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電影
“台灣新電影”指的是20世紀80年代台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
當時,台灣政治上的改良、經濟上的起飛以及文化上的開放,已經造就了台灣社會的新生代。自戰後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大都生長於台灣,接受過係統的文化教育和專業培養,有的還曾在發達的西方國家留學。在他們身上,中華民族幾千年悠久的曆史傳統、台灣本土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質、西方社會現代的價值觀念互相撞擊和融彙,積澱為一種厚實卻又充滿活力的新的文化精神,而台灣新電影便是台灣戰後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
研究者普遍認為,台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活動,是從1982年四位台灣電影界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開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陶德辰、張毅、王童等。他們以中央電影企業有限公司為大本營,以獨立製片的香港新藝城台灣分公司為陣地,其主要作品有《光陰的故事》、《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小畢的故事》、《搭錯車》、《玉卿嫂》、《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青梅竹馬》、《我這樣過了一生》、《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悲情城市》等。在上述作品中,頗具文學性的鄉土題材與充分電影化的長鏡頭和深焦距的鏡語體係有機融合,總體風格呈現一種南方電影特有的雋永的韻味。台灣新電影一直在藝術與商業的夾縫中艱難地邁步,藝術上的實驗性質導致票房價值的日益低落。
■“主旋律電影”
1987年3月在廣電部電影局召開的全國故事片廠廠長會議上,針對當時電影市場和社會思潮出現的新的矛盾和挑戰以及急劇興起的“娛樂片”大潮,為了堅持全麵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在創作指導思想上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推動了革命曆史題材影片和謳歌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創作,湧現出如《開國大典》、《焦裕祿》等優秀影片。1994年1月在黨中央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江澤民總書記對“主旋律”內涵作了全麵的科學的概括,並且明確指出: 弘揚主旋律,使得我們的精神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進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發展宣傳文化事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主題。電影界實施的“精品工程”把“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喜劇片
喜劇片是電影最常見的類型之一,也是大眾非常喜愛的一種電影類型。根據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電影藝術辭典》的定義,喜劇片指的是以產生笑的效果為特征的故事片。喜劇片的總體上有完整的喜劇性構思,創造出喜劇性的背景和人物,而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做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喜劇片的目的是通過笑聲來頌揚美好、進步的事物和理想,諷刺或嘲笑落後現象,在笑聲中娛樂和教育觀眾。
在電影發展的100多年的曆史中,喜劇片一直就是長盛不衰的電影類型,擁有了最為大量的觀眾群。美國的文藝理論家M.H.艾布拉姆斯認為喜劇可以分為四種: 浪漫愛情喜劇、諷刺喜劇、風俗喜劇、鬧劇。
代表作品: 《大話西遊》、《甲方乙方》、《大腕》等。
■愛情片
