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指的是20世紀20年代京劇旦行先後成名的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員: 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1927年由北京《順天時報》發起選舉,由觀眾投票,並未指定名額。選票印於該報一角,選舉人剪下選票,填上擬選演員的姓名即可。但是選票上有規定: 被選旦角以掛頭牌而又有個人小本戲的為限。選舉結果,前四名依次為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和荀慧生。這就是四大名旦的最早來源。四大名旦在藝術上不斷進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獨門劇目陸續問世,形成流派。四大名旦在京劇史上的地位,也成為穩固不易的局麵。
■關漢卿與《竇娥冤》
關漢卿,約生於金末,卒於元,中國元代雜劇作家。在元雜劇作家中,關漢卿的創作年代較早,著有雜劇67部,現在僅存18部,其中《竇娥冤》是關漢卿雜劇中的代表作。
《竇娥冤》是關漢卿晚年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竇娥的藝術形象,描寫了她一生的悲慘遭遇。貧苦書生竇天章因家境貧寒將年幼的竇娥賣給蔡家做童養媳,婚後丈夫夭折,婆媳相依為命。一日,蔡婆婆出門要債,被賽盧醫騙到無人處,企圖謀財害命。恰逢張驢兒父子經過,救活了蔡婆婆,並強迫他們婆媳與張驢兒父子結成夫妻,竇娥堅決拒絕,張驢兒陰謀毒死蔡婆婆,以為使竇娥失去依靠,就會答應嫁給他,不料反而毒死了張父,他轉而誣陷竇娥。官府嚴刑逼供,竇娥為救護蔡婆婆,隻好屈招,被判處斬刑。臨刑之時,竇娥發下三樁誓願,以表冤屈: 一要刀過頭落後,一腔頸血飛灑在丈二白練之上;二要六月降雪,掩蓋她的屍體;三要當地大旱三年。後來一一應驗。三年後,朝廷派其父親竇天章審查案卷,竇娥托夢給父親痛訴冤情,在竇天章的主持下,作惡者最終歸案伏法,竇娥的沉冤大白於天下。
《竇娥冤》始終把戲集中在竇娥身上,先寫她悲慘的身世,繼而展開她與張驢兒的衝突,再寫貪官汙吏對她的壓迫,最後寫她的複仇抗爭。在關漢卿筆下,竇娥的形象有血有肉,個性十分突出,其他人物也栩栩如生。在處理戲劇衝突方麵,關漢卿善於提煉激動人心的戲劇情節,從而使劇情緊湊集中,主要矛盾突出。
關漢卿不愧是傑出的語言大師,語言風格首先表現在人物語言的性格化上,竇娥的語言樸實無華,張驢兒的語言流裏流氣,都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不務新巧、不事雕琢、通俗流暢、生動入耳的語言,使關漢卿成為元曲中本色派的代表作家。
關漢卿的劇作是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一個高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處理戲劇衝突、運用戲曲語言方麵都有傑出的成就。
關漢卿是一位偉大的戲曲家,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後人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
■王實甫與《西廂記》
王實甫,中國元代雜劇作家,大都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王實甫所作雜劇今知有13種,《西廂記》是其代表作。
《西廂記》的故事說的是: 崔相國死後,其夫人攜女兒崔鶯鶯和丫鬟紅娘護送靈柩回鄉安葬。因道路受阻,暫住在普救寺的西廂房內。書生張君瑞赴京趕考,途經這裏,在佛殿上窺見崔鶯鶯的美貌,頓生愛慕之心,便改變趕考的打算,也在寺中住了下來。此後張生和崔鶯鶯暗通信息,互表傾慕之心。這時候叛軍包圍了普救寺,頭目揚言要娶崔鶯鶯為妻。無奈之中,老夫人許下諾言,誰能退兵,便將崔鶯鶯許配給誰,恰逢張生故交白馬將軍就駐紮在附近,張生便寫信求救,解了普救寺之圍。但老夫人卻隻應允張生和鶯鶯以兄妹相稱,張生一氣之下病倒,鶯鶯十分焦急,派紅娘前去探望。在紅娘的幫助下,兩人私訂終身。老夫人識破後,狠狠拷問了紅娘,紅娘機智應對,駁得老夫人啞口無言,隻好勉強同意了這門婚事,但以“相門不招白衣女婿”為由,令張生進京趕考。張生果然考中,而此時鶯鶯的表哥鄭恒卻造謠,說張生已經被魏尚書招贅,於是老夫人改變主意,欲將鶯鶯許配給鄭恒,鶯鶯悲痛欲絕。此時張生回來,真相大白,鄭恒因羞愧撞樹而死。張君瑞和崔鶯鶯結成美滿姻緣。
《西廂記》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它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男女結合,第一次喊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西廂記》共有五本二十折,是我國最早一部以多本雜劇表演一個故事的大型劇作。其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秀美典雅,意蘊深遠含蓄,劇情跌宕起伏,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湯顯祖與《牡丹亭》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作家。代表作《牡丹亭》,又名《還魂記》。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她受《詩經》中《關雎》啟發,私出遊園,夢中和一個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柳夢梅進京赴試,借宿園中。他掘墓開棺,使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前往淮安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入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夢梅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被杜寶囚禁。敵兵退去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杜寶也升了官,但是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糾紛鬧到皇帝麵前,才得到圓滿的解決。
