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自己的好就得別人誇(1 / 2)

陳震送信,從來就沒成功過。上次勸關羽來歸,沒有成功。這次與東吳結盟,也沒有成功,而是帶回了一個袁紹最不願意知道的消息。

孫策暴死後,弟孫權繼位。曹操封其為討虜將軍,兩家結盟。袁紹大怒,當即召集五十餘萬兵馬,往官渡進發。曹操急忙點兵迎戰,但僅有七萬人馬。

田豐雖在獄中,但猶自上書勸諫袁紹:“今宜守候,以待天時。若妄興兵,必有大禍。”袁紹早已對其“遊擊論”處於“態度免疫”狀態,根本不予采納。逢紀為了爭寵,又進讒言:“主公興仁義之師,田豐出不利之語。”激得袁紹大怒,要將田豐斬首。幸得眾人苦勸,才得以在牢中再延殘喘。

袁紹大軍行至陽武。沮授出於職業忠誠,又拿出“遊擊論”來勸諫袁紹。袁紹大怒,說:“田豐慢我軍心,已被我囚在牢中,你又怎麼還敢用這等言語來氣我?”當下如法炮製,將沮授也關入大牢。

田豐、沮授始終不懂得如何說服,最後付出了自己的性命,也沒有挽回袁紹的敗局。這是謀士最大的失敗。此後,袁紹部下許攸來降,獻計燒了袁軍糧草。曹操以少勝多,擊潰袁紹,史稱“官渡之戰”。

曹操滅了袁紹後,再來對付劉備。劉備倉皇逃竄至荊州,投奔劉表。

劉表遣其在新野縣駐紮。

多年來流離失所,四處遊蕩的劉備終於有了一個短暫的安定期。自徐州兵敗,兄弟失散,在古城重聚後,劉關張三兄弟的一個長期堅持下來的生活習慣——同床共眠,卻因為分別日久而改變。劉備也終於能夠抽出時間來多陪老婆睡睡覺。成果很快就出來了,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誕下了阿鬥。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的繼承人,雖然到目前為止,他並沒有什麼家業可供繼承。

這段時間,劉備對自己的狀態還算滿意,手下的陣容空前整齊。文有孫乾、糜竺、簡雍,武有關羽、張飛、趙雲。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對劉備手下人才的評價是:“關、張、趙雲之流,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若孫乾、糜竺、簡雍之輩,乃白麵書生,尋章摘句小儒,非經綸濟世之才也。”

司馬徽鬆形鶴骨,器宇不凡,年近半百,顏色如童,是一個隱居的世外高人。如果你還記得我們前麵說過的外貌、服飾與影響力的密切關係的話,應該不難判斷,司馬徽這樣的人所說之話的分量。

劉備深感觸動,說:“那麼您說,我該找什麼樣的人來輔佐我呢?”

司馬徽說:“你需要的是像漢高祖的張良、蕭何、韓信,漢光武帝的鄧禹、吳漢、馮異這樣能夠成就霸業的人。”

劉備歎了口氣,心想:“這樣的人誰不是夢寐以求呢?”說:“我一直是屈身下士恭己待人,求賢若渴,但恐怕這世上並沒有這樣的人物吧。”

司馬徽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孔子說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謂無人?”

劉備恭恭敬敬地說:“請長者指教。”

司馬徽說:“現在天下的奇才,都聚集在此地,將軍不妨尋而求之。”

劉備急問姓名。司馬徽說了一句:“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這句話可能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句廣告詞了,隻有十二個字,言簡意賅,卻字字千鈞,而且隻刊播一次,絕不重複,強力刺激了潛在顧客的購買欲望。劉備追問究竟,司馬徽卻再也不肯多說,不論劉備說什麼,隻是以“好,好”二字應對。成語“好好先生”即出於此。

司馬徽的做法是典型的第三方推崇。第三方推崇的威力我們早已了解,但司馬徽的做法又為我們發展出了運用“第三方推崇”時的第一條戒律,那就是“適可而止”。

須知言多必失,物極必反。如果喋喋不休進行推薦,反而令人生疑,這所謂的第三方並不客觀中立,而是有著暗中利益關聯。這樣就會適得其反。

司馬徽的“製造懸念、保留懸念”讓劉備心癢難搔,反而更增加了推薦的說服力,以及說服的持久性。若非如此,劉備怎麼可能忍耐心性,頂風冒雪三顧茅廬呢?

司馬徽的話,在劉備心中造成了極高的心理預期,但劉備卻問不出究竟,翻來覆去睡不著。第二天隻好悶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