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皇家製度(1 / 3)

前麵談了《紅樓夢》孕育和產生時期的幾件與《紅樓夢》關係密切的曆史重大事件,接下來就談談這個曆史時期和這部書中所反映的皇家體製和製度。

不妨先舉個例子:

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介紹黛玉父親林如海官職時,有一句話“今已升至蘭台寺大夫”,在“甲戌本”中,這句後麵有“脂批”道:官製半遵古名亦好。餘最喜此等半有半無,半古半今,事之所無,理之必有,極玄極幻,荒唐不經之處。批語中所說“今”,是曹雪芹寫書時代,即乾隆前期;所說“古”,自然可以推到前朝,甚至前若幹朝的古代。如“蘭台”,就是漢代、唐代的官名,後代對禦史、史官,都可稱“蘭台”。唐李商隱詩“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就用的是這個典故,以“蘭台”二字代替“秘書省”。

脂硯齋評語中說的好“半古半今”,曹雪芹也隻能這樣。他是寫實的,不能全古;他是小心翼翼,在政治上有顧忌的,不能全今。自然也不可能想到“未來”,或全憑想象,完全編造一套特殊的皇家體製、政治製度等等。他的“寫實”,是康、雍、乾三朝之事,卻要盡量回避。“甲戌本”第一回“凡例”中有幾句說:此書不敢幹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隻略用一筆帶出,蓋實不敢以寫兒女之筆墨唐突朝廷之上也。短短的幾句話,正說明了曹雪芹寫此書時的矛盾處、困難處。即因其小說是寫實的,雖然所寫是閨閣兒女之事,而其範圍、關係,不能不涉及朝廷的典章製度;但又不能、不敢多寫、實寫,隻能盡量寫的少一些、虛一些,或者編造一點亦今亦古、似有似無的東西,這樣就出現了“蘭台寺大夫”這樣的官名了。

清朝進關迅速,建立政權迅速。由崇禎自縊到順治登基,不到半年;多爾袞進入北京,距崇禎自縊,隻四十天。因而北京明代朝廷製度、宮廷設施,都等於沒有動。

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六月,就規定朝廷條奏本章,一經“批紅”(即由攝政王多爾袞用朱筆批示者),仍按明代製度,由內閣分下六科抄發各部院。

攝政王多爾袞初進北京,明確宣布執法問刑,準依明律,其後就參酌明律,編製“大清律”。順治四年(一六四七)《大清律》成,頒行中外。按照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所論,《大清律》“止易明為清而已,內容全仍其舊”。

清代在明代田賦徭役製度的基礎上,訂定了《賦役全書》,頒行天下。

清代學校、考試等,均依明製。順治元年,就修明代“北監”(明代南京、北京均有國子監)為“太學”,官吏設置及辦法均按明代製度。承襲明代製度,用八股文考試,府考秀才、鄉試、會試,同明代完全一樣。殿試三甲分等,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同明代叫法一樣。林黛玉父親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就是這個。順治元年,就規定子、午、卯、酉年鄉試,辰、戌、醜、未年會試。鄉試在八月,會試在二月(這裏先簡單提一下,後麵結合書中文字細說)。

多爾袞很快打進北京,順治也迅速地在北京登基做皇帝,都是住在皇宮中,也就是現在還供人遊覽參觀的故宮。這樣明代宮中的一切,都歸清代接管和享用。這“一切”中,有一種特殊的人物,就是“太監”。明代宮中太監極多,最多時到十萬人。而且有龐大的組織,有極高的權勢。順治即帝位之後,這些太監仍在宮中為清朝皇帝服務,設“十三衙門”,即司禮監、尚方司、禦用監……尚衣、尚膳等監。後來到順治十八年,才革除十三衙門,設內務府,收閹宦之權,歸之旗下。

清代中樞及各地衙門,大小官職都基本上和明代一樣。大體介紹一些這方麵的曆史情況,或有助於讀者看《紅樓夢》時,遇到有關朝政、製度等方麵的敘述描寫時,就會有比較具體的理解,不會莫名其妙了。

下麵不妨聯係《紅樓夢》內容談些具體例子。

封建時代,是君主專製統治,最高的權威是“皇上”,《紅樓夢》中不隻一次地提到“聖上”。不但提到當代的皇上,還提到上代的皇上,第十六回鳳姐話中道:“說起當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書還熱鬧。”這顯然是指康熙南巡的故事。康熙自二十三年(一六八四)至四十六年(一七○七)共南巡六次,最遠到會稽,最近也到江寧。而每次南巡,禦舟由大運河到揚州,經瓜洲渡進入大江之後,要西上到江寧(現在的南京)駐驛。曹雪芹祖父曹寅是江南織造,織造府是皇帝的行宮,康熙到江寧便住在曹寅織造府中。這些故事,寫在小說中,從鳳姐口中說出,就是“若早生二三十年”,就能趕上看“比一部書還熱鬧”的“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了。

按曹雪芹的年紀推算,鳳姐的話,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說。但曹雪芹寫《紅樓夢》的年代,又正是乾隆開始南巡的年代。傳世最早的《紅樓夢》殘本是“甲戌本”,“甲戌”是一七五四年。按曹雪芹一七六二年四十歲去世的說法,這年他是三十二歲,還正在繼續寫書,而這年已在乾隆第一次南巡(一七五一)至紹興的後三年了。自然這年曹雪芹再不能像他祖父一樣,迎接聖駕,目睹繁華,而隻能“不如著書黃葉村”,在篷窗下寫“元妃省親”,想象皇家儀注了。這是令人無限感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