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說明一切事情總是從頭開始,逐步進行而成。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是敘述老子樸素的辯證觀點的。老子根據事物總是由小而大地向前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了謹小慎微和慎終如始的主張。
老子說:事物穩定,就容易掌握;事物沒有萌芽,就容易想法消滅;事物脆弱,就容易分割;事物微小,就容易散開;處理問題要在它未發生之前;治理國家要在它未亂之前。合抱的大樹,成長於細小的幼芽。九層的高台,開始於一筐泥土。千裏那麼遠的行程,也是從腳下一步步開始的。
千慮一得
“千慮一得”意思是說即使愚笨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也會有一次是想對的。這句話多用於自謙之詞。
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漢時韓信用背水一戰的巧妙戰略,打敗了趙國二十萬大軍,並且殺死了趙相成安君,活捉了趙王和趙國謀士李左軍。
韓信知道李左軍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於是便邀請他前來,十分虛心請教道:“我現在想北伐燕國,東伐齊國,請問怎樣才能取得勝利?”李左軍一開始自己身為俘虜,不敢妄議大事,後經不起韓信再三請求。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狂無之言,聖人擇焉”。我的意見未必中用,但也姑且提一提,趙成安君雖有百戰百勝的計謀,可是一旦有失,就為將軍擊敗身死,今日將軍渡西河,擒魏王,一舉而下井徑,不到一日破趙二十萬大軍,名聞海內,威震天下,哪個不知將軍智勇。可是,今民眾勞苦,士卒疲乏,將軍想以這勞倦疲憊的軍隊,進軍於燕國堅固城垣之下,可能日子拖久了,力不能自拔,那時,弱燕不服,齊必拒守邊境以自疆,齊、燕不肯降,楚、漢西邊勝負沒能分出來,那時局麵危急,將軍恐怕還未考慮到。根據我的看法,我認為進軍一事是錯誤的。韓信問:“那怎麼辦呢?”
李左車說:“為今之計,不應進軍。一方麵撫恤趙國死士遺孤,在百裏之內,請宴大夫,犒勞士卒;另一方麵,以兵勢北向燕國,並寫一封信說明自己的優勢,向燕國示威,這樣燕國不敢不服從。燕國的事定下來之後,再派一辯士出使齊國,齊國一定被震懾住。這就是兵書說的‘先虛而後實’。”韓信便照李左車的計策辦理,燕國果然主動投降了。
前車可鑒
這一成語是說警惕前麵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把前人的失敗作為自己的鑒戒。
此典出自《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又見《漢書·賈誼傳》:“前車覆,後車誡。”
賈誼是西漢洛陽人,有一次,他上治安策給文帝,陳述了一些治理國家的道理說:“秦朝的時候,宦官趙高教導秦始皇次子胡亥,隻教他怎麼去處決犯人,他所學習的,不是斬殺犯人,就是滅絕犯人的全族!”
