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第3回 安龍媒新接督學印 衛方伯細訴愚民情(3 / 3)

接印已數日,就有學老師來稟見,請出題觀風。首府又稟請開棚考試日期。蓋前任學台尚欠一府歲考,所以請示。安公子與學老師斟酌出示,先行觀風,至欠考之屬,科考補行,並考可也。那時正盼顧朗山來,看著已一月有餘,已定準觀風日期。那一天,安公子天明即升堂點名,約有八百餘名生監,六續百餘名童生,學台出了生、童兩個題目,生題是《經正則庶民興》;童題是《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詩題是《學然後知不足》,生、童一題,得"知"字。題目出了,懸掛起來。安公子坐在堂上,正襟危坐,一步不移。那些生童各歸號舍,用心作文。等到申末,早已淨場。放牌畢,禮房將生、童卷子呈進。安公子那時幕中早有各大憲薦來師爺看卷子者數人,當將卷子分給這幾位師爺評閱,自己也拿了幾本卷子看閱。那文字卻不過平鋪直敘,敷衍成文,連看數卷,都是如此,也止好降格以求,隨意取了在特等。

次日午後,門上回進來說,顧師爺到了。安公子聽說,心中十分歡喜,忙吩咐開正門相請。忙換了衣冠,迎出大堂。止見顧朗山隨身便服,緩步登堂。公子忙叫應道:"朗山先生真是信人,果然五十日之期台駕已到。弟在此無日不盼望。"一麵說,一麵上前攜手同行,一直步入簽押房中。朗山長揖打躬,公子恭恭敬敬還揖,讓座送茶,又吩咐備酒筵與顧師爺接風。彼此先說些途路之事,慢慢說到觀風考試,不久就要出棚去考。安公子就把那衛方伯所說的話說與朗山一遍,自己已寫信進京請示烏老師,若以為可,再行人奏。"先生,你看此舉如此一辦何如?"朗山道:"此舉是正辦。從來學院雖說放告,不過管的學中之事,地方之事不與聞焉。此番既蒙皇恩命為觀風整俗使,即昔日之巡按,那詞訟自然要辦。遇著疑難大案,焉能限以時日?這是考試文章不能兼顧的,所以必須奏明,請旨定奪。若命專司考校,則易如反掌,又不耽沉重。但是風俗焉能在考拔文人中就能轉移?非大人振作一番,嚴辦幾個罪魁禍首,使民方有所畏懼,清理冤獄,除暴即所以安良。訪察孝子、賢孫、廉士、節婦,為之表章,庶使聞風者有所觀感。山東地方民情強悍,好勇鬥狠,是其本性。曹、沂、兗三府本是盜藪,續青州、登州又通海口,盜船往往由此出入,時有搶劫之案;還有勾結土匪,私販糧米火藥,暗通海盜,此二患也。若能稽察海口,使米糧無接濟之便,海中盜匪必往他省,不來山東。然後再通知各省,會同嚴拿,賊盜不難除也。所難者,曹、沂、兗三府地方遼闊,山林嘯聚之徒多至數百人,少亦有百十人。搶劫案出,不過地方派差役嚴拿,差役明知其人,也不敢去拿。間有州縣認真辦事,請兵會同武弁帶隊往拿,那賊早已聞風,潛身他處,迨日久事緩,又複回來,依舊搶掠。此真心腹之患也。要除此患,非派一二統帶武員,帶領得力兵勇,將探明賊窟四麵圍拿,不使漏網。然此事非奉旨,不易辦也。"安公子聽朗山說的這一番話,真是明白曉暢洞見隱微,連稱:"先生所說一點不錯,目下隻有靜候都中信來,再商量入奏。而今且發放這些觀風生、童。"忙催著師爺們把卷子看好了,親自重閱一遍,詳定甲乙。也有照舊的,也有改過的。閱定後遂發案傳見前十名,麵領獎賞。第一名是曆城縣廩生,姓陳名鼎,年紀三十餘歲。文章作得飽滿精神,字也寫得好。第二名姓梁名兆先,是府學增生。第三名姓牛名登榜,是德平縣附生。學台發案後,先傳見學老師,隨後傳見這十名考生。那陳生等十人,蒙學台考在前列,心中歡喜。謁見之時,十個人一同拜見,跪了下去,拜了四拜。安公子受了兩禮,忙即回禮,起來讓座,逐一細問年歲,勉勵了一番,命人將獎賞取到。除膏火銀兩外,還有筆墨書文,按名次分給每人,又給了一本《聖諭廣訓》,囑咐他們逢朔望日在廟宇中講給人聽,諄諄勸他一番。那些士子無不佩服感激,拜謝而散。

這裏省城觀風考畢,首府就請懸牌出棚考試。那時正屆歲暮,安學台對府縣道:"今年歲暮,除夕在即,止好明正出棚考試罷。"府縣答應下來,靜候明歲行文通知各屬辦考。這且續不表。

書中要說安老爺了。那老翁自從兒子出京後,在家無事,閑中看看書,隨意散步,莊園左右玩玩山林景象。心中雖說惦記兒子,好在山東路近,信息常通;自從出京後,已接過兩封家信,已知同鄧老翁親訪李素堂,不肯出山,薦了顧朗山,不日可以到館,老爺早放了一半心。隨後又接著到省之信,何日接印,現在觀風考試雲雲。那一天又接了一信,從頭細看,才知山東盜風日熾,士風不難改變,要想除暴安良,卻不能兼顧考試;若專意膺學使之任,那整頓風俗就不能兼顧了。據幕中老友同衛方伯所言,非奏明大概情形,請旨訓示,事關君國民生,卻不能替中丞掩飾一切。安老爺看了信,不得主意,趕緊進城打聽。烏大人那日在城內有事,不下回子,忙去拜會。烏大人聽說老師駕臨,忙迎接出去。他二人要商量安公子出奏之事,各樣議妥發信。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