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戲劇戲曲基本常識(1 / 3)

本節概述

這一節是關於戲劇戲曲的基本常識,其中涵蓋了戲劇戲曲的基本概念、世界戲劇戲曲發展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同時還有中國的重要劇作家和作品。學習指導

考生應該對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作品的主要藝術特色進行把握,以及重要作品中的重要角色的性格特點,比如《雷雨》中四鳳的性格特點,或者繁漪的性格特點等。考生應該結合藝術的基本常識和文學的基本常識融會貫通,強化記憶。

■戲劇

藝術種類之一。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並有機地輔之以其他藝術手段的一種綜合藝術。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的總稱,也常特指話劇。在西方,戲劇指的即是話劇。戲劇起源於古希臘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在長期的發展中,戲劇成為由文學、導演、表演、舞台美術、音樂等多種文藝成分有機組成的綜合藝術,是一種由各個藝術部門共同創作、具有集體性的藝術。戲劇的基本特征是動作,即劇作不以作者的口吻,而是通過劇中人物自身的言語行為來展示情節,塑造人物形象,最終通過演員的表演形象化地體現在舞台上。由於舞台空間和演出事件的嚴格限製,戲劇比其他敘事體更要求集中、精煉。戲劇表現人物性格以及意願的衝突,使之充分展現並迅速解決。戲劇按照體裁可以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等;按照題材可以分為情節劇、心理劇、曆史劇、通俗劇等;按照表現手法可以分為話劇、舞劇、歌劇、廣播劇、電視劇等。

■話劇

戲劇種類之一,中國的一種特殊稱謂。在歐洲,一般將發端於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的舞台演出形式稱之為drama,通常譯為喜劇,並將它與歌劇、舞劇、啞劇等相區別。這個劇種從20世紀傳到中國,最初稱之為新劇、文明戲、愛美劇等。1928年,中國戲劇家協會洪深提議定名為“話劇”,將其與傳統戲曲、歌劇、舞劇、啞劇等相區別。它綜合文學、表演、導演、美術、音樂、舞蹈等多種文藝成分,而以說話(對白、獨白、旁白)為主要表現手段;演員的表演則是以說話和動作來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直觀地展現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衝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話劇的題材、體裁、風格、手法和藝術形式,也不斷豐富發展。

■正劇

戲劇主要體裁之一,又稱悲喜劇,是在悲劇與喜劇之後形成的第三種戲劇體裁。

從古希臘到17世紀古典主義時期,一般隻承認悲劇和喜劇兩種體裁,其界限十分嚴格,彼此不能混淆。實際上,莎士比亞的很多劇作往往兼有悲劇和喜劇的成分,有些劇目甚至很難歸入這兩種體裁。到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進步作家從反對封建專製和教會黑暗,宣傳資產階級的政治理想和生活願望的需要出發,提倡這種戲劇類型。

正劇的基本特征是不受古典主義創作原則的束縛,兼有悲劇和喜劇的因素。正劇理論的首創者是法國的思想家、理論家狄德羅,他曾把正劇稱之為“嚴肅的喜劇”。之後,法國戲劇家博馬舍就正劇的內容和形式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並定名為“嚴肅戲劇”。19世紀以後正劇成為戲劇的主要類型之一。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正劇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悲劇

戲劇主要體裁之一,源於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祀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折磨,甚至失敗喪命,但其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悲劇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於悲劇主人公的人格深化。

悲劇一般分為四種類型:

(1) 英雄悲劇。這類悲劇往往表現政治鬥爭、階級鬥爭、民族鬥爭中的重大題材。如古希臘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國古典戲曲《清忠譜》、《趙氏孤兒》等也可以歸屬於英雄悲劇。

(2) 家庭悲劇。表現家庭之間、家族內部各種複雜的倫理關係及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道德法則釀成的激烈矛盾衝突。這種類型的悲劇是在社會政治風雲變幻的背景下,透過家庭關係和倫理道德觀念的衝突展現出時代的種種矛盾。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戲曲《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台》及曹禺的話劇《雷雨》等。

(3) 表現人們日常生活需要,以“小人物”作為悲劇的主人公,與他們相對立的不是某個人,而是來自社會和各個角落的有形與無形的巨網。例如奧尼爾的《安娜·克裏斯蒂》、米勒的《推銷員之死》。

(4) 最後一種類型的悲劇,它所表現的矛盾衝突貫穿於整個人類社會生活,表達了人類對自由的向往、追求以及對理想的渴望,並力圖駕馭自然、社會及人自身,展現著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艱難曆程。這種類型的悲劇實際上是必然與自由的悲劇衝突。古希臘的“命運悲劇”就是這種悲劇。《俄底浦斯王》便是一部與命運抗爭的悲劇。

