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悲劇英雄黎宗嶽(1 / 2)

在整個辛亥革命史上,黎宗嶽算不得什麼標杆性人物,但在大通的曆史上,卻是一個分量很重的人物。說起大通的曆史,黎阿宗嶽又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暴發,黎宗嶽在先後收複九江、安慶後,奉命率領潯軍東進先鋒隊沿江東下,其最終的目的是攻克南京。11月14日,黎宗嶽率部占領了江東重鎮大通。他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大通是他東進的重要驛站,又是他悲劇開始的地方。

黎宗嶽占領大通後,並沒有順江東下,直取南京,而是在和悅洲的三街十三巷駐紮下來,並且,這一呆就是半年。在此期間,黎宗嶽在大通建立臨時軍政府,接管了清廷設在大通的鹽務局,又接著收複石台、屯溪等地,從而包括大通在內的皖南大片地區的稅收均在國民革命軍的掌控之下。雖然如此,黎宗嶽也許並沒有打算在大通久留,畢竟,收複南京是他此行的最終目的,也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重要的表現。但這期間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黎宗嶽原先的計劃,也讓他的人生發生了根本改變。

黎宗嶽部順江而下收複大通後,被潯軍占領的皖省首府安慶出現政治真空。在此局勢下,駐安慶潯軍發生內亂,一些軍人借口軍糧不足,開始在市內大肆搶劫,他們燒毀府庫,槍殺貧民,安慶市麵一片恐慌。

時至今日,我們已無法知道這次潯軍暴亂的真正原因。解鈴還需係鈴人,潯軍的內亂,仍須由潯軍自己平治。於是,安慶各界電請駐大通的潯軍首領黎宗嶽,希望他能擔任皖省大都督,以平定安慶城內紛亂的局勢。或許正是這份電報,讓黎宗嶽亂了方寸,一個剛剛登上政治舞台的年輕將領,他的頭腦裏或許並沒有太多的幻想,但現在,當他連連克城,軍功卓著,在一片擁戴的呼聲中,他開始酗酗然了,開始有想法了。

會是這樣嗎?

黎宗嶽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善為文,工書法”。十七歲入縣學,兩年後考入安慶當時的最高學府敬敷書院,也算是受過高等教育了。1918年,發生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康梁變法,即戊戌變法。但很快,變法遭到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一年九月,慈禧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康梁流亡日本,譚嗣同被推上斷頭台。

也許是這次變法以及變法的失敗,讓黎宗嶽意識到,革命需要錢糧,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撐。1910年,黎宗嶽順江而下,遠赴上海,開始了他實業救國的嚐試。然而黎宗嶽武力推翻清政府的念頭並沒有死滅,1911年武昌起義前夕,黎宗嶽將一大筆款子派人送到武昌。鑒於此,武昌起義後,黎宗嶽被任命為長江防備參謀長。這是他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開始。他所須要的是,是更加完美的表演。

顯然,黎宗嶽並非一個草莽英雄,他有勇有謀,思路清晰,有一事為證。當初他順利拿下九江後,下一目標是皖省首府安慶。當時,安徽巡撫朱家寶依靠江上的兩艘軍艦,準備與自九江而下的黎宗嶽魚死網破。東進遭遇阻遏,在其他將領力主用大炮轟擊軍艦的呼聲中,黎宗嶽冷靜思索後予以否定。正巧其中的一艘軍艦上有他一個遠房親戚,於是,他以探親為名,獨自乘舟登上清廷的軍艦,終於不費一槍一炮,成功策反,從而迫使朱家寶放棄抵抗,讓出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