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潛規則重於生命(1 / 2)

“關羽是不可能投降的!”說話的是郭嘉,字奉孝,曹操帳下首屈一指的謀士。郭嘉說這句話的時候,曹操剛剛把劉備打得落荒而逃,不知去向。

關羽因為保護劉備的家小被曹操大軍團團圍住。曹操素來愛惜人才,不忍心關羽就此戰死,想派人勸降,收歸己用。郭嘉作出這個判斷的理由是,關羽是個忠義之士,所以不會投降。可為什麼忠義之士就不會投降呢?難道隨便給人貼上個“忠義”或“奸詐”的標簽,就可以讓這個人按此行事,從無逾越?!顯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真正的原因應該用“承諾——一致”原理來分析。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以各種方式許下承諾後,總是想保持言行一致的,其行為就自然而然會按照承諾去執行,除非有一種外在的巨大阻力阻兵敗降漢止他這樣做,而行動又會進一步強化了原先的承諾。如此周而複始,不斷強化。人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出自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為,自相矛盾被普遍認為是一種不良的品性。如果一個人的信仰、言辭、行為前後不一致,這個人就會被看做優柔寡斷、頭腦混亂、兩麵三刀。在社會共識中,這樣的人顯然是不被認同的。一個不被社會認同的人,勢必會被社會唾棄。一旦被整個社會唾棄,人的生存就沒法保障,更不用談什麼發展了。

承諾對承諾者的束縛強度與承諾的公開程度是正相關的。承諾越公開化,知道的人越多,其束縛力就越強,承諾者就會越難擺脫承諾的約束。

十幾年前,關羽有過一次承諾。這次承諾在三國中非常有名,可以說是盡人皆知。和關羽一起參與承諾的還有另外兩個人,一個叫劉備,一個叫張飛。這三個人風雲際會,一見如故,想一起建功立業,就在張飛家的桃園中,準備了烏牛白馬,一應祭禮用品,焚香對天盟誓說:“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承諾給關羽界定了他這一生中最主要的社會角色——做一個忠義之士。忠義這兩個字就像兩條大繩栓住了關羽。縱觀關羽這一生行事,非忠即義,斷然不會偏離這兩個字。

桃園三結義名聞天下,知道這個承諾的人太多了。如果三人中有任何一個出爾反爾,勢必被天下人唾棄。劉關張嚴格按照這個承諾,言行一致,形影不離,也有十好幾年了,在思維、行動上都形成了慣性定式。雖說這些年來,劉備居無定所,四處奔走,也不時轉換主子。但不管劉備投靠誰,關羽從來沒離開過劉備自立。所以說,關羽可以跟著劉備投降別人,但不會背棄劉備去投降別人。而且這一次,三兄弟是被曹操擊敗,劉張在亂軍中不知去向,你說,關羽能背叛劉備而投降敵人曹操嗎?所以說,並不是說關羽是個忠義之士就不會投降,而是承諾束縛住他的手腳,讓他必須保持言行一致,不能或不敢投降。

也許有不服氣的就說了,“承諾——一致”原理真的有那麼大威力嗎?是不是關羽是個特殊的個例,承諾對他特別有約束力,其他人並非如此。

我們不妨來看看西漢開國三傑之一韓信的例子。韓信曾經有多次機會,可以背漢自立,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韓信攻克齊國,劉邦卻被項羽死死圍住,急令韓信發兵解圍。此時,項羽就派人來說服韓信,勸他自立門戶,以成項劉韓三國鼎立之勢,常保富貴。這個時候,韓信是決定楚漢相爭最終結果的關鍵力量。韓信助漢,則漢勝。韓信幫楚,則楚勝。韓信兩不想幫,則楚漢為蚌鷸,韓信為漁翁。主動權一切都掌控在韓信之手。但韓信沒有同意項羽的建議。謀士齊人蒯通則用另一種更具說服力的方式勸說韓信:“我早年曾經遇見異人,蒙他傳授神相之術。我連日來給你看麵相,從正麵看呢,最多不過封侯,但如果從背後看呢,則貴不可言。”蒯通話中有話,“背”字一語雙關,既指“後背”,又喻“背漢”。但韓信還是沒有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