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多數人認為詩聖是杜甫唯一的稱譽,具有排他性,這是優勝劣汰的原則在眾多的詩聖譽稱發展史上的一種體現。詩聖必須具備幾點內涵。首先,詩聖的詩歌技藝必須是一流的,達到無所束縛而又在法度之中的自由境界,這是詩聖的內在含義,卻也最易理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曹植、陶淵明、李白、杜甫都有資格獲得詩聖的美譽。潘德輿就曾明確地表示這四人在詩藝層麵上是不分高低的。第二,詩聖是一個集大成的詩人,不廣泛借鑒吸收前輩的創作經驗就無法成為成就最高的詩人,因此第一個詩人是不可能成為詩聖的。詩聖隻有在詩歌史成熟期的到來時才有可能出現,因為詩聖隻有站在許多前輩詩人的肩膀上才能清楚看到詩歌創作多方麵的成敗得失,學習多種寫作技巧,深刻地領悟詩歌創作的精髓。所以詩聖隻可能在諸種詩體基本完備的唐詩中產生,魏晉南北朝詩歌在詩歌史上正出於探索、發展階段,集大成的詩聖是不會產生的。上引秦觀的杜詩集大成論正含此意,而潘德輿卻駁斥到:“顧少遊謂子美‘集眾家之長’可,謂由於‘適當其時’則不可。假令子美生於六朝,生於宋、元,將不能‘集眾家之長耶?’”的確,杜甫若生於六朝是不可能集大成的,生於宋、元倒是有可能的。據此則曹植、陶淵明的詩聖稱號是不穩固的。其三,詩聖必須是後世詩人的宗師,他所創立的詩歌典範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而且是不得不如此。集大成主要強調繼承,而為後世師則強調影響。自前引的諸多詩論來看,詩論家都注意到杜詩“有規矩故可學”、“群然宗杜”的現象,也提到李白詩“不可學”的現象。這樣,杜甫就成了詩人們的萬世之師了,弟子眾多,門庭廣大;而李白卻是門可羅雀、追隨者甚少。詩聖既是後人賜予的頭銜,就含有論功封賞的味道了。杜詩澤被後世之功比李詩多矣,則詩聖的稱號就與李白無緣而非杜甫莫屬了。因此多數人接受杜甫是詩聖的稱號並從諸多方麵對其進行闡釋,而對其他詩人被尊為詩聖的提法雖沒有表示明確反對,但響應者甚少。杜詩具備了詩聖三個必備條件,而曹植、陶淵明隻符合第一條,李白符合前兩條卻不具備第三條,故在詩聖史的發展過程中,這三個偉大的詩人漸漸出局,隻剩下名副其實的杜甫獨戴詩聖的桂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