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墓主吳天順的後代說,在墓上畫老鼠嫁女圖並沒有什麼依據。傳說早先有人給土司王畫了一幅《老鼠嫁女圖》,取的是子孫興旺的吉兆,吳家的後代隻是仿土司王取其吉祥的象征而已。
鼠嫁女圖出現在湘西土家族地區土家人的墓石上,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並由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首先,老鼠嫁女的民間年畫、剪紙、織錦等藝術品,常見於婚娶壽慶、年節等喜慶活動中,為什麼在喪葬場合,要在墓石上刻上老鼠嫁女的圖像呢?在婚喪喜慶場合使用鼠嫁女圖,是否有不同的特別的用意和象征含義呢?除了我們所見到的湘西古丈這一例外,全國其他地區是否也有把老鼠嫁女圖用於喪葬這種習俗的呢?目前常見的鼠嫁女年畫、剪紙以及民間故事,是否有鼠嫁女的俗信作為依據呢?鼠嫁女俗信在我國的流布是否普遍呢?
其次,據我們的調查,土家族除了墓石上、織錦上有鼠嫁女圖外,還有鼠嫁女的故事流傳,其他民族其他地區的流布情況怎樣呢?如果我們細心地把湘西古丈墓石上的鼠嫁女圖,和魯迅、周作人少年時代見到的湖南邵陽隆回的《老鼠娶親》年畫作一比較,就會發現,二者之間在一些主要點上,如巨貓當道,送親的禮品都是雞和魚,送親隊伍一色由鼠輩充當,分送禮、樂司、鳴金、抬轎、打彩幾個部分,等等,有不少共同之處。湖南邵陽的年畫在清代便已流行,而湘西土家族在土司王的時代便已出現鼠嫁女圖了,湘西土家人的畫工是否參考了湖南邵陽的這幅漢族年畫,創作出墓石上的鼠嫁女圖呢?在鼠嫁女的文化現象中,是否存在民族文化交流的情況呢?這種交流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呢?
在到湘西調查前後,我曾多次讀過季羨林和鍾敬文兩位教授有關老鼠嫁女的若幹文章(見本書第十章),受益匪淺,知道中國的這類故事是從印度傳入的,這類故事采用的是循環式的敘事結構,等等。在他們的啟發下,我開始關心這個課題,並動手去找資料。但有一些問題始終想不明白,比方說:在我國,鼠嫁女這類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有許多並不是印度式的鼠招婚循環模式,怎麼可能全是外來的?是否也有本土根源呢?如果有,這本土根源和外來因素是一種什麼關係呢?還有,許多地區從臘月到正月都有嫁鼠的俗信,各地還有大量的以鼠嫁女為內容的年畫、剪紙和其他藝術品流傳,鼠嫁女故事和民間的嫁鼠俗信有些什麼內在的聯係呢?鼠婚這種文化現象和我國源遠流長的農業文化以及歲時信仰有些什麼淵源關係呢?再有,中國的這類故事是否也像印度故事一樣,僅僅是一則寓言,別無其他功能呢?說實在的,這許許多多問題,在我從湘西回京寫作用於喪葬的墓石上的老鼠嫁女圖的調查報告時,並沒有搞清楚。
我明白,要回答這些問題,重要的是要大量占有資料,讓事實說話。從湘西回北京以後,我繼續搜集有關鼠嫁女的各種資料,包括典籍的、口頭的,文字的、實物的,信仰的、遊戲的,民間坊間流傳的和作家藝人創作的,等等。幾年來,我得到全國各地許多學者和朋友的幫助,搜集到248個各種形態的鼠婚例子(其中,鼠婚俗信111例,鼠婚故事歌謠及文人創作76例,各種形態的鼠婚藝術72例,除去交叉重複的11例,共248例)。對全國各地流傳的248個鼠婚例子進行考察,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1.鼠婚又稱鼠嫁女、鼠娶親、鼠納婦、鼠招婿。鼠婚這種文化現象在我國流傳相當廣,從本書附錄的中國鼠婚分布圖來看,東南沿海和華北地區以及鼠患比較嚴重的地區(如陝西)流傳比較普遍。
2.據各地方誌和風俗誌的記載,我國不少省區舊時每年從臘月二十三到二月初二都有內容和形式各不相同的嫁鼠俗信流傳,嫁鼠有固定的日子、相應的嫁鼠習俗和禁忌。嫁鼠俗信是一種以敬鼠、祭鼠、媚鼠為手段,以禳鼠、驅鼠、滅鼠、祈福為目的的民俗活動;常配合照鼠耗、填倉節等民間節日,以食物誘鼠出洞,放貓捕鼠。
鼠婚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是我國農業文化中嫁鼠禳災習俗和歲時文化中對子鼠母神信仰的產物。嫁災的觀念在我國由來已久,《方言》曰:“自家而出謂之嫁。”所謂嫁災、嫁非、嫁鼠,都包含有“自家而出”,把災禍、是非、鼠蟲逐出家門的意思。
從筆者所搜集的111例鼠婚俗信中可以看出,各地嫁鼠的日子都在歲末年初。為什麼呢?原來每年冬春之際,正是鼠繁殖的高峰季節,這時候送鼠出嫁,意味著逐鼠“自家而出”,從巫術的心理來看,便可達到禳鼠害、求平安的目的。選擇臘月至正月嫁鼠,還有另一層含義,鼠屬子,為十二支之首,子鼠為極陰的象征。而臘月到正月,正是陰陽交接、萬物始生、新舊歲時交替的時刻,此時嫁鼠體現了送陰迎陽、除舊布新、生命繁衍和子孫興旺的象征含義。民間在歲時風俗、喜慶節日、婚喪嫁娶之時,喜歡張貼老鼠嫁女的年畫、窗花,取的就是祛災納吉、生生不已的吉兆。
3.鼠婚是一種獨特而有趣的文化現象。婚嫁是人類所特有的文化行為,鼠類之交配生子自然絕無婚嫁可言;而人卻把人類的婚嫁行為加諸鼠輩身上,使鼠婚具有文化的性質,並帶有非現實的、象征的、幻想的故事素。老鼠結婚,本身就是一則故事。我們把包含有鼠與婚嫁這兩個故事素的作品稱為鼠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