秦始皇崩於沙丘,次子胡亥做了皇帝,第二天就射殺人了。有人用忠言去勸他,他甚至認為是誹謗;有人給他貢獻治國的計策,他就認為是妖言。他殺起人來,像割草一樣。難道胡亥的本性生來就是那樣凶殘嗎?不是的,原因是教導他的人,教得不合道理罷了!古話說:“不熟悉做官的,隻要看他所辦的公事成績如何就可以知道!”又說:“前車覆,後車鑒”這一句成語。它的意思是教人注意從前自己或別人做事的失敗,作為後來做事的警戒,要特別小心,千萬不可重蹈從前失敗的覆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意思是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以後行事的借鑒。
此典出自《戰國·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晉國的智伯聯絡韓、魏兩國軍隊,準備攻打趙國,形勢十分危急。趙國的趙襄子采用卿大夫張孟談的計謀,派人暗中做韓和魏兩的工作,向他們說明,假如晉國滅亡了趙國,那麼對韓、魏兩國也十分不利,強大的晉國一定會進而滅亡韓、魏兩國。後來,韓、魏與趙聯合起來,放水夜襲智伯軍隊,一舉獲勝,活捉了智伯。
張孟談協助趙襄子大功告成之後,就向趙襄子提出辭呈。他說:“凡能統治天下的,一定要能夠駕馭臣子,而決不能反過來讓臣子駕馭自己。現在,我的名聲顯赫,身價權力很大,大家都很信服我。因此我願意拋棄功名,丟掉權力,離開大家。”
趙襄子聽了這話,很不高興,他說:“我聽說輔助君主的人,才能名聲顯赫;功勞多的,才能身價高;對國家大事負責的,才能委以重任;自己忠義誠實,才能夠使眾人信服。你正是國家所需要的人才,為什麼這時候要辭職呢?”張孟談回答說:“您所說的是一個臣子應該做到的。而我所說的,是鞏固君主政權的道理。因為我看到,曆史上臣子的權力如果和君主的權力相等,總是沒有一個有好結果的。不忘記以前的教訓,就是處理以後事情的準則。您即使不同意我辭退,我也不可能再幫助您辦事了。”趙襄子沒有辦法,隻好同意張孟談辭官。最後,張孟談便棄官務農,當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強作解人
“強作解人”諷刺不懂真義而妄發議論的人。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谘盡。阮乃歎曰:‘非但能言人不可,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晉代謝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陽夏人)在年少時,曾經向阮裕(字思曠,然而他金紫光祿大夫,又稱阮光祿)請教“白馬論”。阮裕的學識並不廣博,但是對一些疑難問題善於鑽研,並且長於歸納、提煉,再難的問題,經他言簡意賅地講出來,可以把道理講的十分深刻明白,真是鞭辟入裏。謝安請他講“白馬論”,倒是找準了對象。所謂“白馬論”,就是戰國時期公孫龍學派提出的“白馬非馬”的名辨命題。這個命題揭示事物與概念之間、個體與一般之間的差別,也包含事物皆是可分的思想。阮裕認真地講給謝安聽,但是當時謝安不能立即理解阮裕所講的內容,但又好像有所領悟似的,於是一再仔細探問。阮裕感歎說:“不但能講‘白馬論’的人很少,能理解‘白馬論’道理的人就更少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比喻如果基本條件不具備,再有本領的人也辦不到。
此典出自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巧婦難做無麵之湯餅乎?”
宋朝有個大官名叫晏景初,有一天,帶了不少隨從到和尚廟去玩,他們吵吵嚷嚷玩了一天,還想在廟裏住下來。那廟的主持是個耿直的人,不願拍大官馬屁,就借口說:“我們的廟很小、很窮,房子破破爛爛,怎麼能留貴客住呢?”晏景初道:“你是個很有辦法的人,一定會想出辦法來讓我們住下來的。”和尚說:“巧婦安能做無麵湯餅乎?”和尚一直不肯答應,晏景初隻好灰溜溜地連夜趕回去了。
寢薪未燃
“寢薪未燃”是告訴那些處在危險的境地而企圖僥幸獲免,苟且偷安的人;即使一次可以幸免,終究也會身陷其害。
此典出自《新書·數寧》:“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因謂之安,偷安者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個人抱一個來火盆放在柴堆下麵,自己爬到柴堆頂上睡大覺。僥幸大火沒有燒起來,於是這人便說睡在底下有火的柴堆上是十分安全的,其實不過是一時僥幸而已。
窮則思變
