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張乖崖是宋朝的一位清官,他最恨貪贓枉法的壞人。他擔任崇陽縣令的時候,有一天突然去查庫房,看見一個小吏慌慌張張地走出來,立即就喝令他站住,叫左右的隨從在他身上一搜,發現他偷了庫房的一文錢藏在他戴的頭巾裏。再一清庫房,結果發現不少庫銀被盜。張乖崖下令重罰,那小吏不服,大聲嚷道:“我隻偷了一文錢,能算什麼大罪啊?”張乘崖說:“國家派你守倉庫,是為了防盜,你倒自己偷起來了。倉庫失盜不少錢,多半與你有關,這是因為你隻要有機會,一文錢也不放過嘛!”吩咐把這小吏殺掉。批文上寫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經過他的一番嚴懲,崇陽縣貪汙、偷盜國家財產的壞風氣被刹住了,境內治安也好起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這邊敗了,那邊卻得到了勝利。
此典出自《後漢書·馮異傳》:“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公元25年,劉秀當了皇帝(東漢光武帝)之後,馬上開始圍剿農民起義軍。公元26年,劉秀認為大將鄧禹對赤眉農民起義軍打擊不力,就派大將馮異去代替他。馮異與赤眉軍在華陰相遇,雙方對峙了六十多天,激戰數十回合,馮異俘獲了赤眉軍將領劉始、王宣等五千多人。公元27年春天,劉秀派使者拜馮異為征西大將軍。正好,大將鄧禹率車騎將軍鄧弘等引軍帶著兵馬歸來,與馮異相遇,鄧禹、鄧弘要同馮異一起攻打赤眉軍。馮異說:“皇上命令諸將駐紮在澠池,截斷赤眉軍東去的要道,而命令我西進攻打赤眉軍。這是萬全之策,必須按說的去辦,我們不能亂來。”鄧禹、鄧弘不聽馮異的勸告,與赤眉軍交戰。最終上了赤眉軍的當,東漢軍死傷三千餘人,鄧禹逃回宜陽。
兵敗後,馮異棄馬徒步走上回溪阪,帶著數名部下回到營地。他命令部隊繼續加強防禦工事,收攏潰散的兵勇,招集各個營地的士兵數萬人,與赤眉軍終定時間再戰。他挑選精壯的士兵,讓他們穿上赤眉軍的服裝,埋伏在路旁。天明時赤眉軍萬名士兵攻打馮異的先頭部隊,而馮異隻派小股部隊去救援。赤眉軍以為馮異軍力單薄,就命令全體士兵一齊攻打馮異軍,馮異立刻帶領士兵大戰。下午兩點左右,赤眉軍士氣衰落下來,馮異埋伏下的士兵突然殺出,他們穿的衣服同赤眉軍一模一樣,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赤眉軍無法識別誰是馮異軍,誰是自己人,於是驚慌失措,潰不成軍。馮異軍奮勇追擊,在崤底大破赤眉軍,俘獲赤眉軍八萬人。其餘十萬人向東潰逃,到達宜陽時,早有劉秀親率大軍截住去路,赤眉軍劉盆子、樊崇以下十餘萬人都投降了。朝廷發下一封用印章封記的文書,慰勞馮異,文書說:“在消滅和平定赤眉軍的戰爭中,你和士兵、將吏都辛苦了!戰鬥開始時,你們雖然像鬥敗了的鳥兒那樣,垂著翅膀跑到回溪阪,可是最後終於在澠池奮翅高飛,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就好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雖錯過了陽光;可是當日落西山時,卻在桑榆間得到了落日的餘輝。”
失之毫厘,差以千裏
“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比喻事情雖然開始隻錯了一點,其結果卻造成大錯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此典出自《資治通鑒·漢紀十八》:“失此二冊,羌人致敢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裏,是既然矣。”
趙充國是漢宣帝在位時的一員老將,在平定邊境叛亂的戰爭中屢建戰功。
有一年,西北邊塞的羌人又入侵城邑,殺兵斬將。於是漢宣帝命令趙充國去平定叛亂。趙充國帶領大軍,堅守營壘,一天,他捉住一個羌兵,羌兵交代說:“我們首領說,趙將軍是八九十歲的老將,擅長用兵,我們要決一死戰!”趙充國就告訴羌人說:
“我們大軍前來是討伐有罪的人,不殺無罪的人,你們若是殺掉有罪的大首領,天子賞錢四十萬;殺掉有罪的中首領,賞錢十五萬;殺掉小首領,賞錢二萬。”接下來,趙充國又把捕獲的男女羌人釋放了,搜刮來的財物也還給他們,無辜的羌人非常感激。
由於趙充國采取了安撫的辦法,不輕率地使用武力攻殺,深得民心。不久就有一二萬人投誠,趙充國還打算在邊境屯兵墾植,等待羌人歸順。可是漢宣帝命令他馬上平定邊事,一連下了幾封詔書,讓他剿滅羌兵。趙充國認為這樣做並不合適,就給皇帝寫信,談出自己的意見。趙充國的兒子趙卯,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派人勸說父親:
“領兵殺敵,破陣攻城,是將軍的職責,既然皇帝叫你出兵你就出兵好了,還和皇帝爭論什麼?萬一違逆皇帝的心意,派來禦史辦你的罪,你連自身就很難保住。那時候還談什麼國家的安危呢!”
