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雪55(2 / 2)

不完滿,才是人生。

也正因為人生不完滿,所以才更需要走下去的勇氣。

但也有人說,人生最終的道路隻有一條,用什麼方式走都沒太大的區別,一切殊途同歸。

還有人說,世界上的道路有很多條,不管你走上那一條,它們組成的世界都注定將和你形成斷裂和隔膜。

如果人一開始上路就已經背離了道路,那麼,我們的堅持還有意義和價值嗎?

我曾在一首詩中描繪出這樣一幅畫麵:荒原上有一朵花在開放。用這種方式詮釋詩是極為荒謬的。但畢竟一朵花開放的短暫性對抗了荒原空曠的持久性。花開恬然,花落淡然,花朵無風靜立,風過搖曳,這本身就已具有了意義。人也同樣,知道自己並不重要,知道人生並不完滿,依然能夠安心幹好自己該幹的事,甚至不懈地努力,尋找並確定適合自己的位置,這在我看來就很了不起。

有時候,一個人的價值並非世俗的標準就能夠判定得了的。 “一切都能粉碎我”,卡夫卡這樣說。他筆下的人物也就隻能艱難地承受被粉碎的毀滅,然而他們依然企圖進入,企圖融合。實際上,這也是人類所遭遇的真實境況。

被稱為“詩人中的詩人”的史蒂文斯在《彈藍色吉他的人》中寫道:“我彈不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雖然我用盡了力量”。

能否彈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其實並不重要。作為生命個體,他隻和自己用盡了的力量有關。從這一意義上說,他用盡了力量的同時,也就已經擁有了一個完整的世界,一個完滿的人生。

學會放棄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幫助孩子填高考誌願,兩個都很熱愛的專業擺在18歲孩子麵前,孩子選擇得很痛苦。這位朋友夫妻倆也和孩子一起經受了一番煎熬。事後,朋友感歎:“18歲女兒開始做她人生第一個重大決策時,竟然是以放棄為代價!”聽了這話,我感慨萬千。

我們經常說,人這一輩子,這個所謂的“一輩子”,實際上包含了許多,也意味著很多。比如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不斷地做出決策,我們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職業,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觀,在誘惑麵前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信仰,甚至麵臨死亡如何對待……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每個人不可避免地要麵對的,我們必須表現出積極正確的態度,不斷地做出選擇,有時候甚至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做出決策。這決策,也包括放棄。

人是有理想的,總是渴望著更加完美的境界。然而,人生是有遺憾的,生活總是固執地按其自身的規律運行。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又手握空拳地離去,化作塵土,沉入宇宙。

在時間的長河裏,人隻是一個來去匆匆地過客。台灣花蓮有個證嚴法師說,“人生沒有所用權,隻有使用權”。著名心理及情感治療師、專欄作家素黑也說:“擁有是一種負擔。” 細想起來,人生裏哪樣東西是我們真正擁有的啊?人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到頭來終要放下一切。包括我們的生命。

人生不是一個隻進不出的無底容器,而是一個吐故納新的代謝過程。一個人的歲數在增大,生命的定數就是在減少;走向成熟穩重,就會失去無憂無慮的童真;過上溫暖實在的家庭生活,就必須放棄單身的逍遙日子。當愛遠走,無論是發生在自己或是對方身上,舍棄和放手都是唯一的出路。我們不可能擁有我們想要的一切,我們必須學會放棄。如果不放棄,我們可能會失去得更多。

“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誠哉此言。學會放棄,不是消極避世,不是丟掉進取心,不是扔下一切、得過且過;而是一種審時度勢、存精去粗的選擇,是為了剪掉生命的尾巴,更輕快、歡愉地邁向人生的光輝頂點。

學會放棄,就得知道該放棄什麼,不該放棄什麼。為了熊掌,我們可以放棄魚;為了事業成功,我們可以放棄消遣娛樂的時光;為了純真的愛情,我們可以放棄金錢的誘惑;為了莊嚴的真理,我們可以放棄利祿乃至生命。但在人生過程中,有些東西是永遠不能放棄的,像正直純真的心、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及不畏艱難、勇於向前的進取精神。我們永遠都應該保留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必需、最純粹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