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茅草屋裏迎新生(1 / 3)

坐落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南嶺,常年氣候宜人,風調雨順。就在南嶺的西端,越城嶺和都龐嶺像兩位門神將軍,守護著廣西的北大門。古時候,中原人若是去廣西或是廣西人去內地,不管是騎馬還是坐船,必經此間,因此人們便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湘桂走廊。當年的太平軍就是從這兩座嶺下的狹長的平原闖將出去、動搖清廷的。一九三七年修建的湘桂鐵路從這兩座嶺中間自西南向東北穿過,和湘江源頭一起構成了兩條並行的美麗的風景線。

岔口田村也愜意地點綴在都龐嶺下,不過不是在灌江河流域的狹長平原,而在海拔百米的寂靜山穀。她東南北三麵環山,村東麵是後山,這裏長滿了高聳入雲的鬆樹,是村裏的集體不動產。正北麵是花果山,說是花果山,其實也沒有什麼花和果,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高山,過年前後在那山頂上常常能戴上一個雪冠哩。老人們都說這裏是風水寶地,呈龍形之勢。南麵是牛尾巴山,山上沒有什麼土地,以岩石居多。據老人們講,從對麵的花果山看下來,牛尾巴山還是一隻臥著的老虎哩!哈哈,這麼說來,岔口田村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就那麼一點兒貧瘠的土地,在老人們那兒卻成了藏龍臥虎之地了!

就這麼一個藏龍臥虎之地,卻也被灌江河無情地拋棄了,灌江水底,離岔口田兩三千米,因此人和田地都吃不上這灌江水。雖然沒有受到灌江河的孕育,但是山泉水自村東頭的後山流出來,流經村裏的時候居然能形成了一條兩米寬的小河。村裏人都管它叫‘大溝’,是的,說它是大溝也不錯,但即便是這麼‘寬’的一條大溝,卻是岔口田人民的母親河!溫潤自然的氣候條件,加上與世無爭的地理環境,給都龐嶺下的岔口田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自清光緒年間蔣氏兩兄弟放鵝遷至此地以來,岔口田人艱苦創業、白手起家,到解放光景,估摸著已經有六七十個村民了。從清一色的養鵝到養雞鴨豬狗牛羊,岔口田人奮鬥了苦難的半個二十世紀!

在岔口田村的西麵,大溝從這裏流出,彙入灌江河,沿著灌江河而上有通往兩河圩的必經之路,往下就是去全縣的水路了。卻在這山口佇立著另外一個村莊--石雀村。他們是更早來到這裏定居的人。同樣到解放前後,他們人口已經有好幾百人,非岔口田人敢企及。更讓岔口田人尷尬的是,他們住在大溝的上遊,石雀人住在大溝的下遊。為此,就像那披下遊喝水的狼要吃了上遊喝水的羊一樣,岔口田人沒少受石雀人的欺負。畢竟勢單力薄,隻能忍氣吞聲,低一頭做人。幾十年來倒也因為實力相差懸殊而相安無事。

因為人多村莊大,所以在石雀村中,也有這麼一個耍錢的攤場。一般不開門,除過兩河圩日,都是要經常一起耍錢的‘同誌’相互約好才能開場。不消說,對於蔣鳳生來說,這裏又是他的另一個極樂世界。隔三差五地他就會來光顧,狠狠地玩到天亮才散場,即使對於新婚燕爾,他也毫不動搖對攤場的偏愛。

轉眼間到了下一年的秋天。周鳳妹挺著個大肚子坐在同村人鳳凰嫂家裏。鳳凰嫂姓甚名誰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大家隻知道她叫鳳凰嫂。鳳凰嫂是永州零陵人,據她自己說她老家附近有個軍用機場哩!看來這位鳳凰嫂是個大地方飛來的人,見過大世麵!鳳凰嫂子頭發不長,分作兩邊,每邊紮個標誌性的小辮子。衣袖總是習慣性地挽起來,顯得非常的樸實、精幹。每次說話前,都要很大動作地將兩個手在空中揮舞一下,好像是要發表戰前動員演講。她的思維很敏銳,似乎眼睛裏也能透露出智慧。因為是老鄉,說話口音相近,加上鳳凰嫂這個人本身又帶著一股熱心腸,周鳳妹平時也就最愛到她這坐下來談談天。

“鳳妹子啊,你喃子搞的也到了這岔口田了嘛,家裏還沒音信,怎開交啊?”鳳凰嫂每次開口和周鳳妹聊天,必定從她們的家鄉開始,以示她們之間的這一層親近關係。

“沒有音信哩,這麼久了,家裏都沒有個人來尋我,丫鬟也不知道被拐到哪個山旮旯去了,命苦著呢。”周鳳妹想到這裏,不免又傷心起來。

“不要緊,莫難過,說不定明天就有人來尋你了呢。丫鬟聰明,說不定也和你一樣尋了個好人家嫁了,不用太擔心。”鳳凰嫂突然想到,自己提出的問題徒增悲傷氣氛,所以趕忙自個兒打個圓場,以緩解一下周鳳妹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