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回 隱西山閉門課驥子 捷南宮垂老占龍頭(2 / 3)

日月迅速,轉眼就是四月。到放榜的頭一天晚上,這太太弄了幾樣果子酒菜,預備老爺候榜,好聽那高中的喜信。安老爺坐下就笑著說道:"這大概是等榜的意思了。聽我告訴你們:外頭隻知道是明日出榜,其實場裏今日早半天,就探彌封填起榜來了。規矩是拆一名,唱一名,填一名。就有那班會想錢的人,從門縫兒裏傳出信來,外頭報喜的接著分頭去報。如今到了這時候不見動靜,大約早報完了,不必再等你們就弄了這些吃的,我樂得吃個河涸海幹睡覺。"說著,吃了幾杯悶酒,又說了會閑話,真個就倒頭酣呼大睡。那太太同公子並內外家人,不肯就睡,還在那裏左盼右盼。看看等到亮鍾以後無信,大家也覺得是無望了,又乏又困,興致索然,隻得打點要睡。上房將去關了房門,忽聽得大門打得山響,一片人聲,報說:"頭、二、三報,報安老爺中了第三名進士。"列公!你道安老爺既中得這樣高,為甚麼直到此時才報?原來填榜的規矩,從第六名填起,前五名叫作五魁,直等把榜填完,就是半夜的光景了,然後倒填五魁。到了填五魁的時候,那場裏辦場的委員,以至書吏衙役、廚子火夫,都許買幾斤蠟燭,用釘子釘的大木盤,插著托在手裏,輪流圍繞,照耀如同白晝,叫作鬧五魁。那點過的蠟燭,拿出來送人,還算一件取吉利的人情禮物。因此上填到安老爺的名字,已是四更天的光景。那報喜的誰不想這個五魁的頭報,一得了信,便隨著起早下圓明園的車馬,從西直門連夜飛奔而來,所以到這裏還沒亮。閑話休提。這太太因等不見喜信,正在卸妝要睡,聽得外麵喧嚷,忙叫人開了房門,出去打聽。那門上的家人,早把報條接了進來,給老爺、太太、公子叩喜。這一番吵,吵得安老爺也醒了,連忙披衣起來。公子呈上報條,看了滿心歡喜。一時想起來自己半生辛苦,黃卷青燈,直到須發蒼然,才了得這樁心願,不覺喜極生悲,倒落了幾點淚。太太倒覺心中頗有所感,忍淚含笑勸解,說:"老爺,這正該歡喜,怎麼倒傷起心來呢?"定了一會,大家才笑逐顏開,滿臉堆下笑來。公子便去打點收拾手本,拜帖職名,以及拜見老師的贄見、門包、封套。家人們在外邊開發喜錢。緊接著就有內城各家親友看了榜,先遣人來道喜。把位安太太忙得頭臉也不曾好生梳洗得。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乏也忘了,困也沒了,忙忙的帶著丫鬟仆婦,一麵打點帽子衣服,又去平兌銀兩,找紅氈,拿拜匣。所喜都是自己平日勤謹的好處,一件一件的預先弄妥,還不費事。安老爺看看太太忙得連袋煙也沒工夫吃,便說道:"太太不必忙,今日沒事,有一天的工夫呢!我後半天進城不遲,歇歇再收拾罷。"說著,自己梳洗已畢,忙穿好了衣服,先設了香案,在天地前上香磕頭,又到佛堂祠堂行過了禮,然後內外家人都來叩喜。這些情節,都不必細講。

安老爺一麵料理了些自己隨手用的東西,便催著早些吃飯。吃飯中間,公子便說:"雖然多辛苦了幾次,如今卻高高的中了個第三,可謂'上天不負苦心,文章自有定論'。將來殿試那一甲一名,雖不敢必,也中個第三就好了。"安老爺說道:"這又是孩子話了。那一甲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咱們旗人是沒分的;也不是旗人必不配點那'狀元'、'榜眼'、'探花',本朝的定例,覺得旗人可以吃錢糧,可以考翻譯,可以挑侍衛,宦途比漢人寬些,所以把這一甲三名,留給天下的讀書人大家巴結去,這是本朝珍重名器,培植人材的意思。況且'探花'兩個字,你可知道他怎麼講?那'狀元'自然要選一個才貌品學四項兼備的,不用講了。就是'探花',也須得個美少年去配他,為的是瓊林宴的這一天,叫他去折取杏花,大家簪在頭上,作一段瓊林佳話。