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將相治國起義首領風雲人物(1 / 3)

周瑜周公瑾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人。東吳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精韜略,工音律,少與孫策友善。後歸策,為建威中郎將,時年24歲,人稱“周郎”。後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率吳軍與劉備聯合大破曹兵於赤壁。不久病死。

開拓江東

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周瑜出生在一個士族家庭。其曾祖周榮先後在東漢章帝、和帝兩朝擔任過尚書令的職務。從祖周景、從伯周忠皆官太尉,位列三公。周瑜的父親周異則為洛陽令。

在周瑜的幼年時期,東漢政權的統治正麵臨嚴重危機。政治腐敗,經濟凋敝,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統治階級內部的各派勢力乘機擴充了軍事實力。他們之間的爭奪十分激烈,衝突日益升級。政局不穩,戰事頻起,加速了皇權的削弱和割據分裂局麵的形成。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病死。關東地區的一些州郡牧守不滿董卓專政,紛紛舉兵討伐。附屬於袁術的吳郡豪族孫堅也參加了討董聯軍。臨行前,孫堅將家眷安置到舒縣。十四歲的周瑜結識了孫堅的長子孫策。孫策與周瑜同歲,都是心懷大誌的少年。兩人情趣相投,關係很好。周瑜把家裏的一部分住宅讓給孫策,還經常以財力對他進行幫助。

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周瑜20歲。他準備渡江探望在丹陽擔任太守的叔叔周尚。這時,周瑜收到了孫策從曆陽(今安徽和縣)送來的書信,來信邀他共下江東。四年前即初平二年(191年),孫堅在進攻襄陽時,被劉表的部將黃祖殺死。父親死後,孫策投奔割據江淮下遊的袁術。由於長期受猜忌和壓抑,孫策決定脫離袁術。他借兵三千準備返回江東故土,發展自己的勢力。正在尋找政治出路的周瑜收到書信後,馬上率領自己的部曲家兵數千人奔赴曆陽。同時,他還帶去了大批舟船糧秣。對於周瑜應邀而至,孫策大喜過望。他說:有了你周瑜,我的事業可以成功了。

孫策進擊江東的軍事行動,進展得十分順利。周瑜及江東名士程普、張昭等人協助孫策先後打下秣陵、湖孰、江乘等地,趕走揚州刺史劉繇,占據他的治所曲阿(今江蘇丹陽)。十幾天的時間,孫策的軍隊增加二萬餘人、戰馬千匹,威震江東。在繼續東進之前,孫策把鎮守江東要鎮丹陽(今江蘇南京)的重任委以周瑜,並對他講,我攻打吳郡(今江蘇蘇州)、會稽(今浙江紹興),平定山越(江東地區的少數民族),靠這些軍隊人數已經足夠了。你為我看守好丹陽就行了。

丹陽虎踞龍盤,形勢險峻,是通往江南的要衝之地。袁術不願讓孫策據有丹陽,派遣其弟袁胤取代周尚,擔任丹陽太守。周瑜無力對抗,被迫遵從袁術的命令,和叔叔一起離開丹陽,來到袁術的住地壽春(今安徽壽縣)。

袁術賞識周瑜的才幹,建安三年(198年),想任命他擔任手下的將領。這時周瑜已在袁術帳下三年,對袁術的目光短淺、驕橫無知,十分鄙視。尤其是建安二年,袁術不顧部下反對,擅稱帝號,成為眾矢之的,這種愚蠢的作繭自縛,更引起了周瑜的厭惡。而孫策卻已陸續削平江南各郡的割據勢力,奪占吳郡、會稽等地,既而又與袁術決裂,設置官府,委任長史,在江東初步建立了孫氏政權。判定袁術終無所成的周瑜,不願再留在壽春,決心回到孫策那裏。周瑜拒絕將軍的稱號,向袁術提出要到居巢(今安徽桐城南)為長的請求。居巢離長江很近,周瑜的企圖是,從居巢順流而下直奔江東。袁術不知周瑜假途東歸的用意,竟滿足了周瑜的要求。