趙充國感歎地說:
“我是一片赤誠之心啊!我對皇帝沒有不忠的地方。皇帝事先假若聽我的意見,哪能出現這種局麵?我舉薦辛武賢,他們卻派義渠安國當統帥,最終被殺得大敗而回。以前這裏的穀子價錢便宜,我建議買三百萬石存起來,羌人想叛亂也鬧不起來。最後僅僅買了十萬,還讓義渠安國耗費去一半。做錯了兩件事情,致使羌人發生叛亂。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呀。目前邊境危機四伏,假如他們連續鬧事,再能幹的將領也是難於扭轉局勢的,讓人擔憂的何止羌人一夥呢!因此我要死守邊塞,我相信皇上會明白我的意思的……”
趙充國連續給漢宣帝寫了幾封信,耐心地說明自己的意圖,漢宣帝才答應了他的請求。後來趙充國在邊塞屯兵,最後真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師曠調琴
“師曠調琴”說明人們要進行正常的生活和有秩序的工作,就必須以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分工協作。
此典出自《鬱離子》:“晉平公作琴,大弦與小弦同。使師曠調之,終日不能成聲。”
晉平公讓人做一張琴,琴弦粗細一樣,沒有大弦、小弦的區別。
琴作好後,他讓樂官師曠來調音。師曠調了一整天,也不能調出曲調來。
晉平公非常不滿意,就埋怨師曠不會調琴。師曠回答說:“一張琴,大弦為主,小弦為輔,大弦小弦各有各的用途。它們彼此相互配合,才能合成音律;它們有條不紊,才能奏出和諧悅耳的音樂。您現在把琴弦做的完全一樣,破壞了它們應有的結構。這樣的琴是不能夠調得好的!”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的意思是,根據實證,求索真相。現在人們用它表示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真理。
此典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裏,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是時,淮南王劉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南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徙所論。”
漢景帝劉啟有一生十四個兒子。
劉德為栗姬所生,漢景帝前二年封為河間王。劉德研究儒學,十分喜歡儒家經典。他讀書時,總是根據實證,分析得出真相。他從民間得到好書,一定抄寫一個漂亮的副本還給人家,自己留下書的正本,還贈給送書人金帛,來作為報答和鼓勵。所以,四方有學問的人不遠千裏給他送書,有些書是很少見的先祖遺書,也都獻給了劉德。因此,他私人收藏了許多書,與朝廷掌握的書籍差不多。
當時,淮南王劉安也喜好書,可是他搜集的大都是華而不實的書。劉德得到的都是先秦古文舊書,如《周官》、《尚書》、《禮經》、《禮記》、《孟子》、《老子》等等,都是經典著作,它們都是孔子七十個弟子的著述。
劉德做了二十六年河間王。他死後,諡號為:“聰明睿智稱為獻。”皇上和群臣都認為他聰明智慧,因此,劉德被稱為河間獻王。
樹欲靜而風不止
“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意思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吹刮,使它搖動。人們用它比喻客觀情況與主觀願望往往相悖,所謂事與願違。
此典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九:“‘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學,周遊諸侯,以歿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誌,簡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無成,失之二也。與友厚而中絕之,失之三矣。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春秋時,孔子外出遊曆,在路上聽見有人啼哭,哭聲非常悲痛。孔子說:“追上去,追上去!前麵有賢人在哭泣。”近前一看,原來是皋魚,他身穿粗布衣,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把車停下,同皋魚交談起來:“先生莫非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痛呢?”皋魚回答:“我有三個過失!年輕時喜歡求學,遍遊諸侯各國,可是等到回家的時候,我的雙親已經去世,這是第一個過失;自命清高行事傲慢,不願事奉昏庸的君主,以至歲月蹉跎,歲數很大了卻沒有任何成就,這是第二個過失;與朋友交誼深厚卻中途絕交,這是第三個過失。樹欲靜而風不止啊,子女想孝敬雙親而父母卻過早去世,一去不複返的是歲月年華,不能再相見的是去世的雙親,我要從此與世人永別了。”說罷一下子形同枯木,死去了。
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記住這些話,它足以作為自己的鑒戒了!”於是,有十三名弟子辭別孔子,回家侍奉父母去了。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意思是,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主。比喻群力的偉大。
此典出自《荀子·王製》:“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初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拉車的馬驚了,那麼坐在車內的人就會坐不安穩;老百姓對政事提心吊膽,君子在官位上就不安穩。拉車的馬驚了,沒有什麼比使馬平靜下來更好的了。老百姓對政事提心吊膽,就沒有比什麼施予他們恩惠更好的了。選擇賢良的人,提拔忠誠而又嚴正的人,提倡忠孝,收養孤寡,補助貧窮的人,果真做到這些,那麼老百姓就會安於政事。老百姓安於政事,然後君子就能安於官位。古書上說:“君子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的航行,也能使船沉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水漲船高
“水漲船高”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提高。
此典出自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九》:“眼中無肄,空中無依,水漲船高,泥多佛大,莫將問我,我也無答。”
章丘人耿崧生,家裏非常貧窮,隻能靠他的妻子織布賣過日子,妻子織布不停機,耿崧生讀書不敢放鬆。慢慢的,生活寬裕了,他的學問也長進了。偶然有朋友來訪,他的妻必定在房內偷聽他們談話,如果是談論文章,則馬上好茶好飯款待來客;如果談笑說閑話,他的妻就惡聲惡氣的趕客人走。每次考試,考得個中等,耿崧生就不敢回家,回家必定挨頓痛罵;如果考得超等,則妻子就笑臉相迎,關懷備至。後來,他嶽父請他去教妻弟,年終嶽父送了他一些禮品和十兩銀子。耿崧生不好意思拿,就收了禮物不收銀子。這事被妻子知道了,就要求他去把銀子要來,說:“不要因為他是我父親就不要銀子,你教書的報酬是光明正大的,為什麼不拿?”耿崧生覺得十分不好意思,於是每年教書就私下留下一點不讓妻子知道,積蓄三年才得十兩銀子,還了嶽父。
後來,耿崧生中了進士,做了官,一旦有一點不對,妻子依舊責罵他。耿說:“我都做了官了,你為什麼還這樣管我?”其妻說:“常言道,‘水漲則船亦高’,不要說現在隻是一個小官,就是你當了宰相,難道就比我大了麼?”