《牡丹亭》感人的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人幸福,反對封建婚姻製度的浪漫主義思想。這個理想是作為和封建思想對立的力量而出現的,善良與美好都屬於杜麗娘,這是她自己思想和行動的主宰。湯顯祖寫杜麗娘的外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有魅力。《牡丹亭》表達了當時廣大青年男女要求個性解放,向往愛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呼聲,也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孔尚任與《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中國清代戲曲作家,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代表作為《桃花扇》。
《桃花扇》的故事梗概是: 明朝崇禎年間,複社文人、河南名士侯方域在南京避亂,其間欲尋一位秦淮女子以慰寂寞。聽說名妓李香君貌美絕色,非常想結識。但苦於無錢,不敢冒昧前往。奸臣馬士英的妹丈楊龍友得知此事,向魏忠賢的餘孽阮大铖獻計,要他幫助出資,以拉攏侯方域,希望侯方域為阮大铖說情,讓複社領袖陳貞慧和吳應箕不要再和阮大铖作對。
侯方域與李香君一見鍾情,新婚之夜,楊龍友向侯方域說明真相,侯方域聽信了楊龍友的話,答應幫助阮大铖,可是因為阮大铖是禍國殃民的閹黨,李香君嚴詞叫侯方域拒絕。因此,阮大铖對侯方域、李香君懷恨在心。
這時武昌統帥左良玉要移師南京,侯方域怕引起內亂,就寫信勸阻左良玉,阮大铖借此事誣陷侯方域勾結左良玉搞叛亂,慫恿鳳陽巡撫馬士英殺他,侯方域隻得逃往史可法處避難。
甲申三月,明崇禎帝自盡,奸臣馬士英、阮大铖馬上迎立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朝廷。馬、阮二人又開始作威作福,阮大铖強逼李香君給人做妾,香君不從,倒地撞頭,血噴滿地,侯方域送她的定情詩扇上都濺上了血,總算由人頂替才算解圍。後來楊龍友將扇麵上的血跡改畫成一株桃花,香君托人將扇子送交侯方域,請他早日回來與她相聚。侯方域返回南京,適逢馬士英。阮大铖大肆搜捕複社黨人,侯方域被捕,未能見到香君。此時香君也被阮大铖選送入宮,充當歌妓。在宮中,香君大罵禍國殃民的奸臣,遭到軟禁。
清兵南下,南京失陷。侯方域乘機出獄住在棲霞山,與逃難的李香君在白雲庵相遇,他們割斷“花月情根”,雙雙出家去了。
《桃花扇》通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主線,尤其是通過象征他們命運的一把扇子,把包括南明興亡的曆史內容有機地串聯在一起。最後,以張道士撕扇,侯、李入道的愛情悲劇,來襯托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
明朝滅亡後,孔尚任第一個以戲曲的形式,展現了明朝末年複雜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評價了南明的曆史,藝術地總結了這一曆史教訓。《桃花扇》一問世,便震動京城,連康熙帝也要索閱,據記載當時的演出也是盛況空前。
在人物描寫中,孔尚任竭力把人物的曆史作用與自己的愛情褒貶統一起來,這種鮮明的傾向性、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和對人物恰如其分的描寫,形成了《桃花扇》中人物形象的顯著特色。
作為一部曆史劇,《桃花扇》的傑出成就在於,作者從戲劇藝術的要求出發,把曆史的真實性和藝術的真實性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在尊重曆史事實的前提下,進行了必要的加工,反映了曆史的本質,其語言既有戲劇表演性又富於文采,達到了戲劇性與文學性的統一。這一切使《桃花扇》成為明清傳奇戲曲的壓卷之作。
■曹禺與《雷雨》
曹禺(1910—1996),中國劇作家、戲劇教育家,本名萬家寶,字小石。1933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多幕話劇《雷雨》。
《雷雨》通過周、魯兩家八個人物的曆史與現實的糾葛,反映了從1894年到1920年長達三十多年複雜的社會生活和衝突。故事敘述礦山董事長周樸園,年輕的時候遺棄了已經為他生有兒子的女傭侍萍,長子周萍留在了家裏,侍萍攜次子投河遇救,離鄉遠走。周樸園誤以為她已經死了。後來周家北遷,與侍萍再嫁的魯家居於一地,互不相知。魯家父女在周家為仆,次子大海也在礦上做工。周的妻子繁漪與長子周萍有私情,後來知道周萍與魯女四鳳相愛,繁漪想辭掉四鳳,於是招來侍萍問話,兩家衝突由此揭開。周萍與四鳳在得知他們雙方是同母異父的兄妹以後,雙雙自殺,繁漪之子周衝也為了救四鳳觸電身亡。大海作為罷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毆,逃奔而去。侍萍與繁漪不堪重壓,一呆一瘋,隻剩下周樸園孑然一身,形影相吊。