“窮則思變”指事物到了盡頭,就會設法改變,一改變就通達了,所謂“窮則變,變則通”。
此典出自《易傳·係辭》:“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叫伏羲氏的人做了國王。他感到天地萬物紛亂複雜,於是就想用一種方法,來總結出大自然的規律。一天晚上,伏羲氏抬頭觀察天空時,忽然發現,天空中星羅棋布的大小星星,縱橫交錯的位置不是和地上的山川河流有相通之處嗎?第二天,伏羲氏又仔細地觀看了鳥獸的花紋和岩石的裂縫,在這個基礎上,他最終發明了“八卦”。
那時候,人們在水中捕魚非常困難,他們隻能用樹杈戳,一天下來,捕不了幾條。伏羲氏又運用疏密相間的粘附原理,發明漁網,從那以後人們捕魚就容易多了。
伏羲氏死後,神農氏當了國王。他根據八卦遇到困境就加以改革,改革之後就行得通的原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將樹條用火烤後弄彎,製成犁,就能夠成片成片地開墾荒地了。土地多了,於是生產的糧食也多了。但人們所種的東西並不是相同的,於是,神農氏又發明了市場。他規定:凡是需要交換東西的人,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將所要進行交換的貨物集中在市場上,彼此想到用不同的東西進行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再後來,黃帝、堯、舜先後擔任國王,又發明了衣裳,並通過衣裳的樣式、顏色區分出高低貴賤;又發明了船、弓箭、牛車和馬車等。從此以後,人們的生活便極大地方便起來。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比喻觀察人要看他的實質,不能以貌取人。
此典出自《西遊記》六二。
古時候,一個年輕人叫秦重,他是個癡情的人,他偷偷地愛上了一個有名的妓女,隻想和她做朋友。那妓女名叫花魁娘子,她是個苦命人,被妓院視為搖錢樹,要十兩銀子才能宿一夜。秦重是個賣油的,本錢隻有三兩銀子,有什麼辦法才能接近她呢?秦重想:“如果一日積一分銀子,一年也有三兩六錢,隻消三年,這事便成了。”於是拚命攢錢,一年有餘,他便有了一大包銀子,於是走到對門銀鋪裏,借天平兌銀。他的銀子成錠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銀匠是小輩,沒見過什麼世麵,見了這麼多銀子,心中很吃驚,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慌忙架起天平,一稱,不多不少,剛剛十六兩。秦重把這一年多辛苦錢全花光了,才得以親近花魁娘子一次。花魁娘子感激他的癡情,覺得他比那些花花公子們忠實可靠得多,她後來終於跳出火坑,嫁給了秦重,成了一對夫妻。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比喻隻有身體力行過的事,其道理及個中艱辛才理解得最深。
此典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四:“今蒙您指點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行者既是某甲之師也。”
有一個人對佛教非常虔誠,他到黃梅禪宗基地跟許多人在一起學習佛家理論,可是三十四年還沒有領悟佛理,於是他找到一個佛學大師名叫斷際禪師的去請教。斷際法師隻跟他談了一次話,他立刻領悟,豁然開朗,心中有了默契。於是向禪師叩謝道:“今蒙指受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三十四年是白費功夫了啊!”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比喻雖然受到了損失,說不定還會因此而得到更大的福報。也可以用來比喻壞事變成好事。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在邊界一帶地勢險要的地方,住著一個善於用占卜之法推測人事吉凶的人。有一次,他家的馬竟然越過邊界,跑到胡人那裏去了。遇到這樣的不幸,人們都前來安慰他。這個善於占卜的老頭卻說“這怎麼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之後,他家的馬帶著胡人的一匹駿馬跑了回來,於是人們都祝賀他。可是這個老頭卻說:“這為什麼就不能算是一件壞事呢?”由於家裏添了好馬,老頭的兒子又喜歡騎馬,騎著騎著,從馬上摔了下來,跌斷了大腿。人們又來安慰他。這個老頭卻又說:“這為什麼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
