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日前表示,以《就業促進法》為準,新的配套法規將出台。其中該法律著重強調的“保障公平就業”的原則性條文將細化為“哪些崗位不適合女性”等可操作性條款。明確規定哪些崗位不適合女性從事,除此之外,其他行業必須對男、女一視同仁。女性就業歧視事件又一次集中湧如大眾視野,這項法律的實施到底有多少可操作性?看本刊我采寫的深入調查報道:
“性別歧視門”事件屢見不鮮
“隻限男生”拒女性求職者千裏之外
眼下又到畢業生求職高峰期,北京某高校中文係大四女生小雪最近遭遇的求職經曆卻使她憤憤不平。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在小雪所在的高校設了招聘專場,小雪滿懷信心,拿著精心製作的簡曆前往應聘。看準了“文案策劃”一職,準備和麵試官詳談。誰知剛一落座,對麵的麵試官就冷冷地甩出一句:“對不起,小姐,我們公司原則上隻收男生。”“你們的招聘要求沒說呀。”“不好意思,男士優先。現在人員已滿。”“女的一定比男的差嗎?”小雪質問道。麵試官搖頭笑了笑,讓小雪留下簡曆,說兩天之內會有通知,一個專業問題也沒問就把小雪打發了。而所謂的通知隻不過是用人單位急於打發應聘者的慣用招數。類似小雪這樣的現象,周圍的文科類女生也都遇到過。一些單位明確在招聘要求裏打出了“隻限男生”的字樣,讓許多女生望而卻步。
“工作不適合女性”委婉拒絕
理工科的女生麵臨的問題更嚴峻,就讀於上海某高校化工係的研究生李麗每次去用人單位應聘,結果都被用人單位以“工種不適合女性”為由拒絕。隻好退而求其次,去應聘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比如文員、文案之類的工作。“想想真是太不值了,學了這麼多年的專業課,卻因為性別,無用武之地。”李麗無奈地搖搖頭。
同等條件,大齡女性更受偏愛
應聘北京某重點高中語文老師的王雪小姐給本刊打來電話,傾訴她遇到的不公平待遇。王小姐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今年剛畢業,但是卻有豐富的教學實習經驗,而且實習成績很優秀。最近在應聘某高中語文老師時,通過筆試、麵試、試講等一係列考核後,她和另一個年紀稍長她幾歲,已經有家庭、有孩子的李女士一起被校方看中,並且她的綜合成績排名第一。沒想到,最後她卻被校方以實踐經驗不夠為由淘汰了。王小姐當時相信了校方的理由。後來具知情人透露,其實是學校看她還年輕,過兩年就要結婚生子,到時肯定得耽誤工作。而那個年紀稍長的李女士就不一樣了,有了孩子,學校就沒有這方麵的顧慮了。“如果是教學水平不如人就算了,可因為這個就淘汰我,太不值了!”明顯感覺到電話那頭的聲音很激動。當我問王小姐有沒有投訴意向時,王小姐沉默了半分鍾,說:“投訴什麼呀,當時理由就是我的教學實踐經驗不豐富,有人肯為了這點事出來做證啊。”
女性遭遇歧視的根源
“重男輕女”的觀念在中國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內”的思維習慣到現在還揮之不去,人自古就是弱者的化身。社會演化到了現在,女性弱勢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職場上。除了學曆和技能外,有無男友,結婚與否、生育打算都是用人單位強加給女性的“額外”門檻。針對女性就業屢遭歧視,我采訪了市婦聯的相關負責人,她們表示,女性有生理周期,還有孕期,產假期,哺乳期等,客觀上需要女性暫時中止工作。這會給企業經營帶來額外的成本,而用人單位不願意支付這項成本。這是女性天生的生理劣勢決定的。
其次,女性一旦踏入職場,根據《勞動法》的相關規定,用人單位須為女性交納生育險。生育險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產假。指職工女性在分娩前、後所享受的有薪假期。二是生育津貼。指職工婦女因生育後離開工作崗位,不再從事有報酬工作以致收入中斷,及時給予定期的現金補助,以維護和保障婦女及嬰兒的正常生活。三是醫療服務。指由醫院、開業醫生或助產士為職工婦女提供的妊娠、分娩和產後的醫療照顧,以及必需的住院治療。這無疑又是一筆數額不小的企業成本支出。
第三,“重男輕女”的觀念依然存在。認為女性隻能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工種,如文員、後勤之類的。而創造性、管理類的工作,女性不能勝任。如前麵“文案策劃”的工作隻限男生就是用人單位無形中將女性放在了弱勢的地位。
配套法律是把雙刃劍
對於國家出台這項法律,各方觀點不一,有人認為將不適合女性的工種細化,讓女性在遭遇就業歧視時有據可尋;也有人擔心這可能是把雙刃劍,可能成用人單位拒錄女性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