在居巢,周瑜結識了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的豪族魯肅。在他的勸說之下,魯肅放棄東城長的官職,背叛袁術,與周瑜結伴東渡。

到達江東以後,周瑜受到隆重的禮遇。孫策特意為他準備好上等的館舍、豐厚的賞賜,並親自出城歡迎。孫策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將的職務,還撥出二千名步兵、五十名騎兵屬他指揮。周瑜時年25歲,因為儀容俊美、風流倜儻,江東人都昵稱他為“周郎”。孫策以他為牛渚鎮守,不久又改派為春穀長。牛渚、春穀與廬江郡一水之隔,兩處都是扼守江東的咽喉要地。孫策考慮舒縣周氏是廬江的名門望族,派周瑜為督,可以充分利用他的家族的社會影響,以招募人馬,延攬人才,擴大力量。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術病死。他的軍隊大多歸順了占據皖城(今安徽潛山)的廬江太守劉勳。孫策害怕劉勳成為第二個袁術,決定設計消滅他。於是,他故意勸誘劉勳襲擊海昏上繚的山越,然後乘虛而入,與周瑜分率二萬餘人偷襲皖城。輕取皖城後,周瑜隨從孫策在尋陽和沙羨,分別打敗回師救皖的劉勳以及趕來救授的黃祖。經過幾次大仗,孫策俘獲對方部曲士兵三萬餘人,戰船七千餘艘,實力大增。通過這次向西用兵,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水西北)一帶也盡歸江東所有。戰爭結束後,周瑜以中護軍、領江夏太守的職務(孫策授予周瑜這一職務是在取皖城之前)鎮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範占據荊州(今湖南、湖北)的劉表東侵。

力主抗曹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被殺,其弟孫權繼位。當時江東的孫氏政權隻是初具規模,並不鞏固:外有強敵曹操、劉表;境內的一些縱深之地還有很多小股的割據勢力,統治營壘中不少人左瞻右顧,“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國誌·吳書·吳主權傳》),形勢緊迫,人心惶惶。這種局麵直到周瑜率領大軍從巴丘趕來才有改觀。周瑜和張昭主動把一些瑣碎的行政事物分管起來,全力支持和輔佐孫權,迅速安定了江東的局勢。周瑜親自出麵挽留準備北行的魯肅,把這位一直沒有得到孫策重用的政治人才推薦給孫權。後來,魯肅成了江東政治舞台上極為活躍的政治家。

官渡之戰後,北方地區的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兵多地廣的袁紹被曹操打敗後病死,兩個兒子相互攻殺,力量削弱。曹操兵威大盛,實力日增,開始雄踞中原。曹操為試探江東的虛實,於建安七年(202年)派人下書要孫權送人質給他。孫權召集臣下商討解決辦法。麵對曹操的訛詐,許多人猶豫不決。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屈服。他認為,江東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兵精糧多,具備割據條件,完全不應該向曹操低頭。送去人質反而會陷入被動,受到曹操的鉗製。周瑜的意見得到了孫權母子的一致讚同。孫權的母親還囑咐兒子要像對待兄長一樣的尊重周瑜。

從建安五年(200年)開始,周瑜一直坐鎮吳郡,為孫權出謀劃策,平亂討叛。其間,為安定內部,周瑜曾多次帶兵鎮壓山越的反抗。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親自督討麻、保二屯的少數民族。這次戰爭十分殘酷,周瑜將俘獲的部落首領一律梟首示眾,同時還把一萬多人強徙到江東政權的腹心地區。

留吳期間,周瑜曾多次奉命進攻劉表。孫權與劉表誓不兩立,一是因劉表占據的荊州與揚州毗鄰,屬於江東政權向西開拓的對象;二是因孫權的父親孫堅死在劉表的部將黃祖手裏,雙方有世仇。孫權繼承孫策的政策,不斷地西進,其主帥常由周瑜擔任。

