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績
陸績(187年~219年),三國時學者,字公紀,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父陸康,武陵守。博學多識,星曆算數無不涉覽。陸績曾作《渾天圖》,注《周易》,撰《太玄經注》。受命南征,罹疾遇厄,卒年僅32歲。另著有《注歸藏》、《周易日月變例》、《注京房易傳》等。
陸績出身官宦世家,陸閎“建武中為尚書令”,其孫陸續“仕郡戶曹史”,後“辟為別駕從事”。陸續生三子,長子稠,廣陵太守;中子逢,樂安太守;少子褒,“力行好學,不慕名,連征不就。”褒子康為廬江太守,陸康少子為陸績。
陸績是漢末廬江太守陸康之子,自幼聰明過人,知禮節,懂孝悌,尊重長輩,孝敬父母。6歲那年,於九江拜見袁術,袁術贈的桔子,陸績舍不得全部吃完,深藏三枚於懷中。臨行告辭、躬身施禮時桔子落地。袁術問道:“陸郎作賓客怎麼還藏著桔子?”陸績跪而回答:“留三隻桔子欲回去送給母親品嚐。”袁術聽罷驚奇不已。從此以後,陸績懷桔便傳為佳話。元代郭居敬將其編入《二十四孝》。
陸績胸懷韜略,才智橫溢,博學多識。但最值得稱道的當數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出仕東吳,被孫權授與奏曹椽,他敢於直諫,正氣凜然,朝野皆“以直道見憚”。後出任鬱林郡(郡治在今廣西貴港市港北區貴城鎮)太守加偏將軍,雖身患躄疾,仍率兵2000鎮守南疆。鬱林地處廣西,土地廣袤,氣候炎熱,病菌蔓延肆虐,疫痢流行,環境十分艱苦。陸績不為所懼,任上發動民眾在貴縣(今貴港市)縣治南江三裏,鬱江之南,構築郡城;還發動群眾挖掘水井,改善飲水和生活條件,減輕疫病傳播,當地百姓稱此井為陸公井。陸績對鬱林這塊土地十分鍾愛,將任內所生女兒,取名“鬱生。”他為官廉明清正,肅貪拒賄,從不接受下官一件禮物,也不索取當地一樣特產。任滿罷歸,空舟而返,船輕不勝浪,難以越海,無奈隻得載巨石壓船,以助航行。陸績返故裏蘇州,巨石隨舟歸宅。不久,陸績舍宅建寶光寺,石留寺內。明洪武年間開拓郡城,變寺為軍營;撤營廢寺之後,石留民家。經久變遷巨石埋沒土中,僅露其背,雖未表識,而過往者皆能指稱“此漢陸公鬱林石也”。明弘治中,監察禦史樊君祉巡按吳中,聞而讚美不已,認為先哲遺物,尚且表識;石僻在東城,非官員矚目之處。遂由吳縣知縣鄺璠、長洲縣丞王倫司督役夫,移置察院之側,建亭覆蓋,樊君名之“廉石”,鐫刻其上。後經遷徙,今留文廟碑刻博物館,以永作世人懷念、瞻仰。
陸績“敦《詩》、《書》,長玩《禮》、《易》。”(《三國誌·陸績傳》)一生博學多識,星曆算數無不該覽。他與當時名士交往甚密,“虞翻舊齒名盛,龐統荊州令士,年亦差長,皆與績友善”。他有躄疾,又誌在儒雅,故雖有軍務,卻著述不廢,以“學善政,見稱當時”(《後漢書·陸康列傳》)。自知亡日,仍作辭自悼,死時32歲。一生撰寫了不少著作,據《三國誌·吳書》記載,曾作《渾天圖》、注《易》及《太平經》。《隋書·經籍誌》錄有:《周易注》十五卷,《周易日月變例》六卷(與虞翻同撰),《太平經注》十卷。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也錄有:陸績《周易述》十三卷。兩唐誌有:陸氏《易注》十三卷。鄭樵《通誌·藝文略》錄有:《京氏易傳》三卷,陸績注。陳振孫《書錄解題》著錄《京房易傳》三卷、《積算雜占條例》一卷,題雲吳鬱林太守陸績公紀注。但是陸氏著作,除了《京氏易傳注》外,其它皆亡佚。明清時對陸氏易注多有輯錄。明姚士麟采李鼎祚《周易集解》、陸德明《經典釋文》所引陸氏易注及陸氏《京房易傳注》,得佚文一百五十餘條,而成《陸氏易解》一卷,清人張惠言、孫堂、馬國翰、黃奭等對姚氏《陸氏易解》皆有增補。張惠言《易義別錄》輯有《周易陸氏》一卷、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有《周易述》一卷、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陸氏述》三卷、黃奭《逸書考》另有《易述》一卷。
陸績的易學由漢代象數易學發展而來。易學發展到西漢,形成了形態各異的易學體係,根據漢《易》方法劃分,主要有六大家:官有施、孟、梁丘、京氏之學,民有費、高之學。東漢在傳授西漢易學基礎上,又多有創新和發展,象數易學趨於完備,並居於顯赫地位,也正因為如此,象數易學否定自身,開始式微。三國之際,長期受象數易學薰陶的陸績,目睹了漢末象數易學由鼎盛和向衰敗轉變,以重振象數易學為己任,毅然選擇了晦澀難解、日趨失傳的象數易學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京氏易學,故他的象數易學思想是主要通過詮釋《京氏易傳》而補充闡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