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平溪慧子《青春的漫歌》有感
認識慧子,是今年初,在湖南作家網的論壇裏。慧子是兒童文學版的版主,但卻經常活躍在其他版塊,並擔綱社區之星訪談節目的主持,是壇裏的風雲人物。而我,準確的說,不是作家,因為沒有出版過任何書本,甚至連薄薄的本子也沒有,隻能稱為文學愛好者,偶爾碼點字玩玩而已。雖然年紀已經一大把,在壇子裏卻屬於新兵,自然也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但我看別人的東西卻很仔細,慢慢地對慧子的作品有了興趣。慧子很有駕馭文字的能力,小說、詩歌、散文都有特色,自然、不做作、有生活氣息。特別是組詩《搬遷十三年的記憶》,我含著淚讀了無數遍,那種無奈、無助和淒涼的感覺實際上也是我自己過去的寫照。於是,我記牢了慧子這個名字。
今年的5月下旬,我收到參加湖南作家網成立二周年慶典的邀請,本來單位工作很忙,我想推掉。但仔細看看通知,有慧子的名字,便臨時決定趕到長沙。5月30日下午,在挪亞號遊輪上,我終於見到了慧子,她和我想象的樣子有些不同,是特別嬌小玲瓏,弱不禁風的那種,讓人徒生出一種愛憐的感覺。但那天人特別多,鬧烘烘的,我與慧子沒時間說上話,僅僅見了見麵,一起照了張合影而已。
7月,慧子的長篇小說《青春的漫歌》出版。我在慧子的帖子裏跟了帖,一是表示祝賀,二是希望能夠拜讀這本書。沒想到慧子很快給我發信息,詢問我的地址,給我寄了書來。說真的,我與慧子交情並不很深,她能這樣做我實在沒有想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不知道怎樣表達我的感激,唯一能做的就是讀這本書、認真的讀、好好的品。
《青春的漫歌》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就是把六個九十年代初的學生身上發生的事娓娓道來。故事的主人翁農村孩子陳美芸、楊輝中通過刻苦學習,考上了大學,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城市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曾蓓、李基通過努力,也得到了好的回報。工人家庭的孩子張致華和王豔玉的出路稍微有點曲折,張致華一畢業就參了軍,回來進了工廠工作。王豔玉書沒讀完就招工進了廠,後來因為單位不景氣才迫不得已到外麵打工,陰錯陽差做了香港老板的情婦,並且遭遇了一段離奇的挫折。細細品來,書上的人物其實就是你,就是我,沒有一點點編造的痕跡。那些人物善良、淳樸、沒有絲毫做作,一如慧子本人。就是走了偏路的王豔玉也讓人恨不起來,隻有同情。慧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要緊緊抓住命運之線,因為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正的,你努力了,你就會成功。她做到了,書中六個人的命運已經幫她說明了一切,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我現在終於明白過來,慧子為什麼是兒童文學版很稱職的版主,因為她童心未泯,因為她有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