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和延安精神(2 / 3)

在延安,林伯渠不僅非常重視革命理論的學習和研究,而且十分重視革命傳統的學習和宣傳。1936年初,林伯渠在中央黨校講課時,經常用毛主席的教導、先烈的革命事跡教育幹部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革命信念。平時,他常給警衛員和孩子們講井岡山鬥爭、廣州革命和朱總司令挑南瓜的故事,講完後還要問懂不懂,如果不懂,他就再講。一次,林伯渠問警衛員賀永昌:朱總司令為什麼要挑南瓜?賀一時答不完全。林伯渠笑著說:與人民群眾、士兵同甘共苦是我們共產黨的作風,朱總司令的故事,說明我們黨和黨 的領導人同群眾是完全站在一起的。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林伯渠經常給大家作報告、講故事。如: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港粵暴動、北伐戰爭、江西革命根據地和五次反“圍剿”的故事等,使青年戰士受到很大教育。1940年,有一次邊區政府秘書處召開時事討論會,林伯渠還結合本地的曆史,給大家講了南宋時期韓世忠、梁紅玉愛國抗金的故事。他說:為什麼現在陝北民間流傳著“米脂婆姨綏德漢”的稱譽呢?據說梁紅玉就是米脂人,韓世忠就是綏德人,他們夫妻倆都是愛國抗金的名將,曾在延安府守衛過邊關。我們現在國難當頭,就要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我覺得,林伯渠在當時反複講這些革命傳統和光榮曆史,對於人們認識和理解延安精神,是有重要意義的。

民主團結艱苦奮鬥

1935年冬,林伯渠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辦事處財政部長,後任西北辦事處主席。從1937年9月西北蘇區改為陝甘寧邊區起,到1948年11月中共中央調他到中央工作止,一直擔任陝甘寧邊區政府的主席。在這段時間裏,林伯渠在黨中央的直接指導下,高舉民主團結的旗幟,與邊區的黨政軍民艱苦奮鬥,使一個地廣人稀、土地瘠薄的窮地方,變成為聞名中外的抗日民主模範根據地。

自從抗日戰爭爆發以來,陝甘寧邊區已經成為全國抗日的重要根據地。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為了克服由於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的包圍封鎖所帶來的財政經濟嚴重困難,製定了十大政策,號召邊區軍民自力更生,自己動手,開展大生產運動,堅持長期抗戰。1940年12月3日,林伯渠在邊區召開的經濟自給動員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與封鎖,斷絕了邊區和外麵的一切經濟往來,使邊區遭到了抗戰以來空前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急速實行“自給自足政策”,“用自己的力量去擺脫一切的困難與壓迫。”《林伯渠傳》,259頁。在林伯渠主席的領導下,邊區政府把發展生產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在生產建設中又以農業為第一位,工業和運輸業為第二位,商業為第三位的方針,采取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克服了困難,渡過了難關。這些措施主要是:實行優待移民、難民生產的政策,鼓勵開荒種地;開展勞動競賽,獎勵勞動英雄;開展減租減息,調整地主與農民關係,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地主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支持和支援軍隊實行屯田政策;適當發展工業和商業,恢複集市貿易;創辦光華農場,促進農業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軍隊實行屯墾是朱德倡導的,其中也滲透著林伯渠的許多心血。南泥灣在延安東南90華裏外,是個人煙斷絕,荊棘叢生,狐狼經常出沒的地方。1940年春,林伯渠曾親自帶領農業技術人員到南泥灣勘察,認為這裏是開荒生產的好場地。1941年春,王震率領八路軍三五九旅到南泥灣屯墾,把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1943年春節,林伯渠親率邊區政府慰問團到南泥灣,盛讚三五九旅艱苦奮鬥、克服困難的革命精神。幾年之間,邊區人民在林伯渠主席的領導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建設都有了顯著的發展,處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林伯渠是邊區大生產運動的領導者,同時也是邊區大生產運動的帶頭人。在那艱苦的歲月裏,他首先在邊區政府機關牆報上貼出了個人的生產節約計劃,其內容是:(1)從農業生產上,用變工合作方式,完成上交糧食局二石細糧的任務。(2)收集廢紙交建設廳。(3)戒絕吸外來紙煙。(4)今年的棉衣、單衣、襯衣、鞋襪、被單、手巾、肥皂,全不要公家供給。《林伯渠傳》,267頁。為了執行這個計劃,他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例如,就近的荒地開完了,他就扛著钁頭在延安南川開了一片荒地種。當時,有同誌勸他說:“你工作很忙,年紀又大,近處找不到合適的地,就算了吧!隻要我們每人多種一點,就夠你那份了。”林伯渠聽後,嚴肅地說:“我是邊區政府主席,要求別人做的,我首先要做到。我不完成生產任務,怎能要求別人?”③《懷念林伯渠同誌》,217、115頁。有個姓惠的農民,常見林伯渠一大清早提著籮筐揀糞,非常感動,就領著兒子挑了兩擔糞要倒在他的糞堆上,並且同林老說:“你老年紀那麼大了,政府事情又多,以後我們就幫你拾了。”林老笑著說:“你的好意我理解,但我還要堅持拾糞。雖然我年紀大些,在政府中有工作,但我也要參加大生產運動,我也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③“我是個普通老百姓”,林伯渠完全把自己置身於人民群眾之中。由於林伯渠堅持生產勞動,注重精耕細作,他開的那塊荒地連年獲得好收成。大旱之年,他地裏結出的大南瓜卻重達40多斤。他這種克服困難、熱愛勞動、艱苦奮鬥的精神,是沒有人不佩服的。

