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烏鞘嶺 漢長城(2 / 2)

漢代安門古城依嶺邊地形而建,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城門向南,現存殘牆已成為兩米高土埂。安門古城緊靠漢長城邊,向西過河就是金強驛。漢代,這一帶長城之外居住羌族,此城是守護長城軍隊所設住所;曆史上東西往來商旅征夫遊子使者,均在這裏交驗文書。我們越過安門古城殘牆,大約一小時後,終於到達烽火台下。圍牆,烽墩,石塊,草垛,石苔,如同不完整的歌句,哽哽咽咽,敘說崢嶸歲月中滄桑故事。環顧四周,是無盡的山峰和遼遠的河穀。北望烏鞘嶺山嶺,目光被雲天阻斷。今年2月,我們環繞騰格裏沙漠劃了一個圈圈;5月底,又圍繞龍首山劃了一個圈,即將進行的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又將在更大的空間,將圍繞騰格裏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局部畫出一個更大的圓圈。文化生態就在這些環環相扣、層層疊加的文化圈中互動,生成,發展,沉澱,再生……

烏鞘嶺是曆代王朝經營河西的屏障,嶺南安門村和嶺北安遠鎮曆來是戍兵扼守、“兩麵相禦”的營地。許多曆史名人途經烏鞘嶺,都留下了詩篇文字。祁韻士於1805年盛夏過烏鞘嶺時記道:“度烏梢嶺,峻甚,地氣極寒。”林則徐在《荷戈紀程》中說:“八月十二日,……又五裏烏梢嶺,嶺不甚峻,惟其地氣甚寒。西麵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嶺,雖穿皮衣,卻不甚(勝)寒。”馮竣光《西行日記》說:“光緒三年(1877)年,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裏鎮羌驛尖。忽陰雲四起,飛雪數點,擁裘禦酒,體猶寒悚。以經緯度測之,此處平地高與六盤山頂等,秋行冬令,地氣然也。飯畢五裏水泉墩。又五裏登烏梢嶺,嶺為往來孔道,平曠易登陟。十裏至山巔。”明代各行都司中,隻有陝西行都司曾編修誌書《陝西行都司誌》(簡稱《行都司誌》), 為諸多傳世文獻著錄或引述,其中有對烏鞘嶺的記載:“嶺北接古浪界,長二十裏,盛夏風起,飛雪彌漫。今山上有土屋數椽。極目群山,迤邐相接,直趨關外。嶺端積雪皓皓奪目,極西有大山特起,高聳天際,疑即雪山矣。五裏下嶺,十五裏安遠,有堡城,地居萬山中,通一線之路。”

清代楊惟昶詩曰:

萬山環繞獨居崇,

俯視岩岩擬岱嵩。

蜀道如天應遜險,

匡廬入漢未稱雄。

雷霆伏地鳴幽籟,

星鬥懸崖禦大空。

回首更疑天路近,

恍然身在白雲中。

下山時,雨過天晴。回到車旁,已經三點多。上午下午,拋去中午用餐時間,考察烏鞘嶺漢長城總共花去4個多小時。有風,有雨,有陰,有晴。

從安門上高速返回蘭州時,車過華藏寺,一路豪雨,直到西固高速路出口。

到安寧科教城,北邊黑雲才往這邊聚合,要準備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