順者昌,逆者亡
“順者昌,逆者亡”比喻不可抗拒。
此典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逃亡)。”
在我國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就規定了一整套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稱之為禮。並認為,“齊之以禮”是維護其統治的手段。所以,以“禮”為重點,尤其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成了權威的維護封建等級製的道德教科書。《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封建社會的史官,所以,維護封建等級製度,鼓吹倫理綱常是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世界觀所決定了的。司馬遷指出,遵循這些“紀綱”是“天道之大經”,就像要遵循陰陽四時一樣,順從就生存,違抗就會滅亡。
萬馬齊喑
“萬馬齊喑”比喻人們都已沉默、不再表述意見。
此典出自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公元1792~1841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進士出身,官至禮部祠祭司行走、主客司主事。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龔自珍辭官回家,後來又北上接家眷,在往返的途中,寫成一組《己亥雜詩》,共三百一十五首,雜述見聞、感想以及往事回憶等等,有不少作品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思想性。
《己亥雜詩》第一百二十五首寫道:“中國若要有生氣,一定要靠風雷激蕩的社會變動。全國一片死氣沉沉的局麵這真是太悲哀了。我勸天子要重新抖擻精神振作起來,不拘泥於以往森嚴的等級製度造就任用大批人才。”
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比喻得失相當,或得失並不當。也用來比喻眾說不一。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離俗》:“齊晉相與戰,平阿之餘子,亡戟得矛,卻而去,不自快,謂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齊國與晉國打仗,平阿的餘子丟失了戟拾得了矛想回去,又害怕回去,因此徘徊不定,接著他便問路人:“亡戟得矛,可以回去嗎?”路上的人對他說:“你太機械了,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丟了兵器,又拾得兵器,怎麼就不可以回去?”餘子走了幾步,又猶豫起來,不知到底是回去的好,還是不回去的好。這時正遇上叔無孫騎著馬走來,他便上前攔著馬問道:“今天我出戰,丟了戟,拾得矛,可不可以回去?”叔無孫說:“矛不是戟,戟也不是矛,丟了戟,拾得矛,怎麼能以拾矛來抵消失戟的責任呢?”他聽了這話後就又不敢回去了。
罔與勿耨草
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就會把事情辦糟。
此典出自劉基《鬱離子》:“罔與勿析土而農,耨不勝其草。罔併以焚之,禾滅而草生如初。勿兩存焉,粟則化而為稂,稻化為稗。胥顧以餒。”
罔和勿兩個人一起開荒種莊稼。地裏的雜草總是鋤不完。罔把禾苗同野草一起焚燒掉,最後禾苗被燒死了,而野草又像以前一樣又生長起來。勿讓禾苗和野草一同生長,最終穀子變成了狼尾草,稻子變成了稗子。他們兩人都隻好幹瞪著眼餓肚子。
未分香臭
比喻光有良好的願望,而對實際缺乏了解,仍得不到如期的效果。
此典出自《金樓子》:“昔玉池國有民,婿麵大醜,婦國色鼻齆。婿求媚,此婦終不回家,遂買西域無價名香而熏之,還人其室。婦既齆矣,豈分香臭哉?世有不適物而變通求進,盡皆此類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從前,玉池國有一戶人家,丈夫長得非常醜陋,妻子卻長得傾國傾城,但是她患有鼻塞病。丈夫向妻子討好,但這婦人一直不願回家。丈夫就買了西域出產的名貴熏香拿回來點燃,把妻子接回家來。可是妻子鼻塞不通,怎麼可能分辨出香臭來呢?
世上凡是用不適當的辦法去求得變通的,都是這一類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