愛情片指的是以愛情為主要表現題材並以愛情的萌芽、發展、波折、磨難直至戀人的大團圓或者悲劇性離散結局為敘事線索的類型電影。具體地說,愛情片講的主要是兩個人的愛情故事,按照傳統的戲劇結構來看,它一般是以兩個主人公的相識為故事的開端,發展段落則是影片的重點部分,主要描寫的是兩個主人公如何由相識發展到相愛,但正如現實生活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使得愛情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一樣,電影中的愛情故事也是命運多舛,所以發展段落主要描述的是愛情的曆程,然後以戀人的最後愛情命運——或者大團結,或者離散——為故事的結局。
愛情片通常以愛情的藝術表現為主要吸引力,以對愛情的追求和對愛情的阻礙產生的衝突為敘事的主要動力,通過表現愛情的絕對超越性來探討愛情這一永恒的人類情感和藝術主題。
代表作品: 《羅馬假日》、《情書》、《我的父親母親》等。
■倫理片
倫理,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道德秩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規範著我們的社會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性的行為準則,倫理與人的天性始終處於一種若即若離,既疏導又壓製的關係,並隨著人類生活具體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著主動或者被動的自我調整。那些以探討倫理道德主題為中心的影片被稱之為倫理片。
倫理片作為一種類型影片,主要是主題性類型而非一種具有一般規則的形式類型。倫理片的類型化似乎在外部特征上令人無從具體分析和把握,它其實更如同是人類對自身倫理處境的一種人性的思考。嚴格來說,倫理片這一影片的類型化,是來自人類共同的探求精神和自我問道形成的一種心照不宣。
在人性發展的艱難前行中,記錄和表現社會規範和道德約束下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倫理片一直具有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性。它通常以故事情節為審美基礎,通過較為樸實真切的敘事手段將觀眾帶進一種或者平淡,或者震撼,或者亢奮,或者深邃,或者尖刻的人間情境之中。它並沒有眼花繚亂的特效和光怪陸離的鏡頭語言,而是直接地剝離每一個情感個體的心靈傷疤,在人性最脆弱與最堅強中間的搖擺中消耗情感個體的接受極限。這種指向終極關懷的人倫描摹必然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個體到群體的發展規律,必然帶有時間的烙印,也必然由藝術創作者個人的藝術提純達到最廣泛受眾的審美共鳴。
代表作品: 《雨人》、《那人那山那狗》、《中央車站》等。
■戰爭片
愛情和戰爭是人類一切藝術形式永恒的表現內容,電影也不例外。戰爭片就是指那些以戰爭事件本身為題材包括描寫與戰爭密切相關的人的一類影片。影片的故事情節緊緊圍繞著戰爭展開,並且主人公的命運隨著戰爭的變化而變化。
對於戰爭題材的影片,人們有著特殊的審美心理。現實中,人們不喜歡戰爭、動亂、流離、無助、死亡、血腥……沒有人願意接受這些,曆史上那些曾經爆發過的戰爭是人類永遠的夢魘。
然而,人們卻喜歡看電影和其他藝術形式中的戰爭。雖然並不是真的願意看到觸及皮膚的利刃和火焰,燃燒的房屋和哭嚎的兒童,但他們仍然被那種隻有在戰爭中才能釋放出來的力量,那種爆炸的色彩,那種金屬與金屬的碰撞所震撼。
戰爭是鬥爭的最高形式,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每一次當人類麵臨抉擇的時候,戰爭都會成為最有效最直接也最野蠻的方式。當我們觀賞影片時不難發現,每一部影片都凝聚著藝術家對戰爭的思索和看法。在一次次曆史的演繹過程中,影片的製作者力圖通過電影讓世界更文明起來。戰爭題材影片給我們的人文關懷是最重要的,拍攝它們不是為了宣揚戰爭、愛好戰爭,而隻是引以為戒,使人們獲得經驗與教訓,在現實生活中警惕戰爭的叫囂,努力去製止和化解戰爭因素,維護和平。
代表作品: 《這裏的黎明靜悄悄》、《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
■武俠片
武俠片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電影對於世界電影的巨大貢獻。在中國電影發展的百年曆史進程中,武俠電影是一種綿延不斷又推陳出新的類型電影,且是一種比較完善、標準化和典型的類型電影。
中國的武俠電影,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亙古以來形成的文化傳統,鮮明地表現了炎黃子孫的人文精神,屬於中華文化的特有範疇。也因此,作為一種特有的中國電影類型,它有著特有的價值觀念和敘事模式,有著深遠的曆史文化淵源,也是中國俠文化的一個現代支流,並從中國走向世界,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使者。
中國文化中的俠義精神的曆史可謂是源遠流長,並且成為中國獨特的本土文化現象和完整的文化精神體係,而這種文化內涵和社會淵源則是武俠片在中國得以綿延流長的重要原因。
