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下旬,南洋僑胞回國慰勞團發起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等一行五人,從仰光經昆明飛抵重慶。陳嘉庚在珊瑚壩機場向新聞記者發表的談話中,表達了訪問延安的良好願望。林伯渠得知後,即與葉劍英、董必武專程到嘉陵招待所拜訪,對能見到這位老同盟會會員感到分外親切並贈送陝北出產的羊皮衣三件給陳嘉庚先生。中共中央南方局還為陳嘉庚舉行歡迎會。林伯渠在會上致歡迎詞中,對陳嘉庚領導華僑支援抗戰和回國慰勞考察一事表示熱烈歡迎,並互道友誼。事後,林伯渠說:我和陳嘉庚交上了朋友。並且預言:和陳既是抗戰的朋友,更是將來建國的朋友。不久,毛主席正式邀請陳嘉庚到延安訪問。陳嘉庚在延安訪問考察之後,十分敬佩中共的抗日主張和作風,決定跟共產黨走,並說:“中共是實在的、樸實的。”林伯渠也說:“陳嘉庚本人的精神作風也恰恰是實在的、樸實的,這就決定他必然會找到革命真理。”《林伯渠傳》,219頁。《懷念林伯渠同誌》,226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福建省政協合編:《回憶陳嘉庚》,1版,126—127頁,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
林伯渠對國內各界人民是這樣積極宣傳延安精神的,對外國朋友更是如此。1938年5月,林伯渠親自安排了歐洲國家派到延安訪問的第一個記者。當時,國內各地大批青年紛紛奔赴延安。瑞士激進民主黨機關報《新蘇黎世報》記者瓦爾特·博斯哈德,為了了解和考察青年人十分向往延安的真實情況,經過多方聯係,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拜訪了林伯渠。林伯渠在與延安聯係以後,派了一名18歲的戰士為他做向導和警衛,前往延安。博斯哈德在延安訪問了許多地方,還專訪了毛澤東。回國後,在《新蘇黎世報》上發表了六篇報道,成了第一個報道延安情況的歐洲記者。博斯哈德在報道大批青年奔赴延安的情況時寫道:中途,我遇到一群學生,他們是要到延安進“抗大”的。他們決心步行走完這段路程,好為以後的遊擊戰經受第一次訓練。這些年輕人來自六個不同的省份,其中有四人是從法屬印度支那來的。這個學生小隊隊長曾在廈門上過海校,他說他在路上已有20天了,希望能在兩周以後走到延安。又說:我們愈是接近“紅色首都”,背著行裝,徒步而來的青年人也愈來愈多,他們希望能夠在八路軍這裏找到自己的天堂。博斯哈德在報道延安城的地形和市容時寫道:這座小城坐落在一麵陡峭的山坡和一條小河之間,紅軍來到以後,這裏的生活便活躍起來。已有的房屋本來就不夠部隊居住,新來的人又絡繹不絕,住房問題當然更緊張了。於是,在城市四周的山坡的窯洞櫛次鱗比,鑿洞室也是陝西、山西居民幾千年的習慣。這些窯洞優點很多:造價低廉,四季氣溫差別不大,而且是躲避日本飛機轟炸的最好防空洞。在很短時間內,一排排地下住宅建成了,學校、醫院、銀行、商店都安置在窯洞內,我從山上看去,窯洞接著窯洞,沿著河流蜿蜒幾公裏。又說:這座城市非常清潔,令人有清心悅目之感。在街道上你看不到長滿疥瘡的野狗,遇不到衣服襤褸的乞丐和綁著繃帶的傷兵,這與中國的其他地方迥然不同。下水道每天有人清掃,戰士們(其人數大概超過居民人數)的軍服雖然補綴多處,但是非常幹淨。我曾在中國人的旅館住過幾次,在延安我第一次得到了清潔的麵盆和潔白的毛布。博斯哈德報道國際友人在延安的生活和工作情況時寫道:同共產黨合作的還有一些外國人,其中有幾位已經在紅軍多年,其餘的則是屬於某些國際組織,是不久前才到延安來的。最有趣的是敘利亞血統的美國醫生馬海德。他的月薪是八路軍中收入最高的。他住的窯洞是我在延安見到的最大最漂亮的一間。自1933年以來,他負責救護工作。他在內戰期間組織了野戰醫院,在延安建立了軍隊和居民醫院。他的最新創造是窯洞肺病療養院……與白求恩大夫同行的還有一位加拿大籍傳教士——羅伯特·布朗。布朗在中國已經多年,這次是休假到這裏來的,準備逗留數月。我問他,傳教和共產主義如何一致起來,他回答說:八路軍同傳教士一樣也是為了幫助窮苦農民。博期哈德在報道同毛澤東談話的情景時寫道:他首先談到日本,接著回答我提出的關於戰爭的大概進程問題。我問毛澤東,他對重新建設中國是如何設想的。他回答:“戰爭以後,為了建設,毫無疑問我們需要外國資本,特別是在交通運輸和工業方麵。但是,早先租界林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後誰想在中國做生意,誰就不應忘記,隻有在雙方,中國人和外國人,都感到滿意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最後,我還想知道,毛對他自己的黨有什麼預見。他說:“我們的注意力目前完全集中抗日戰爭上。我們今天是民主主義者,而不是社會主義者,更不是共產主義者。以後我們當然希望前進一步,通過社會主義達到共產主義。然而,這是一個適合中國情況的共產主義。我們首先致力於農民的中興,因為隻有提高四億農民的購買力,才能順利地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毛同我詳盡地談了三個小時。