無論哪一種悲劇,都要探索到人類的本質力量這一人生最深的底蘊。人們意識到的與意識不到的要求、欲望、情感、意誌、思維、興致等等,都是曆史的產物,文化的產物。然而,悲劇人物又不可能在現實中實現自我的意願。人是由自己創造的,人也就會被自己所毀滅,而不論戰勝或者毀滅,都來自人自身內在的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力量。這使得我們把自己意識到的或者意識不到的欲望、情感、意誌、思維、行動、命運都提升到人類自我創造的曆史進程中去,從而獲得發展與完善。所有的悲劇都體現出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悲劇打動人心的力量來自於主人公不甘於命運的安排,並以有限的力量向強大的環境所做的抗爭,以個人渺小的力量體現出人類的偉大。在這個意義上,悲劇不愧是戲劇的最高境界,是人類精神極致的藝術豐碑。

■喜劇

戲劇主要體裁之一。喜劇是以可笑性為外在表現特征的一類戲劇。

喜劇最早產生於古希臘。它起源於農民收獲葡萄時節祭祀酒神時的狂歡遊行,遊行者化妝為鳥獸,載歌載舞。公元前7世紀初它演變為一種滑稽戲,成為喜劇的前身。此後,它作為一種戲劇體裁逐步發展成熟。在中國,約在12世紀才產生出成熟的喜劇藝術。但它的起源卻很早,雛形可以追溯到秦漢。

喜劇的基本特征是: 遵從滑稽獨特的藝術規律,運用各種引人發笑的表現方式和手法,把戲劇的各個環節,諸如語言、動作、人物的外貌及姿態、人物之間的關係、故事情節等均加以可笑化處理,使得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願望與行動、目的和手段、動機和效果相悖逆,從而產生出滑稽戲謔的效果。

喜劇性作為一個審美範疇,它的本質性在於可笑性,主要表現形式是滑稽與幽默。根據不同的審美屬性和審美價值,喜劇可以劃分為諷刺喜劇與幽默喜劇、歡樂喜劇與正喜劇、荒誕喜劇與鬧劇等不同的類型。

歐洲最早的喜劇是古希臘喜劇,代表作家是阿裏斯托芬等;十六七世紀以莎士比亞和莫裏哀的喜劇作品為代表,宣揚人文主義思想;18世紀意大利的哥爾多尼和法國的博馬舍等開始了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喜劇階段;19世紀俄國的果戈理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劇作品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中國戲曲中描寫戲劇性矛盾的優秀作品,大都是在諷刺反麵形象的同時歌頌正麵人物的勇敢和機智,具有鮮明的民主性和強烈的樂觀主義精神。

■戲劇性

指的是戲劇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體體現。主要是指假定情境中的人物心理的直觀外現。從廣義上講,它是美學的一般範疇。

戲劇性是把人物的內心活動(思想、情感、意誌及其他心理因素)通過外部動作、台詞、表情等直觀地外現出來,直接訴諸觀眾的感官。在戲劇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都受到情境的規定和製約,而作為心理活動直接外現的手段——動作,也都以情境為前提條件。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理活動——特定的動作,是體現在戲劇作品中的一個因果性鏈條。因此,假定情境也應該成為戲劇性的內涵。

由於戲劇理論家對戲劇的特性持有不同的觀點,因而對戲劇性的理解也不一樣。概括地說,有以下幾種: ① 把戲劇性與衝突聯係在一起,認為戲劇性就在於緊張、深刻的矛盾衝突,所謂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就是這種觀點的通俗表述;② 戲劇性在於戲劇作品中人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較量;③ 從戲劇與小說、詩歌的區別角度探究戲劇的特性,並以此為根據為戲劇性下定義。由於戲劇性的含義難以把握,也有人試圖從戲劇演出的效果的角度去解釋它。

■獨幕劇

按照作品形式和規模劃分的戲劇類別之一,與多幕劇相對應。指的是劇情在一幕內完成的小型戲劇。通常隻有一個場景,也可以有兩個以上場景。在獨幕劇中,一般人物較少,情節線索單純,從一個生活側麵反映社會矛盾,構成一個獨立完整的戲劇故事。在17世紀,莫裏哀曾經寫過一些獨幕戲劇,如《可笑的女才子》、《逼婚》等。但這一類戲劇在19世紀後期才開始流行。契訶夫的《求婚》是著名的獨幕劇佳作。中國早期話劇中有很多獨幕劇,如田漢的《名優之死》。新中國成立之後,《婦女代表》、《趙小蘭》等,都是獲獎的獨幕劇作品。