在邊區的政權建設上,林伯渠狠抓了“三三製”。1941年1月,邊區政府發布了關於實行選舉的指示。在選舉開始後,一些開明的地主、士紳讚成“三三製”,說“共產黨寬宏大量,仁義治國”。2月,林伯渠在邊府召開的專員縣長聯席會議上,著重論述了“三三製”政權的問題。他號召政權工作者要有政治家的風度,大公無私,容納萬有,誠懇說服,這才是搞好“三三製”政權必須具備的工作作風。就這樣,在林伯渠的諄諄善誘、說服教育下,許多縣、區、鄉都把開明的士紳吸收到“三三製”政權中來了。1941年5月1日,中共邊區黨委發布了《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半年之後,全邊區的縣普遍建立起“三三製”政權,實現了黨同民主人士的合作,有效地調動了各階層人士參加邊區建設的積極性。

在建立“三三製”政權的過程中,一次會上,林伯渠覺察到李鼎銘等民主人士很少發言,有的默不作聲。於是,他就親自做李鼎銘的團結工作,發現在有職有權上尊重對方不夠,及時定下了四條改進措施,並身體力行,使李鼎銘感到很滿意。後來,中外記者團來延安考察時,一位英國記者提出要同李鼎銘單獨談話,我們滿足了他的要求。這位記者問李鼎銘:“你是不是有職有權?”李鼎銘爽朗地笑著回答說:“我是有職又有權。”事後,這位英國記者多次說:“李鼎銘副主席真有職有權,他在回答我的問題時,麵笑心也笑了。”《林伯渠傳》,247—248頁。愛潑斯坦在訪問過安文欽後也說:“共產黨真有本事,把一位大紳士選進邊區參議會,當上副議長。”《懷念林伯渠同誌》,140頁。為了表彰林伯渠在陝甘寧邊區工作中的豐功偉績,中共中央在他虛齡六十壽辰時致的賀信中說:“在八年抗日戰爭中,你領導陝甘寧邊區政府,不顧頑固派的包圍封鎖,實行了三三製,發展了農工生產,提高了人民文化,給新民主主義的各種製度立定了規模。”《林伯渠傳》,312頁。中共中央對林伯渠的評價是很高的。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給新民主主義的各種製度立定了規模”的論斷,是我們進一步研究延安精神與現代中國關係的重要理論依據。後來,吳玉章在懷念林老的詩中也寫道:“抗戰中心陝甘寧,建設輝煌薄海欽。領導全憑毛主席,伯渠協力有殊勳。”《懷念林伯渠同誌》,278頁。這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林伯渠在陝甘寧邊區政府工作期間,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1945年9月5日,延安各界群眾兩萬多人,在南門外廣場熱烈慶祝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林伯渠在講話中 ,提出要努力保持和發揚用血汗換來的勝利成果時,列舉了陝甘寧邊區和各解放區的建設成績,證明實行民主,改善民主,是今後全國和平建設的關鍵。他興奮而明確地說道:“現在抗戰勝利了,解放區同胞必須努力發揚民主團結、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做全國和平建設的模範。”見1945年9月6日《解放日報》。“民主團結、艱苦奮鬥”這八個字,可以說是林伯渠對延安精神的一個獨到的概括,它反映了延安精神的本質內容和基本特征。前麵已經說過,當時的陝甘寧邊區曾被譽為中外聞名的“抗日民主模範根據地”。邊區政府在出版的一些重要文件的封麵上,其右上方通紅的火炬裏,就印著“民主”二字!這麵旗幟邊區政府是舉得很高的。在今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民主團結、艱苦奮鬥”這八個字,仍然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繼續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讓延安精神傳遍世界

林伯渠既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倡導者,又是積極主張把延安精神不斷擴大,使其傳播到全世界去的領導人。

林伯渠在延安期間,曾到西安、武漢、重慶做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在那裏,他不僅向各界人民宣傳和解釋黨的抗日主張和政策,並且利用這樣好的機會隨時隨地擴大和宣傳延安精神。1938年2月,林伯渠在擔任駐西安八路軍辦事處黨代表時,得知國際紅十字會醫療大隊大隊長、北京協和醫院有名的外科醫生萬福恩很同情共產黨艱苦奮鬥、一心抗戰的精神,決定親自登門拜訪,進一步向他宣傳我們黨的抗日主張和延安作風。此後,林伯渠還多次把萬福恩請到八路軍辦事處做客。由於林伯渠的熱情接待,以誠相見,使萬福恩深受感動。萬說:“共產黨並不像國民黨宣傳的那樣可怕。像林老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沒有一點架子,我非常敬佩!”《懷念林伯渠同誌》,204頁。在此期間,林伯渠還介紹廣東中山大學戰地服務團的方少逸等去延安參觀,並囑延安有關部門好好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