此外,在報道中還特意選擇了延安的街道、林伯渠同誌、毛澤東同誌在延安、瓦爾特·博斯哈德和一名美國記者與毛澤東同誌在一起等幾幅照片。《林伯渠傳》,235—236頁;李逵元《第一次出現在歐洲記者筆下的延安》一文,見《新觀察》1983年第20期。這就真實地向歐洲人民介紹和傳播了延安精神。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官方記者,這些報道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1939年9月,印度國民大會黨領袖尼赫魯來重慶作國事訪問。林伯渠與陳紹禹、秦邦憲、吳玉章等前往會見。雙方就國際形勢交換了看法,林伯渠等向尼赫魯介紹中國國內抗日、反帝鬥爭的情況,解釋了我們黨的主張和政策,增進了彼此間的了解。1944年6月9日,林伯渠在重慶曾家岩五十號舉行茶話會,招待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夫婦以及國際紅十字會管理人員柏朗德、美國援華會愛德生等人,與國際友人親切會談,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政策,傳播了延安精神。實際情況也正是這樣:林伯渠走到哪裏,就把延安精神帶到哪裏,傳播到哪裏。
在林伯渠看來,延安精神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得來的,同時也與國際援助分不開的。當時,在延安工作的國際友人有白求恩、柯棣華、馬海德和巴蘇華醫生等。林伯渠曾對有關工作人員常講:這些同誌都是了不起的國際主義戰士,他們放棄了舒適生活,支援我們抗戰,不顧個人安危,情願和我們同甘共苦,是難能可貴的。當林伯渠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時,外國的蘭道爾代表國際救濟總署給陝甘寧邊區9000多法幣,說是救濟難民的,要辦些工廠,收容難民。對此,林伯渠指示說:“這筆錢辦工廠,既救濟難民,又要發展邊區生產。國際上給我們這筆錢更要注意。”於是,在林伯渠的具體指導和關懷下,邊區辦起了難民棉織廠、毛織廠、農具廠和製藥廠,並且織出了呢子、毯子。後來,蘭道爾對國民黨說:給你們的錢比他們多幾倍,你們什麼都幹不出,陝甘寧邊區的產品不錯,有呢子、毯子、皮坎肩。這充分說明,邊區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的精神得到了國際上的讚許。《懷念林伯渠同誌》,183—184頁。當外國記者參觀了林伯渠親自籌建的光華農場即延安農業試驗場之後,驚訝地說:“想不到在這戰火連天、硝煙彌漫的世界裏,竟然還有這麼個世外桃源!”《懷念林伯渠同誌》,176—184頁。是的,邊區人民在林伯渠主席的領導下,就是以優異的成績來迎接外國朋友的。而外國朋友們,也正是以這些史無前例的生動事實,向世界人民傳播延安精神的。
綜上所述,林伯渠和延安精神是分不開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中,林伯渠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倡導者和卓越實踐者之一。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林伯渠的英名永垂青史!
1990年10月全國延安精神理論研討會入選論文
作者補記
2002年3月26日至4月2日,江澤民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延安精神永遠是法寶,我們要弘揚延安精神開創新局麵。
江澤民指出,偉大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過去是,今天仍然是我們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法寶。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必須大力發揚延安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各級黨委要全麵落實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以黨的建設的新成績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前進(新華社西安電,記者劉思揚)。
江澤民總書記的這番重要講話,全麵、深刻、準確地論述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為我們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弘揚延安精神這個法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