建安十三年(208年)初,周瑜向孫權舉薦劉表的降將甘寧。孫權接受甘寧的建議,親自統兵進攻屯軍夏口(今湖北漢口)的黃祖。周瑜被委派為前部大部督。兩軍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水戰,江東軍隊終於攻陷夏口,殺死黃祖。消滅黃祖,為孫權奪取荊州掃清了道路。

這一時期,北方的曹操已經徹底消滅了袁氏的殘餘力量,並打敗了三郡烏桓。他把被烏桓俘獲的漢人十餘萬戶和幽州、並州的烏桓三萬餘落遷入塞內,基本統一了北方。曹操雄心勃勃,企圖乘勝南進完成統一的大業。這年七月,曹操親率大軍進攻劉表,準備奪取荊州。曹軍未到,劉表先期病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劉琮投降,事先沒有通知住在樊城的劉備。劉備寡不敵眾,不敢迎戰,隻好一路南退,狼狽地逃到夏口。

曹軍南下荊州,給江東政權造成嚴重威脅。特別是曹操得到荊州的大批水師戰船,又據有糧食武器儲備豐足的江陵(今湖北江陵),更使江東朝廷上下十分不安。九月,孫權親臨荊州前線。劉備的謀臣諸葛亮也趕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拜謁孫權,極力勸說孫權、劉備兩家聯合破曹;同時孫權收到曹操的書信,信中威脅說,準備以八十萬水軍與孫權決一死戰。事態嚴重,江東上下十分驚恐。張昭等人被曹軍的氣勢嚇破了膽。他們認為,曹軍力量強大,並以漢相的名義,打著皇帝的旗號征討四方。抗擊曹軍,在名義上便很被動。況且江東的優勢在於憑借長江天塹,曹操得到荊州,收降劉表的水軍,獲取大量的戰船,天險成為雙方共有的東西。實力懸殊,江東隻有迎降曹操才是出路。

孫權接受抵抗派魯肅的建議,將受命去鄱陽的周瑜召回商討對策。周瑜反對投降,極力主戰。他向孫權一再強調割據江東的可能性。他說,江東地域遼闊,兵精糧足,內部安定,政權鞏固。曹操名為漢相,實是漢賊。孫權雄才大略,完全可以繼承父兄基業,為朝廷掃除汙穢。他還認為,曹操有一係列的致命弱點。比如北方沒有完全平定,後方並不很穩固,特別是關西的馬超、韓遂尚在函穀關以西騷擾,使曹操放心不下。除有後顧之憂外,曹軍還麵臨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他的將士主要是北方人,來到南方,“舍鞍馬,杖舟楫”,同習於水戰的江東軍隊交鋒,是舍長用短。由於北方人不能適應南方的水土,容易發生疫疾。曹操違犯兵家作戰的大忌,不顧後果,貿然用兵,必然自食惡果。周瑜又戳穿了曹操所謂八十萬大軍的騙局,指出他的實際兵力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久戰疲敝,戰鬥力不強。劉琮的荊州降兵至多七八萬人,也疑慮重重,士氣很低。固然曹軍人數略多一些,但實際並不可怕。周瑜堅決向孫權請戰,表示隻要撥他五萬精兵,就可以打敗曹操。

周瑜的分析振奮了孫權的精神,堅定了破曹的信心。孫權用刀砍去奏案的一角,警告勸降的臣下說,誰再敢說迎接曹操的話,下場就和這個桌子一樣。他親熱地拍著周瑜的脊背說,公瑾,你的話說到了我的心裏。別人都是在為自己打算,隻有魯肅和你才與我同心同德。讓我馬上召集五萬精兵尚難辦到,目前三萬人馬,我已選好,戰船軍糧都非常充裕。你和魯肅、程普先行一步,我繼續籌劃兵源給養,作你們的後援。當即,周瑜、程普被孫權任命為左、右都督,分領大軍逆流西上,和劉備並力,迎擊曹軍。

