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
禹是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姓姒 (sì ),名文命。鯀的兒子,原為夏後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據後人記載,他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在治水十三年中,三過家門不入。後以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任部落聯盟領袖。
疏通水道製勝洪水
大禹名字又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ɡǔn),傳說他還是黃帝的後代。他是我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當堯帝在位的時候,黃河水經常泛濫(làn),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土地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隻得背井離鄉 背井離鄉:離開了故鄉,在外地生活。,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堯帝非常痛心,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他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
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鯀治水治了九年,他采取堵截的方法治理黃河。河水在哪裏泛濫,就用泥沙堵在哪裏。這樣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沒過多久,水又漫過來,繼續為害。堯覺得鯀治理黃河不利,就革去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裏。
鯀死後,他的兒子禹自告奮勇,要求繼承父業,承擔治水的重任。舜(接替堯帝位之人)看他態度誠懇(kěn),便答應了他的請求,並給他派了一些助手。
禹一心治理黃河,接到舜的任命之後,拋(pāo)下新婚妻子便去上任。禹勤奮好學,對手下仁愛,言出必行,深受大家的歡迎。
為了解決人力不足,禹號召各部落首領釋放被押的囚(qiú )犯,讓他們去服勞役。禹總結父親失敗的教訓,親自勘察地形,了解各地的地理特點。
禹帶領著一批助手,跋(bá)山涉(shè)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左手拿著準繩準繩:標準,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裏就量到哪裏。他吸取了父親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在治水過程中,他生活儉樸儉樸:儉省樸素。,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裏,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上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之時,他都親自去征取。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yǎn)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遊的龍門山就是這樣。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麵,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隻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nì)水而上的魚到了這裏,就遊不過去了。許多魚拚命地往上跳,但是隻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鯉(lǐ)魚跳龍門”,據說隻要能跳過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