代表作品: 《黃飛鴻》、《臥虎藏龍》、《新龍門客棧》等。
■災難片
災難片,是以自然或者社會的災難為載體,在災難中凸顯人的本質的類型電影,是電影對災難的最直觀和最直接的詮釋。災難在一瞬間爆發,令承受災難的人束手無策,於是在生命遭受巨大考驗的時候,人生百態暴露無遺。
觀眾觀看災難片,不光是因為它的娛樂功效,也是因為我們內心對災難充滿了畏懼和恐慌。麵對著自然環境的破壞、社會的不公、生活的不穩定和對未來的迷茫,每個人的心裏都有某種恐懼的情緒似乎要吞噬自己的靈魂。但是加速的生活節奏讓太多人變得懶惰,往往選擇了逃避思考,於是我們就生活在另一種夢幻世界裏了。但是災難片把人類的內心情結變成了一種擺在我們麵前的欣賞對象,災難把觀眾的心理恐懼、焦慮情緒表現到了極致,災難片讓觀眾親身經曆了一次災難,感受那種絕望和恐懼。等到電影結束時,觀眾就對自己的現實多了一份慶幸,慶幸自己沒有經曆那些危險和那些生死離別,之後就可以忍受生活中出現的種種不如意。因為較之電影,慶幸的是自己還活著。另外電影災難中出現的英雄形象滿足了觀眾的心理期待,對觀眾的世界觀、人生觀也是一種純潔和蕩滌。
代表作品: 《大白鯊》、《龍卷風》、《冰海沉船》等。
■懸念片
關於懸念,我們可以從電影製作手法和觀眾欣賞心理這兩個方麵來分析,它既是一種處理情節結構的手法,又是一種觀眾的心理狀態。它利用觀眾對故事發展的關切和對人物命運的期待,在劇作中設置懸而未決的矛盾的現象。在不同的風格樣式的電影劇作中,懸念的表達方式略有不同。觀眾在觀賞懸念電影時,懸念本身就是一種狀態,是觀眾觀看電影時所處於的一種情緒狀態,因而更準確的說法就是,懸念的狀態不是場麵所處的狀態,而是那個成功的場麵在其持續過程中引發的觀眾的心理狀態。
懸念片是一種比較不容易界定的類型,幾乎所有的電影中都有懸念因素。正是有了懸念因素的存在,才能在觀眾心裏形成觀賞期待,吸引觀眾一直看下去。在懸念片中,懸念成為情節結構設置的著力點,觀眾在觀賞的時候會強烈地感受到懸疑、驚悚恐懼,這就是懸念片。
懸念片是調動電影製作手法的一切元素,利用觀眾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期待心情,設置矛盾和解決矛盾交織的一種電影類型。在這種類型影片中,我們感受懸念因素比其他任何一種類型電影中的懸念因素更強烈。
代表作品: 《蝴蝶夢》、《後窗》、《精神病患者》等。
■青春片
青春片是目前電影創作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電影類型,盡管關於它的類型劃分並不是很明確,但它是目前世界電影中最常見的一種電影類型。
青春片指的是那些以描述青少年的生活和心理狀態為主的影片。關於青少年的年紀界定並沒有特別明確,更多指的是從童年時期結束到進入成人世界之前的這段時間,也就是每個人都會經曆的青春時期。這段時間的他們年輕好動,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夢想和期待,同時也會有憂愁、躁動和困惑、迷惘,而青春片正是記錄這個時期的年輕人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影片。
代表作品: 《美國派》、《十七歲的單車》、《死亡詩社》等。
■動畫片
動畫片是美術片中一個很有特色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類型。在美妙的動畫王國,現實與虛幻,科學與聯想緊密相融,不僅有誇張的形象,幽默滑稽的動作語言,鮮豔的色彩,超現實的節奏安排,而且有強烈震撼的視覺衝擊力,令人回味的聽覺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以各種繪畫形式作為人物造型和空間造型的主要表現手段,運用逐格拍攝的方法把繪製的人物動作逐一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形成活動的影響,一般采用單線平塗方法,也有用其他方法繪圖。動畫電影對於生活的反映不求外在生活形態的逼真,而具有誇張性、象征性等特殊的藝術特征。
代表作品: 《大鬧天宮》、《千與千尋》、《龍貓》等。
■藝術探索片
藝術探索片是在電影藝術發展史上多元景象中獨特的一脈。它是非常獨特而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它保證了電影能夠成為藝術而非完全淪為娛樂和庸俗的工具,從而帶給觀眾深刻的啟示和長遠的影響。
藝術探索片通常指的是在某一時期裏,與主流電影拉開相當距離並在內在層麵和影像層麵與眾不同的電影。由於這種電影在許多領域有探索性,加上電影作品剛剛出現的時候在電影界和文化界影響頗大,引起的爭議也很大,有讚譽的,也有持反對意見的,所以我們將這部分電影稱為藝術探索片。
藝術探索片在創作的過程中,具有強烈的創作個人化和強人趨己的審美規則,所以很多人也把這類影片稱為“以我為主的電影”。
代表作品: 《羅拉快跑》、《紅色沙漠》、《滑動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