在樊口(今湖北鄂城附近),周瑜所率的江東水師與劉備的軍隊會合。孫劉聯軍合計五萬人左右。

赤壁鏖戰

曹軍船艫相接,浩浩蕩蕩,順流而下。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曹軍和孫劉聯軍相遇。周瑜的推測成為事實,疫疾已在曹軍中流行,生病的人很多,戰鬥力大受影響。結果兩軍交鋒,曹軍初戰失利。曹操將大軍退到江北的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鄔林磯),上岸安營紮寨,與進逼而來的聯軍隔江對峙。

兩軍僵持的局麵對人孤力單的聯軍不利。周瑜的部將黃蓋建議說,敵眾我寡,不宜在這裏同敵人持久消耗。曹操針對北方軍士不習水戰的缺陷,采用方連戰艦,首尾相接的方式進行補救,這樣就為我們提供了可以用火攻打敗他的機會。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建議。

黃蓋按照與周瑜製定的計策,寫信給曹操表示願意歸降。曹操沒有識破這是詐降計,答應接受黃蓋。黃蓋預先將幾十艘小船內塞滿薪柴,灌上魚膏,外麵用帷幕、旌旗遮掩好。然後,他選擇了一個東南風猛烈的夜晚,率領著船隊向江北衝去。在離北軍二裏的水麵上,黃蓋命令各船同時點火。火猛風烈,船行如箭。由於曹軍以為是投降,沒有防備,結果小船點燃了他們的戰艦。刹時間大火騰空而起,火舌向對岸舔去,很快延及曹軍的營壘。江北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曹軍將士亂作一團,被燒、淹死者難計其數。曹操猝不及防,無心迎敵,索性命人把未被點燃的戰船和不便帶走的軍需付之一炬,帶著殘部向北敗逃走。聯軍在劉備、周瑜的帶領之下,水陸並進,一直追到南郡。曹操不願在荊州久留,遂任命曹仁把守江陵,自己則撤回北方去了。赤壁一戰,曹軍損失嚴重,死亡的人數超過一半。戰死之外,還有大批將士因饑餓、疫疾而命喪黃泉。戰爭的勝利,加強了孫氏政權在江東地區的割據地位,也使劉備避免了覆亡的危險。赤壁一戰,周瑜的英名傳揚天下。

周瑜到達南郡後,以數萬大軍圍攻江陵城。江陵城內糧草充足,加之曹仁防守嚴備,周瑜一直未能取勝。周瑜為分散消耗曹仁的兵力,派甘寧西上攻取夷陵(今湖北宜都)。甘寧一戰得手,曹仁果然分兵,企圖以五六千眾奪回夷陵。周瑜采納呂蒙建議,隻留下少許人繼續圍困江陵,自己親率大軍去救甘寧。周瑜行至中途,發現江陵到夷陵之間有一處險要的必經之道。他便忙派出三百餘人,用砍伐的樹木將險道阻塞。周瑜趕到江陵,當日即與曹仁在城下激戰起來,圍城的曹軍被消滅一半以上。曹仁抵擋不住周瑜的攻勢,又擔心江陵有失,連夜撤往江陵。曹軍行至險道,發覺陷入困境:前麵有樹木攔路,後麵是周瑜窮追不舍。為了逃命,他們隻好丟掉馬匹,越過路障,步行遁逃。這一夜,周瑜截獲曹軍戰馬三百餘匹。

不久,周瑜在長江北岸建起營壘,準備長期圍攻曹仁。此後一年多的時間,兩軍一直在江陵相持。雙方進行過多次較量,彼此各有勝負。每戰,周瑜必身先士卒,跨馬入陣。在一次混戰之中,他不幸為流矢射中右臂,受了重傷。曹仁聽說周瑜傷重行動不便,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召集軍隊前來罵陣。周瑜忍著箭傷,掙紮而起,到各營鼓舞士氣。曹仁討不到便宜,隻好退兵。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守江陵的曹軍傷亡過重,曹仁被迫放棄南陽。把曹軍趕出荊州後,周瑜以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的職務鎮守江陵。同年,孫權為表彰周瑜的功勞,特別把下雋等四縣封作他的奉邑。

