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平淡的快樂 做人要適當的耍滑頭
生活中我們總是比較喜歡那些認真的人,因為他們做事細致,為人正派,都說認真的人最可愛,認真能讓工作變得出色,能讓生活變得精致,也能讓人生變得幸福和充實,認真的態度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裏。然而,我們卻看到不少人認真得近乎於偏執,對自己苛求過多,導致人生過於沉重。而這樣的人總會背上沉重的十字架,無法享受當下生活的幸福。
其實,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不要過分苛求自己的人才能活的快樂,幸福。不能成為第一,就坦然充當第二;不能擁有偉大,就甘願靜守平庸,用輕鬆的人生規則主宰自己的快樂又有何不可呢? 因為任何事情都會“過猶不及”,懂得八分哲學的人才能擁有更多的快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知道飯不宜吃得過飽,八分為最好。其實,我們為人處事從智慧與和諧的角度來說,遵循八分飽的尺度也是最合適的。所謂人生的八分哲學,指的是為人處事行止有度,屈伸合拍。八分哲學,講究的是一種和諧、有彈性的生活方式。遵循八分哲學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所提倡的是絕對的真理,他們隻是在努力地接近生活的內核,並希望能窺探到八分真相。因此,八分飽的人生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在路上”的哲學。懂得了八分哲學的人也就懂得了適可而止的藝術。
其實,人活一世,凡事都不能太苛求,要把握好度,愛情中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十分,愛到八分才是恰到好處。愛情隻到八分,留那麼兩分的距離,不僅可以避免相互傷害,不讓感情成為對方的負擔,而且距離產生美,平淡儲存真,更有利於地久天長。倘若我們投入十二分愛一個人,甚至像纏樹的藤,精神上依附,物質上依靠,情感上依賴,不留一點空間和縫隙,這樣的愛好累,會讓對方感到壓抑和窒息,一旦承受不了,便會想到逃避。所以,這世界上才會有那麼多的情仇愛恨的故事。
做人不可太滿,不要太過於認真,所以說,我們需要學會八分哲學的道理,要不然就會樂不可極,樂極生悲;欲不可縱,縱欲成災;酒飲微醉處,花看半開時……但一個人隻要懂得持了八分哲學的人生態度,就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冷靜進取、保持一種高蹈輕揚的人生態度。我們的生活真的很需要八分哲學,很需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但是,人生中懂得這份八分哲學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適可而止呢?適可而止,關鍵在於把握一個度,讓一切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當然這個度的把握也很微妙,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體會。
我想大家可能見識過“潔癖”的人。在生活中講衛生是個良好的衛生習慣,隻是有“潔癖”的人不知道適可而止,比如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裏裏外外的衣服換下來,還要放在消毒液中浸泡清洗;擔心放在辦公室的杯子會成為傳染源,於是就頻繁更換杯子;即使隻有自己或家人乘坐的私家車,每天也要用消毒液擦個遍……醫學專家認為,過分的消毒衛生措施是沒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給人們在時間、精力上帶來很大負擔。不但他們自己累,也讓身邊的人很累。
及時享受當下的生活,掌握適可而止的藝術,最主要的是在對待財富上問題上持有適可而止的態度。俗話說,貪心圖發財,短命多禍災。不懂得適可而止,終究是要吃大虧的。有多少人因為貪心發財,不懂得適可而止,甚至不惜觸犯法律,最終招來牢獄之災。例如黃光裕,這位曾經是國美的掌舵人,締造了一個個神話,也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他個人也因為其對國美的貢獻而收獲頗豐。隻是他卻沒有掌握人生的八分哲學,不懂得適可而止,最終走上一條讓自己後悔、讓旁人唏噓的道路。
是啊,人心不足蛇吞象,要沒有學會適可而止,做事貪得無厭,最終自己會毀在無盡的貪欲上麵。要知道,貪欲跟煩惱和失敗是成正比的。
有一個寓言故事真的值得我們深思。有一個人窮困潦倒得連床也買不起,家徒四壁,隻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長凳上睡覺。他向佛祖祈禱能給他一個發財的機會,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裏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裏麵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隻有當你把這個錢袋歸還給我後才能使用這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