■荒誕派戲劇

現代戲劇流派之一。荒誕派戲劇一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它是作者對20世紀5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貝克特、尤內斯庫等劇作家作品的概括。

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否認人類存在的意義,認為人與人根本無法溝通,世界對人類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荒誕派劇作家拒絕像存在主義的劇作家那樣,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來反映荒誕的生活,而是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荒誕派戲劇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 反對戲劇傳統,摒棄結構、語言、情節上的邏輯性、連貫性;② 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達主題;③ 用輕鬆的喜劇形式來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荒誕派劇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作品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最極端的是他的《呼吸》,這出戲連一句台詞都沒有。荒誕派戲劇在西方劇壇享有極高的聲譽,但它的全盛時期實際上已經過去。荒誕派戲劇作為一種強大的戲劇潮流已經成為曆史,但這一戲劇對西方劇壇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古希臘悲劇

“悲劇”一詞用在古希臘戲劇上可能會引起人們的誤解,因為古希臘悲劇的著意在嚴肅而不在於悲。

古希臘悲劇起源於希臘人祭祀酒神的儀式。古希臘農民於收獲葡萄時節裝扮成牧羊人,舉行歌舞,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這種歌叫做“酒神頌”。表演時,臨時編幾句詩來回答歌隊長提出的問題,講述酒神在人世間漫遊和宣教的故事。

古希臘的悲劇體裁大多取材於神話、傳說和史詩,通過神話和英雄傳說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這些悲劇涉及命運觀念、宗教信仰、國際與國內戰爭、政治問題、民主製度、社會關係、家庭問題,並且提出了悲劇詩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公元前4世紀,雅典在內戰失敗之後,民主政治衰落了,悲劇也隨之衰落。雅典的大酒神節舉行到公元前120年為止,至此古希臘悲劇的曆史便告結束。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

第一位是埃斯庫羅斯,現存7部較完整的悲劇。他使悲劇有了深刻的內容和完備的形式,他的悲劇布局比較簡單,抒情氣氛十分濃厚,人物氣魄雄偉,風格莊嚴崇高,語言雄渾有力。他首創三聯劇的悲劇形式,使希臘悲劇趨於完善,被稱作“悲劇之父”。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第二位是索福克勒斯,現存7部完整的悲劇。他使悲劇藝術趨於完善,他的悲劇布局複雜、嚴密、完整,人物性格鮮明,風格樸質、簡潔。他的作品多描寫理想化的英雄人物與命運的衝突,但是終究不能擺脫命運的擺布而走向毀滅,反映了雅典奴隸民主政權盛極而衰時期的社會麵貌。作品《俄狄浦斯王》是他最著名的悲劇。

第三位是歐裏庇得斯,現存作品18部。在他的悲劇中,對雅典統治者對外侵略、對內剝削的高壓政策,對於壓迫和虐待奴隸的問題,對社會上存在的貧富懸殊、男女不平等、道德敗壞的現象,都進行了批判和揭露。他善於描繪人物的心理,風格比較華麗,語言流暢,接近口語,十分自然,代表作品是《美狄亞》。

■“喜劇之父”阿裏斯托芬

阿裏斯托芬(約公元前445—前385),古希臘早期喜劇的代表作家。創作了40部喜劇,現存《阿哈奈人》、《騎士》等11部。

阿裏斯托芬的喜劇是生動有力的,劇中包含著許多滑稽、詼諧、諷刺、嘲笑以及狂歡粗野的成分,也有幻想和抒情成分。他的喜劇組織結構一般比較鬆散,人物性格不夠深刻,但諷刺的語言機智鋒利,抒情的詞句也很優美動聽。在歐洲文學史上,像阿裏斯托芬這樣指名攻擊當權形式的政治喜劇,隻產生在古希臘民主政治時期。他的喜劇形式自由奔放,並使喜劇與抒情詩相結合,對後世喜劇作家的影響很大,被稱作“喜劇之父”。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複興時期的詩人、戲劇家。

莎士比亞在二十餘年內共寫了37部戲劇,還寫了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曆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素材,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的曆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

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590—1601年,主要是富於樂觀精神和鮮明信念的英國曆史劇和喜劇;1601—1608年,多是反映深刻矛盾,表現懷疑情緒的大悲劇,陰暗的喜劇和羅馬劇;1608年以後,則是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者傳奇劇。

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可以分為喜劇、悲劇、曆史劇三類。喜劇以《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第十二夜》為代表;悲劇以《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代表: 曆史劇以《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