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一個曆史悠久的節日,究竟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遠在戰國時代已有重陽之名,屈原《遠遊》詩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句中的“重陽”就是佐證。但洪興祖解釋為“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聯係上下句分析這裏的“重陽”是“九重天”的意思,並非節日之名。可是,就登高望遠,飲菊花酒之風俗活動,在戰國時已開其端。屈原《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見戰國時已有餐菊之俗。《事物紀原》又記載“齊景公始為登高”。但何時登高,何時飲菊花酒,它們與重陽節是否有聯係,曆史上並無明確記載,不可詳考。根據今日所見古籍的記載,至遲在西漢時重陽節已成了固定的節日,且增添了佩茱萸、飲菊花酒、登高等風俗內容。
據《西京雜記》載,漢高祖的寵妃戚夫人有一侍兒名賈佩蘭,在宮中時,每遇“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花)酒”。茱萸,又名“越椒”,或者稱“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髒、延年益壽等作用。所以,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後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至於菊花酒,那是用菊花釀製而成的。菊花淩霜不枯,傲寒而開,氣味芬芳,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因此漢人每當菊花花蕾含苞待放時,采花蕾葉莖,雜以黍米釀製,待到次年九月九日開壇取飲。漢魏時代無論宗室貴族,還是達官商賈無不喜飲。因此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道:“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顯然,佩茱萸、飲菊花酒在漢代已成為重要的節日習俗了。
重陽節登高習俗也始於西漢,“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西京雜記》)。而後給登高又塗上了一層浪漫的神話色彩。據《續齊諧記》雲:東漢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桓景,隨方士費長房學道術,遊學多年。一天,費長房告誡桓景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家會有大災,你可速回家,讓全家大小人皆佩帶一隻裝有茱萸的絳色袋子,係於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可消災免禍。桓景聽罷,匆忙回家,遵照師傅所囑,令全家登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雞、狗、豬、牛、羊均已暴死。費長房聞訊說: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禍。《續齊諧記》是南朝梁人吳均為劉宋時無疑所作的《齊諧記》之續,《齊諧記》得名本係取自《莊子·逍遙遊》“齊諧者,誌怪者也”,書中所記多為怪誕不經之事。如果剔除其迷信成分,可以看出它反映了古人殷切盼望消災避禍、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漢代重陽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的風俗到魏晉隋唐之際,變化不大。如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隋人杜公瞻也說,重陽設宴集會,不知起於何時,然而從漢代至南朝宋相沿不變。從魏晉時起,不僅佩茱萸,還有插茱萸之說。周處《風土記》就記載有“此日折茱萸以插頭,言辟除惡氣令禦初寒”。盡管魏文帝說“重陽”是“日月並應,俗嘉其名”的節日,但當時人們不是把這一天視為吉日良辰,而是看成一個令人恐怖之日,因此要登高祓禊,佩茱萸避邪,離家躲災,飲菊花酒驅疫延年。九月九日雖不像五月五日那樣被視做“惡月”、“惡日”,起碼也是一個很不吉利的日子。值得深思的是,一年之中,有三十六個九日,何以古人偏重視九月九日呢?溯本求源,也與陰陽五行迷信學說有關。重九是一個“陽”字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