英年早逝

曹操的勢力北退後,劉備乘勢占據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他自號左將軍、領荊州牧,設大營於油江口,易其名為公安。劉備為鞏固同江東的聯盟,冒險東去迎娶孫權的妹妹,並向孫權提出借南郡的要求。在借與不借南郡的問題上,江東政權的內部存在分歧。周瑜不但不同意魯肅借南郡與劉備的意見,而且主張把劉備軟禁在江東不放。建安十五年(210年),他上書給孫權說,劉備是個心懷大誌的人,手下又有關羽、張飛這樣的名將輔佐,絕不會久屈人下。周瑜認為,應把劉備弄到吳郡,廣築宮室,多置美女,用腐化的生活消磨他的意誌。把關、張兩人,瓦解分散,各置一方。然後派出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去攻打他們,事情就可以解決了。相反,割借劉備土地,再放任三個人聚在一起,這好像蛟龍得到了雲雨,他們怎麼會甘當池中之物。孫權考慮到曹操的威脅仍然嚴重存在,江東需要孫劉聯盟,況且劉備也不是美女珍玩就能上鉤的人,所以沒有聽取周瑜的建議。劉備返回公安,聽說此事,心有餘悸地說,我險些死在周瑜的手裏。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周瑜去京口(今江蘇鎮江)麵見孫權,提出奪取益州的計劃。益州在荊州的上遊,相當於今四川省地區。這裏形勢險塞,易守難攻,沃野千裏,稻香魚肥,素有天府之國的稱號。割據益州的劉璋暗弱無能,內部矛盾重重。占據漢中一帶的張魯又屢次與劉璋發生戰爭。周瑜以為,曹操受到重大挫折後尚未複原,又有心腹之患,不敢輕易舉兵南下。益州局勢不穩,正好乘隙而攻。占據益州後進而消滅張魯,再與反曹的馬超結盟,這樣就形成了反曹的包圍圈。周瑜答應奪取益州後,他還鎮襄陽(今湖北襄樊)對抗曹操。他樂觀地說,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消滅曹操,統一北方是可以辦到的。在征得孫權同意之後,周瑜立即啟程返回江陵,作攻取益州的軍事準備。但是,周瑜走到巴陵的時候,突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臨終前,他上書孫權,推薦魯肅接替自己的職務。周瑜語重情長地勸誡孫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除要防備北方的曹操,還要警惕占據荊州的劉備。

這一年,周瑜35歲。

孫權對於周瑜的病逝,悲痛萬分。他流著眼淚說,周瑜有幫助我奪取天下的才能,現在突然病死,讓我依靠誰呀?他親自穿上素服主持喪禮,進行哀悼,並動身到蕪湖迎回周瑜的棺槨。後來,孫權經常與別人追憶周瑜的功績,稱讚“公瑾雄烈,膽略兼人”,“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還說在“腹心舊勳”之中隻有周瑜的主張常常和他一致,對江東政權的功績任何人也無法同周瑜相比。

孫權高度評價周瑜,除表彰他為建立江東政權所立的汗馬功勞之外,還有感念周瑜對孫氏兄弟耿耿忠心的成分。孫權繼位之初,年輕無威,臣下對他不大恭敬。功勳顯赫、把握重兵的周瑜極力樹立孫權的威信。他反複對同僚宣傳孫權能“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三國誌·吳書·魯肅傳》),是個可以成就大事業的人,並帶頭像對待孫策一樣地尊重孫權,忠誠地履行臣下的禮節和職責。赤壁戰前,曹操欣賞周瑜的才幹,曾秘密地派遣著名的說客蔣幹去勸降。周瑜知道蔣幹的來意後,請他參觀大營,行視倉庫中的糧儲軍備,又在酒宴上擺下服佩珍玩。然後他對蔣幹說,大丈夫一世,為的是能遇上個知己的君主。我與主公從外人看是君臣關係,實際上我們親如骨肉。這種言聽計從、禍福與共的情份,就是像蘇秦、張儀這樣的古代辯士複生,也不能把我說動,何況你蔣幹呢?對於孫權的命令,周瑜堅決執行,從不打任何折扣。他反對借地給劉備,但是孫權一旦作出決定,他馬上給劉備讓出了長江以南的南郡土地。