一年之後,胡人入侵邊境,年輕人都拿起武器參加戰鬥,十之八九都在戰鬥中死了,這個老頭的兒子由於是個跛子,因此沒有被召參軍,最終父子雙雙都保全了性命。看來好事變成壞事,壞事變成好事,這裏麵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這裏麵的道理也是深不可測的。
三人同舍
“三人同舍”比喻爭論的雙方,由於自以為是,各持己見,而互不相讓;旁觀者置身事外,卻能看見裏麵的真相。
此典出自《淮南子·詮言訓》:“三人同舍,二人相爭。爭者各自以為直,不能相聽。一人雖愚,必從旁而決之。非以智,不爭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三個人一起住在一間房屋裏,其中有兩個人互相爭辯不休。爭辯的人都堅持說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互不相讓。另外一個人即使很愚笨,也一定能從旁邊決斷誰是誰非。
這裏也並不是因為他聰明,而是因為他沒有參加爭辯的原因。
善騎者墮
“善騎者墮”比喻擅長於某事的人,容易疏忽大意,從而招致意外的失敗。
此典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夫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是故好事者未嚐不中,爭利者未嚐不窮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善於遊泳的人往往被水淹死,擅長騎馬的人常常被摔死。每個人雖有自己的長處,但這個長處卻反而成為他們的禍害之源。因此,好為情欲之事的人,沒有不被情所困的;爭奪利益的人,沒有不被利益所困進的。
射箭之道
比喻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要抓住主要目標,集中精力去幹,否則將一事無成。
此典出自劉基《鬱離子》。
常羊向屠龍子朱學習射箭。屠龍子朱說:“你想了解射箭的方法嗎?楚王在雲夢澤中打獵,派負責打獵的官員把鳥兒趕飛起來,再去射它們。當鳥兒飛起時,鹿從楚王的左邊跑出來,麋斜刺著從右邊跑過來。楚王拉弓正要射,又有天鵝擦著王的旃旗飛過,翅膀就像掛在天空的一片雲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卻不知道他到底該射什麼。這時,養由基進前說:‘我射箭的時候,在一百步以外放一片樹葉射它,射十次中十次。但是假如放十片樹葉,那麼射中或射不中,就不是我能把握的了。’”
神奇化腐朽,腐朽化神奇
人們將好的東西變成不好的東西形容成“神奇化腐朽”,將不好的東西變成好的東西形容成“腐朽化神奇”。“神奇化腐朽,腐朽化神奇”兩句合用則表示事物的好壞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此典出自《莊子·知北遊》:“纂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
智慧想弄懂世間的所有道理,便到北方遊曆。一天,智慧來到玄水邊,碰到無所謂。智慧對無所謂說:“我想問你一些問題,具備有怎樣的思想,怎樣的考慮,才真正懂得道理呢?具有怎樣的地方,怎樣的行動,才能與道理相處呢?從什麼路徑,用什麼方法,才可以得到道理呢?”智慧連問三次,無所謂都不回答他。
智慧得不到解答,於是又來到白水的南邊,無意中又碰到了狂屈,智慧又將上麵的問題去問狂屈。狂屈說:“唉!道理我是懂得,我告訴你吧!”狂屈心裏正想說出來,可一轉眼又忘掉了他想說的話。
智慧還是沒得到解答,就回到帝宮裏去見黃帝,向他請教,黃帝說:“沒思想,沒有考慮,才能懂得道理;沒有地方,沒有行動,才能與道理相處;沒有路徑,沒有方法,才能得到道理。”智慧接著問道:“你能說出道理,無所謂和狂屈都說不出來,到底誰真正懂得道理呢?”黃帝說:“無所謂是真正的懂得的,狂屈也差不多,我和你都是是不懂道理的人。因為真正的道理是說不出來的,能說的就早已不是道理了。人們往往把喜歡的認為是神奇,把厭惡的認為是臭腐,但天地間的事很奇怪(“纂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智慧聽了黃帝的話後,他認為黃帝說得很對,就再不去弄懂到底什麼是道理了。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比喻隻要堅持不懈,即使力量再小也能辦成大事或不要看隻是小事,小事也會鑄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