--這是唐代的故事。你看我雖然不至於老邁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世上那有這樣白頭蹀躞的'探花'!豈不被杏花笑人?果然那樣,那不叫作'探花',倒叫作笑話兒了。"公子道:"便不得'探花','翰林'也是穩的。"老爺說:"那又不然。在常情論:那名心重的,自然想點個翰林院的庶常;利心重的,自然想作個榜下知縣;有才氣的,自然想用分部主事;到了中書,就不大有人想了--歸班更不必講。我的見識卻與人不同。我第一怕的是知縣,不拿出天良來作,我心裏過不去,拿出天良來作,世間上行不去,那一條路兒,可斷斷走不得。至於那入金馬,登玉堂,是少年朋友的事業,我過了景了。就便用個部屬作呢,還作得來,但是這個年紀,還靴筒兒裏掖著一把子稿,滿道四處去找堂官,也就露著無趣。我倒想用個冰冷中書,三年分內外用。難道我還就外用不成?那時一紙呈兒,接冠林下,倒是一樁樂事!不然,索性歸了班,十年後才選得著。且不問這十年後如何,就這十年裏,我便課子讀書,成就出一個兒子來,也算不虛度此生了。"公子自是不敢答言。安太太聽了說道孫:"老爺也忒慮得遠,我隻說萬事都是盡人事,聽天命,自有個一定。"老爺說:"太太這話卻倒不錯!"說話間,一時吃罷了飯,便有幾家拜從看文章的門生學生,趕來道喜。人來人往,應酬了一番,那天就不早了,安老爺才得進城,到了住宅,早有部裏長班送信,告知老爺中在第幾房,並房師的官銜姓名科分住處。從次日起,便去拜房師,拜座師,認前輩,會同年,會同門,公請老師,赴老師請,刻齒錄,刻朱卷。那房師、座師,見了都說:"一見你這本卷子,便知為老手宿儒,晚成大器。如今果然,可見文有定評。"說著,十分歎賞。這安老爺一連忙數日,不曾得閑;直等謝恩領宴諸事完畢,才得略略安靜。五十歲的老頭兒也得伏案埋頭,作起楷來。轉眼複試考期已過,緊接著殿試。那老爺的策文,雖比不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卻頗頗的有些經濟議論,與那抄策料、填對句的不同。那些同年見了,都道定入高選。怎奈老爺是個走方步的人,凡那些送字樣子,送詩篇兒這些門路,都不曉得去作;自己又年屆五旬,那殿試卷子,作得雖然議論恢宏,寫得卻不能精神飽滿,因此上點了一個三甲。及至引見,到了老爺這排,奏完履曆,聖人望下一看,見他正是服官從政的年紀,臉上一團正氣,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這要作一個地方官,斷無不愛惜民命的理,就在排單裏"安學海"三個字頭上,點了一個朱點,用了榜下知縣。少時引見一散,傳下這旨意來。安老爺一聽,心裏想道:"完了!正是我怕走的一條路,恰恰的走到這路上來。"登時倒抽了一口氣,涼了半截,心裏的那番懊惱,不但後悔此番不該會試,一直悔到當年不該讀書,在人群兒裏,險些兒不曾哭了出來。便有一班少年新進,湊來攜手作賀。有的說:"班生此去,何異登仙!"又有的說:"當年是擁書權拜小諸侯,而今真個百裏侯矣。"又有一班外行朋友說是:"這榜下即用,是老虎班,一到就補好缺的。"又有的說:"在京的和尚,出外的官,這就得了。"一麵就搭訕著薦幕友,薦長隨。落後還是幾位老師,認真關切,走來問道:"外用了不必介意,文章政事,都是報國;況這宦途如海,那有一定的?且回去歇歇再談罷。"安老爺也隻得一一的應酬一番。又有那些拜從看文章的門生,跟著送引見。見老爺走了這途,轉覺得依依不舍。安老爺從上頭下來,應酬了大家幾句,回到下處吃了點東西,向應到的幾處,勉強轉了一轉,便回莊園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