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足大腳趾遠節趾骨腓側,大腳拇趾腹邊緣的反射器官是三叉神經,主關聯偏頭痛、麵癱、三叉神經痛、麵肌痙攣、各種麵部神經痛、腮腺炎、失眠、頭麵部及眼、耳、鼻部疾患。其中右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左足,左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右足。
雙足拇趾遠節趾骨脛側,自趾腹邊緣延伸到大腳趾趾甲部是鼻子的反射區,主關聯鼻塞、流涕、急慢性鼻炎、鼻出血、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鼻部疾患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其中鼻中隔左側反射區在右足,鼻中隔右側反射區在左足。
雙足第2趾及第3趾根部的反射器官是眼睛,主關聯結膜炎、角膜炎、近視、老花眼、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萎縮及眼底出血等疾病。其中右眼反射區在左足,左眼反射區在右足。
雙足第4趾及第5趾根部是耳的反射區,主關聯外耳道癤腫、中耳炎、耳鳴、耳聾、鼻咽痛,腮腺炎等疾病。其中右耳反射區在左足,左耳反射區在右足。
雙足大腳趾趾腹根部橫紋是頸的反射區,關聯著頸部酸痛、僵硬、軟組織損傷等頸部疾患及頸椎病、高血壓、落枕等疾病。
雙足底內側是胰腺的反射區,具體位置在胃反射區與十二指腸反射區之間,關聯著糖尿病、胰腺囊腫、胰腺炎、上腹部疼痛等病症。
雙足底眼、耳反射區下方,自第1趾骨起至外側肩反射區處,成橫帶狀,寬度約1橫指的地方是斜方肌,即頸、肩部的反射區,主關聯著頸、肩、背部酸痛、肩胛部痛、上肢無力、麻木、落枕等症狀。
雙足拇趾與第2趾蹼處沿第1趾骨頭向內呈L形帶狀的地區是甲狀腺的反射區,主關聯著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甲狀腺炎、甲狀腺腫大、肥胖症、心悸、失眠、情緒不安等。
雙足斜方肌反射區的近足心側,自甲狀腺反射區向外呈帶狀到足底外側的肩反射區處,約1橫指寬的帶狀區域是肺和支氣管的反射區,關聯著肺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膿腫等病症。
雙足第1趾骨底處,胃及胰反射區向足根方向是十二指腸的反射區,關聯著胃痛、胃酸增多、胃潰瘍、惡心、嘔吐、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病症。
雙足第1趾趾關節向足根方向約1橫指寬的區域是胃的反射區,經常揉搓對胃及十二指腸疾患,如腹脹、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潰瘍、食欲不振、食物中毒等病症有緩解作用。
右足底第3趾骨與第5趾骨間,在肺反射區後方區域是肝髒的反射區,關聯著肋痛、肝炎、肝硬化、肝腫大、肝功能失調等症狀。
右側足底第3趾骨與第4趾骨間,在肝髒對應區內側區域,是膽囊的反射區,對膽囊炎、膽結石、消化不良、黃疸、口苦、惡心、肋痛、膽道蛔蟲症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雙足底第2趾骨與第3趾骨間距趾骨頭近足心端1拇指寬處的反射器官是腎上腺,關聯著心律不齊、昏厥、休克、炎症、過敏、哮喘、風濕症、關節炎等病症。
雙足足底第2趾骨與第3趾骨間,近趾骨底處,蜷足時呈凹陷處,即湧泉穴周圍是腎髒的反射區,關聯著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腎結石、腎結核、泌尿係統感染、水腫、腎功能不全、風濕症、關節炎、高血壓、眩暈、頭痛、耳嗚、耳聾、腰痛等病症。
雙足底第2趾骨與第4趾骨處,分布在腎反射區周圍,呈橢圓形區域是腹腔神經叢的反射區,與消化係統的神經性疾患,如腹脹、吐瀉、胃痙攣、胃腸神經官能症、胸悶、呃逆疾病等有關聯。
雙足底自腎髒反射區斜向內後方,至舟狀骨內下方,呈弧形帶狀區是輸尿管的反射區,經常揉搓此部位對排尿困難、尿瀦留、輸尿管結石、泌尿係統感染、腎盂積水、風濕熱、關節炎、高血壓、動脈硬化疾病等有療效。
右足底趾骨腓側前緣,第4趾骨與第5趾骨間垂線上是盲腸及闌尾的反射區,關聯著腹脹、闌尾炎、小腹部疼痛等病症。
雙足內踝前下方,舟狀骨下緣,拇展肌內側緣旁是膀胱的反射區,關聯著腎、輸尿管及膀胱結石、膀胱炎、尿頻、尿急、尿痛、遺尿、尿瀦留、尿失禁、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右足底根骨腓側前緣,在盲腸反射區的地方是回盲瓣的反射區,與消化不良、腹瀉、腹痛等疾病有關聯。
雙足底中部凹陷區域,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的反射區所包圍的區域是小腸的反射區,有關胃腸脹氣、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痢疾等疾病,可浸泡或揉搓此部位。
右側足底,在小腸反射區的外側,與足外側緣平行,呈帶狀區的地方是升結腸的反射區,關聯著腹痛、腹瀉、便秘、急慢性腸炎、結腸炎、腸結核、痢疾等疾病。
左側足底,與足外側呈平行的豎條狀區是降結腸的反射區,與升結腸的反射區的功能相同。
左側足底跟骨前緣呈一橫帶狀區的地方是直腸的反射區,關聯著直腸炎、便秘、直腸息肉等。
雙足拇趾趾腹中央隆起處是腦垂體的反射區,對內分泌失調、小兒發育不良、遺尿、更年期綜合症等有緩解作用。
左側足底第4恥骨與第5趾骨之間,肺反射區向足跟方向的地方是心髒的反射區,有關心律不齊、心絞痛、心髒病,休克、失眠、健忘、癲狂、癔病、病症等疾病,可針對此區域。
左側足底跟骨內側前緣,直腸反射區末端的反射器官是肛門,有關痔瘡、肛裂、肛漏、直腸靜脈曲張、便秘、脫肛等病症,可浸泡揉搓此部位。
雙足底跟骨中央和跟骨外側是生殖腺的反射區,有關生殖腺類疾病,可針對此部位按摩。
左側足底心髒反射區後方約1厘米,第4趾骨與第5趾骨之間的區域是脾髒的反射區,關係著貧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四肢無力、月經不調等病症。
足療原理就是通過泡腳和腳部按摩等對足部中人體大部分的末梢神經進行有意的刺激,神經會產生興奮,並傳至內髒和大腦中樞。這時,神經的新陳代謝也會活躍起來,興奮傳至大腦、內髒後,自主神經也會活躍起來。特別是刺激離內髒、大腦最遠的足部肢端部分時,傳導距離較長,更長的神經係統被激活,更容易提高身體抵抗能力和自我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