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研究的曆史及現狀(3 / 3)

在第一次討論中間,王瑤編成《陶淵明集》,所收作品按詩與文分為兩類,每類皆以係年編排,並且加以簡注,有助於普及。第二次討論結束後,《文學遺產》編輯部編選了一部《陶淵明討論集》,196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北大中文係師生合編《陶淵明詩文彙評》,北大、北師大師生合編《陶淵明研究資料》,二書分別於1962年、196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後合錄收入《古典文學研究資料·陶淵明卷》。1978年以後,學術界日益掃除“左”的思想的影響,陶學研究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這一階段,不僅報刊上發表的研究論文難以數計,即使出版的集注、專著也數量繁多,茲舉其大要如下:

集注本有逯欽立的《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王孟白的《陶淵明詩文校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孫鈞錫的《〈陶淵明集〉箋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龔斌的《〈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袁行霈、楊賀鬆的《陶淵明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其中,龔斌之作,資料最為豐富。選本有唐滿先的《陶淵明詩文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陶淵明集〉淺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修改加工而成。李華的《陶淵明詩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版,1997年重版改名為《陶淵明選集》;李華還主編《陶淵明詩文賞析集》,巴蜀書社出版,其中的撰稿人多為全國較有名的研陶專家。魏正申《〈陶淵明集〉譯注》,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研究專著由廖仲安的《陶淵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吳雲的《陶淵明論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鍾優民的《陶淵明論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李文初的《陶淵明論略》,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魏正申的《陶淵明探稿》,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陶淵明評傳》,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李華的《陶淵明新論》,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袁行霈的《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內收論文14篇,如《陶淵明的哲學思考》、《陶詩主體的創新》、《陶謝詩歌的藝術比較》、《陶淵明與魏晉風流》、《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與陶詩的自然美》、《陶淵明與辛棄疾》、《宋元以來陶集校注本之考察》、《陶淵明享年考》。丁永忠《陶詩佛音辨》,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年譜有許逸民校輯的《陶淵明年譜》,中華書局,1986年版,收有宋代以來的九種年譜:一是宋王質的《栗裏譜》,二是張寅的《吳譜辨正》,三是宋吳仁傑的《陶靖節先生年譜》,四是清顧易的《柳村譜陶》,五是清丁晏的《晉陶靖節年譜》,六是清陶澍的《陶靖節年譜考異》,七是清楊希閔的《晉陶徵士年譜》,八是梁啟超的《陶淵明年譜》,九是古直的《陶靖節年譜》。另有鄧安生《陶淵明年譜》。

三、陶集版本

陶淵明最早的作品集是梁蕭統所編的《陶淵明集》,合序、目、誄、傳而為八卷,北齊陽休之在此基礎上增為十卷本,序目隋時已亡,故《隋書·經籍誌》著錄為九卷。最早的刊本是北宋時期宋庠的十卷本。以上諸本皆不傳。現存皆南宋以後的刊本,《蔡寬夫詩話》雲:“《陶淵明集》世既多本,較之不勝其異,有一字而數十字不同者,不可概舉。”這說明《陶集》流傳廣,版本多,各本文字上的差異在宋代已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並且還有不少摻入他人之作。傳世的《陶集》有十幾種刻本,其中較有名的有以下幾種:一是曾集詩文兩冊本。此本為南宋紹熙三年刊,在清光緒時有影刻本。二是汲古閣藏十卷本。此本亦為南宋刊,有清鹹豐、光緒兩種影刻本。三是焦閎藏八卷本。亦為南宋刊,今則有明代焦閎的翻宋本。四是宋末湯漢注本四卷。有嘉慶吳騫刻本。五是元初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十卷本。此本為陶集首部集注本,明清兩代屢見重刻,收入《四部叢刊》。六是蘇寫本。此本乃傳為蘇軾筆跡的元刊蘇寫大字本,有清同治何氏篤慶堂影本。七是何孟春《陶靖節集》十卷,明正德十三年刻本,嘉靖二年重刻。八是黃文煥《陶詩析義》四卷本,光緒二年重刻。九是清陶澍《靖節先生集》十卷本。此本乃依據前人各家注釋,資料最為詳盡,收入《四部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