作者在“始亂終棄”和“亂倫”的社會現象中,開掘出具有時代特點的社會悲劇,在劇中表現了尖銳的思想衝突和階級壓迫與鬥爭,描寫新舊交替時期三個不同階段、不同性格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對命運所做的抗爭和她們走向毀滅的悲劇結局。《雷雨》情節的豐富性、生動性,尖銳的戲劇衝突,嚴謹的結構,渾厚凝重的格調,濃重的悲劇氣氛,把中國年輕的話劇藝術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雷雨》的成就是多方麵的,但人物刻畫的成功是其生命力所在,也是曹禺戲劇的共同特點。
曹禺在中國話劇史上是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他繼承了先驅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同時廣泛借鑒和吸收了中國古典戲曲和歐洲近代戲劇的表現藝術,把中國的話劇藝術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為中國話劇藝術成熟的標誌。其後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公認的傑作。曹禺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戲劇文學的水平,對導演、表演藝術和舞台美術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話劇成為真正的綜合性藝術。
■老舍與《茶館》
老舍(1899—1966),中國小說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青年時期易名為舒舍予,“老舍”是他長期使用的主要筆名。
最初,老舍以小說作家著稱於世。代表作有《駱駝祥子》、《離婚》、《四世同堂》、《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其中《駱駝祥子》一書,已經列入世界文學名著之列。老舍的戲劇創作是從抗日戰爭初期開始的。他先後寫出了多幕話劇《殘霧》、《張自忠》、《麵子問題》、《大地龍蛇》、《歸去來兮》、《誰先到了重慶》。這是老舍戲劇創作的第一個豐收期。
從1949年老舍歸國到他逝世的17年間,是他戲劇創作的第二個豐收期。先後發表、出版的話劇劇本有《方珍珠》、《龍須溝》、《春華秋實》、《西望長安》、《茶館》、《女店員》、《全家福》等二十餘部。特別是《龍須溝》和《茶館》這兩部劇作,成為迄今為止新中國話劇創作中的典範性作品,也為新中國的話劇藝術贏得了國際聲譽。
三幕話劇《茶館》以北京的一家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通過清末、民初、抗戰勝利以後三個曆史橫斷麵的描寫,展示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複雜而廣闊的社會生活,以小茶館反映社會時代的大風雲。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劇中人物眾多,北京各個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於這家茶館。老舍通過以茶館老板王利發為中心的三個時代幾十個人物在茶館裏的生活片段,表現出一幅氣勢宏偉的曆史長卷,把舊中國必然要滅亡的曆史規律展現在人們的麵前。全劇人物七十多名,但是安排有序,每個人物的出場,都從不同角度體現著主題。茶館掌櫃王利發、旗人常四爺和民族資本家秦二爺是貫穿全劇的中心人物。最後三位老人撒紙錢的場景成為全劇的高潮,集中展示著他們內心的痛苦、困惑和對那個腐朽時代的詛咒,也預示著那個時代必然滅亡。
《茶館》的人物塑造好,生活氣息濃,語言精彩、簡潔、生動、傳神、雋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它把深邃的思想寓於樸素無華的藝術中,是現實主義戲劇的新開拓和巨大成就。在《茶館》中,老舍成功地實踐了他一向為自己規定的三個方麵的藝術追求,即寫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寫作時眼睛要老盯住筆下的人物不放,“不能因事而忘了人”;人物的對話必須是真正性格化的語言。《茶館》充分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獨有的“京味”風格,是老舍戲劇創作的頂峰,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話劇精品之一。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1951年,毛澤東提出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要求戲曲藝術既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又要求各個戲曲劇種在自由競賽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是過去提出的“推陳出新”方針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更充分地體現了無產階級尊重戲曲藝術發展規律的自覺性,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尊重戲劇界藝術創造的群眾積極性,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繁榮戲曲文化的積極而又審慎的精神。同年,政務院發布的《關於戲曲藝術改革工作的指示》,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具體化,其中心內容是“改戲、改人、改製”。這三項任務,使戲曲藝術革新與社會主義革命聯接起來,從而具有了新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