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缸窯湖(1 / 1)

缸窯湖在離大通約十五華裏的蟠龍鄉。去缸窯湖,須從大士閣那邊翻過驢子嶺,過上水橋,沿著那片大草甸子一直走去,就看到白茫茫一片水麵,那就是缸窯湖了。

鎮上有店鋪一百多家,至少有十多家是賣窯貨的。大小不一的缸,用來裝水,用來醃菜。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家家都備有一口大缸。每天晚上,打火更的小友子敲著竹筒,沿著石板路吆喝著:小心火燭!火燭小心!水缸挑滿!灶門口掃清!灶前一口大號的水缸,就是用來儲水的,吃和用都在這裏。如果遇上火災,這水缸就是一部消防車了。用缸窯湖的缸醃菜,吃到第二年也不會變味,秘密就在缸窯湖那一片與別處不一般的泥土。

最初發現這片地方的據說是一個葉姓涇縣人。涇縣是中國宣紙的產地,但這個葉姓涇縣人不造宣紙了,卻跑到這一帶燒窯,其年代約在二百多年前吧。過去都是占山為王,誰先來,這一方土地就是誰的。但後來湖北人也來了,於是,涇縣人與湖北人達成協議,出讓這一片土地使用權,時間為十年。但寫這份協議的涇縣人把拾寫成十了。十年之後,當涇縣人要索回這一片土地時,湖北佬拿出來的協議上卻分明寫著千年。原來,湖北佬動了手腳,在那數字上添加一撇。所以人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葉村人與湖北人官司打了多年也沒有決出輸贏,葉村人不得不接受現實,變成葉村人與湖北人共同在這一片開辦窯貨了。湖北人又從他們的麻城、紅安兩地請來了燒窯師傅,湖北人也把他們傳統的燒窯工藝帶到這裏,從此,這一片多了幾口龍窯,缸窯湖就名聲在外了。

我曾去蟠龍那一帶山頭砍柴,遠遠的,看到那一帶雲煙四起,人聲鼎沸,有人就告訴我說,那就是缸窯湖。但卻隻見窯火,不見有湖。我一直沒去過那裏,也不知道那裏是怎樣的究竟。

今年正月,我與國平等人去蟠龍看剛剛落成的翠竹禪寺,乘便去了一趟缸窯湖。其時,缸窯湖已停廠好多年了。雖然並不識缸窯湖的方向,但進入那一片,那無處不在的窯貨告訴我們,已進入缸窯湖的境地。路邊人家的圍牆,菜園的籬笆以及院子裏的花壇,全都是用廢棄的窯缸圍成,連村路鋪就的,也是一些缸瓦的碎片。在一家菜地裏,一隻琉璃龍缸竟被當作糞缸。再往裏走,一堆堆,一處處窯缸鋪天蓋地而來,這實在是缸的天下,窯的世界。國平的相機不停地忙碌著,我相信,就是張藝謀來了,也會被這奇異的畫麵感動的。

像當今中國很多鄉村一樣,葉村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裏隻有老人和孩子。我們問路邊一家小店的老頭龍窯在哪兒,老頭指著對麵的山包說,那就是。那曾經的龍窯,那曾為皇家貴胄燒製過龍缸的龍窯竟布滿荒草和灌木,就像一個落泊的鄉紳,寂然地守望著這一片村莊。

老頭姓餘,是窯廠的老職工,缸窯熄火後,老頭正好到了退休的年齡,如今,他拿著退休工資,與老伴在這裏開一片小店,小店裏支一張電動麻將桌,生意也是帶做不做。我問老頭有幾個兒女,老頭伸出指頭比劃著說,七個,全是女兒。我笑起來,說,七仙女下界,都到你一家了啊。

我們去看湖,看缸窯湖。好大的一片湖!我目測不出它的麵積,隻感覺它茫茫水波和無邊的浩瀚。可我知道,它原本並不是湖,而是缸窯廠幾百年就地取土的所在,如今,缸窯熄火了,水漫進來,就成了一片湖泊。缸窯湖,缸窯湖,當初如此命名,現在竟一語成讖。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