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煎餅:我那茅草地(1 / 2)

煎餅,漢族麵食。以山東為盛,起源甚早。將五穀雜糧磨成麵糊,倒入鏊子,用煎餅筢子攤平烙製而成。抗戰時期,遼寧省本溪市桓仁老禿頂子地區的“反日婦女會”生產一種煎餅為支援抗日聯軍打擊日寇做出了貢獻。“抗聯”煎餅精選桓仁本地出產的碎大米和雜糧等,經過淘洗、浸泡、磨漿、發酵等步驟後,在鏊子上手工烙製而成。

老家深山的大窪裏,生長著一種叫黃茅草的植物。柔軟,質輕,莖稈中空,卻不輕浮。盛夏以後,黃茅草的草穗豐盈,迎風窸窣,像一片波濤洶湧。我本以為網絡無所不能,查找以後大失所望。找不到關於黃茅草的記載,有幾條也不是我說的黃茅草。搜索了一下圖片,有現成的茅草屋,一般都是旅遊景點那種的,板著麵孔沒有溫度。老家三哥鍾情草木,看我文章以後,冒著寒風去山上特意拍攝了黃茅草的圖片。

我少年時期的盛夏,跟黃茅草接觸的機會很多。那些個暑假,我們這些孩子最多的事情就是上山割黃茅草。黃茅草容易晾幹,一般有幾個用途。一是賣給收購的販子,據說他們收走黃茅草賣到造紙廠造紙。二是可以打草簾子,做房子房笆。三是留到家裏做柴燒。黃茅草做柴火未免有些奢侈,母親一般不輕易燒。大灶火適合燒大田莊稼的秸稈,黃茅草很嬌貴,自有它獨特的用處。

那時候村子裏有一個“官”鏊子,先說“官”的意思,再解釋什麼是鏊子。因為經濟困難,村子裏的人家每家出錢集體買一件物品公用,遼西人的方言有意思,“公用”就叫“官”,鏊子就是官鏊子。遼寧鄉村還有“官街”“官道”的說法。再說鏊子是什麼,鏊,是海中大龜的意思,有點象形。鏊子用鑄鐵做成,平麵圓形,中心稍凸。三根腿,腿高大約六厘米,在底下燒柴,烙厚簿煎餅等。鏊子是一種從遠古相傳至今的工具,也叫煎餅鏊子。是沂蒙地區美食工具,有“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傳統習俗。明清時期到民國,山東人闖關東,山東的鐵鏊子傳到了整個東北三省。

母親留著嬌貴的黃茅草,就是攤煎餅用的。

少年時期,守在母親的身邊看她攤煎餅,那是一幀絕美的風景。母親的側影迷人,身上有一股芳香。在我離開故鄉很多年以後,我始終認為,有香味的地方,那一定是母親居住的天堂。

把高粱或者玉米,在老碾子上壓碎,這叫“破碴”。拿家去放在器皿裏用水泡上。一晚上就可以了,然後去磨房。磨房在村子中間,也是“官”用的。磨盤上下兩片疊在一起,不用的時候要錯開墊起。尤其是冬天,裏麵有了存水會凍上。上下兩扇磨盤都開了小洞,可以用勺子混著水一勺一勺加入。抱起磨杆,帶動上片磨盤,轉啊轉,糧食就會被磨碎,磨片縫隙裏流出的就是沫糊。富裕的人家,養得起騾馬,推磨省勁。像我們這樣的人家,雖然沒有騾馬,但是人多心齊,幹起活來也不打怵。

磨好的沫糊放在大缸裏備用。大缸一定要在陰涼處,防止變酸變質。第二天要吃的時候,用一隻瓦盆舀出來一盆,擱到炕頭上。盆一熱,有股發酵的微酸味,這樣的沫糊攤出的煎餅好吃筋道。

新買的鏊子不好用,容易粘連煎餅,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這跟新車需要磨合是一樣的道理。攤煎餅的工具很簡單,鏊子,耙子,油布,鏟子等。鏊子燒熱之前,往油布上抹一層油,或者雞蛋清,然後往鏊子上擦拭。這樣的作用是煎餅容易分離。那時候日子窮,油用不起,雞蛋清有時候也不及時,母親就用過年殺豬剩下的大骨頭,舀出裏麵的骨髓油用來擦拭鏊子。

母親手巧,攤的煎餅薄。那個時候,我癡迷地坐在母親身邊,看她攤煎餅。母親試一下鏊子熱了,用勺子舀一勺沫糊放到鏊子中間。鏊子很熱,發出“滋啦”的聲響。母親不慌,耙子從裏圈開始,往外迅速畫圓。耙子所到之處,沫糊均勻地塗抹在鏊子上。至外圈,餘下的沫糊熟練地帶在耙子上,“唰”一下帶到了沫糊盆裏。鏊子下的黃茅草好燒,最大的特點是火苗不硬,柔軟,像母親的叮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