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者們多用全新的觀點來研究《楚辭》。1905年,劉師培在《南北文化不同論》中認為《楚辭》代表南方文化,重創造力、想象和幻想,與北方重現實不同。章太炎寫過《詩經始論》一文,強調文學上從北方到南方,從《詩經》到《楚辭》發展的連續性。謝無量還比較二者優劣,認為《詩經》劣於《楚辭》。郭沫若依據新的考古成就論證南北文化都是商文化。薑亮夫認為楚文化是周文化的分支。梁啟超則認為,南北文化相互吸收、交融,產生了《楚辭》文化。陸侃如提出屈原和宋玉是周代中期文學的代表。
《楚辭》是以屈原及其作品為主體的,所以,研究《楚辭》,必須首先研究屈原。大概起源於人們對於戰國史籍、先秦文獻隻字未提屈原,從感情到理智雙方麵都難以接受。關於屈原的生平資料,最早而且權威的是司馬遷《史記》,有《屈原賈生列傳》專篇,並載錄《漁父》、《懷沙》兩篇。另有《太史公自序》、《報任少卿書》亦分別提到屈原,但與本傳所敘說法不一。以致屈原的生卒年代、放逐次數和時地、作品篇數及創作時間等,均沒有明確記載或說明。由於屈原生平史料的匱乏與歧異,造成後人研究的巨大困難,有以傳說為信史者;有從屈原作品中發掘其生平事跡者,如蔣天樞、譚介甫、張中一;也有懷疑屈原有無者,如廖平、胡適、朱東潤等,如朱東潤引用《後漢紀》,申述《楚辭》的作者是劉安,因而引起了五十年代初期的一場論辯,郭沫若還專門寫過兩篇駁斥文章。如屈原的生卒年,林庚說屈原活了41歲,蔣天樞說屈原活了78歲,前後相差37年。一般認為,屈原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但因為屈原的思想具有複雜性,因此又有著種種不同意見。還有的認為是道、法、陰陽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