險道,下有深穀,上有絕壁,孫臏命萬餘名神射手埋伏於此,並下令:“見有火光,集中射擊。”入夜,龐涓率輕騎進入馬陵道,伏兵萬箭齊發,魏國騎兵驚恐逃散,齊軍乘勝攻擊活捉了太子魏申,魏軍崩潰。孫臏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