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劉備正在街市上騎馬行走,忽然看見一人,葛巾布袍,皂絛烏履,邊走邊唱:“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傾兮,一木難扶。四海有賢兮,欲投明主;聖主搜賢兮,卻不知吾。”唱完大笑不已。
別人以為他瘋瘋癲癲,劉備見了卻暗暗想道:“此人莫非就是水鏡先生所說的臥龍、鳳雛?”
劉備之所以會這麼想,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源於司馬徽的推薦,臥龍、鳳雛四個字在劉備腦海中刻骨銘心。第二個原因則是,劉備在吸納人才上向來運氣極好,多少難得的人才都是主動、自動前來投靠的。所以,劉備的慣性思維讓他覺得是臥龍、鳳雛直接來向他表白來了。
劉備急忙下馬,邀入縣衙,問其姓名。那人自稱單福。劉備略感失望,但畢竟是賢人來投,必須重視。劉備以賓客之禮待之。自我推薦總是不及第三方推薦。單福這一招卻玩出了自我推薦的新花樣,變被動為主動。單福通過狂歌大笑這些異於常人的舉動,將劉備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表麵看起來,這是一個巧遇,實際上卻是單福的刻意安排。這樣做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基於對一個心理學基本規律的反向運用。
“他人在場”對某個個體的外在言行表現的影響我們已經說過。一般來說,我們認為,當一個人在沒有高度利益相關主體在場的時候會比較坦誠地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反之,一旦高低利益相關者在場,勢必會刻意掩飾、隱瞞、篡改自己的真實想法。
單福人為製造了一個沒有他人在場的場景。這裏麵的“他人”並非泛指普通百姓,而是特指“劉備”。普通百姓在這個場景下,已經成為環境的背景。隻有劉備才是目標受眾。在單福的精心策劃下,劉備必然以為單福是在不知道自己在場的情況下長歌狂笑,其所表達的“四海有賢兮,欲投明主;聖主搜賢兮,卻不知吾”也就真實可信了。
劉備的運氣實在不壞,單福確實是主動來投奔他的。那麼,單福為什麼要選擇劉備呢?
單福曾經去投奔過劉表,但見他圖有其表,就棄之而去。單福因為明主難覓而煩惱,就去請教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指點他明主就近在眼前。無巧不巧,這一天正是劉備留宿於水鏡先生莊上的那一天。劉備因水鏡先生的言語激起了很高的期望,輾轉難眠,還偷聽了這兩人的對話。單福也是一個傑出的人才,又正在尋找明主,司馬徽和他關係不錯,也給他指出了一條明路,那麼,為什麼當劉備第二天一早詢問昨晚那人是誰的時候,司馬徽卻沒有直接向劉備推薦呢?
這正是司馬徽的精妙之處,也是“第三方推薦”的第二條戒律,非常值得學習。第三方推薦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大家認為第三方是客觀公正,沒有利益關聯的。但如果第三方頻繁密集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反過來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威信。這會導致人們認為,盡管你是客觀公正的,但很可能你的眼光和專業技能有問題,做不到精中選精,優中擇優,這才會良莠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
司馬徽昨天剛剛以最大的褒獎之詞推薦了臥龍、鳳雛。如果緊接著第二天再來推薦單福,那麼還能用什麼言語呢?恐怕隻有說單福之才,不在臥龍、鳳雛之下才能引起劉備的重視吧。但這樣一來,臥龍、鳳雛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任何事物,隻要一多了,就不值錢了,這是很淺顯的道理。如果司馬徽強行要這樣做,勢必會砸了自己的牌子。劉備很容易判定此人言過其實,不可輕信。
所以,司馬徽隻是說“好,好”,並不密集濫用“第三方推薦”,從而讓自己的個人品牌牢不可摧。
既然司馬徽沒有直接推薦,單福隻好自我設法,策劃了這一幕狂歌長笑的行為秀,終於引起劉備的重視。
但是,盡管劉備是司馬徽“第三方推薦”的明主。單福還是心存顧慮。畢竟,亂世之中,明主難辨。擇業又是一種職業承諾,投錯了對象,轉換成本是非常高的。
趙雲就是一個例子。先前所選擇的公孫瓚不成大器,但趙雲作為一個非常注重自己職業形象的武將,也隻能等到公孫瓚敗亡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飄零江湖才得以再投劉備。
心理感悟:“哭、笑、歌、歎”是成本最低的注意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