周瑜為人豁達,從不忌賢妒能。他注意發現和提攜有真正才能的人,經他薦舉的如魯肅、甘寧這樣的政治、軍事人才就有很多人。程普早年追隨孫堅,是江東政權的元勳,曾看不起周瑜,多次欺辱他。周瑜處處謙讓,從不和他計較。周瑜的寬忍,終於使程普大受感動。老人越來越欽佩周瑜,遂成忘年之交。程普心悅誠服對人講,和周公瑾來往,好像在飲美酒,不知不覺就讓人醉了。

周瑜精通音樂。酒宴之中,雖然喝了許多酒,但隻要樂隊演奏有誤,他立刻便能察覺。隻要聽到,還一定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出毛病的人。因周瑜這一習慣,形成了一句俗諺:“曲有誤,周郎顧。”

建安四年(199年),周瑜跟隨孫策攻破皖城,與皖城喬公相識。24歲的周瑜迎娶喬公小女為妻,是為小喬。周瑜有兩男一女。女兒被孫權聘為太子孫登之妃。長子周循娶公主,官任騎都督,早死。次子周胤初拜興業都督,後改封都鄉侯。

魯肅魯子敬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東吳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他不但治軍有方,名聞遐邇,而且慮深思遠,見解超人。

結交周瑜

魯肅生於漢靈帝建寧五年(172年)。由於祖輩無人出仕為官,魯肅的家庭雖然資財豐足,但並不屬於士族階層,隻是那種在地方上有些勢力的豪族。

在魯肅降生不久,父親去世了。魯肅靠祖母撫養長大,這樣的生活經曆培養了他的自治能力。青少年時期的魯肅,心懷開闊,善於思考,具備一定的政治眼光。早在董卓之亂前,魯肅就看到東漢帝國內部蘊藏著嚴重的危機,預感天下將要大亂。為了在變動中能夠有所作為,魯肅努力習武,他的劍法和騎術都很出色。他不再花精力去治理家業,卻把許多土地賣掉,用這些錢財賑濟宗族鄉親和結交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逐漸地,魯肅在家鄉有了較大的威望和號召力。他召募不少青壯年作為部曲家兵,並常常以射獵的名義,到離東城不遠的南山講武習兵,訓練他們的戰鬥能力。

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占據揚州地區(今長江下遊和淮河之間)的袁術為加強對自己轄區的控製,極力收買地方勢力。26歲的魯肅被袁術委任為東城長。也是在這一年,魯肅結識了在居巢為長的周瑜。

魯肅和周瑜的相識,是從周瑜向他借糧開始的。漢末軍閥混戰時期,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的破壞,糧食緊張成為十分突出的問題。靠和平方式向別人借糧一般很難達到目的。但魯肅對於周瑜的借糧,卻毫不猶豫。他將自己儲糧的一半——整整一囷三千斛大米,全數送給周瑜。魯肅的慷慨相助,使周瑜非常感動。通過接觸,他了解到魯肅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遂與魯肅結成摯友。後來,他們這種親密的關係從未間斷過。

周瑜勸說魯肅和他一起脫離袁術,改投孫策。周瑜雖說是袁術的部屬,但對他已喪失信心,認為袁術成就不了大的事業。所以,他堅決拒絕袁術要他擔任將軍的任命,主動到居巢為長。周瑜企圖從居巢順路東進,去找正在江東開疆拓地的舊友孫策。

魯肅經過一番思量,同意和周瑜同行。為便於行動,他必須把部屬撤離東城,南就居巢。臨行前,他對宗親部曲動員說,現在朝廷已經癱瘓,到處兵荒馬亂。我們所處的淮泗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住在這裏,人身安全很難保證。我聽說,江東地區沃野千裏,民富兵強,不知道你們肯不肯同我一起到那片樂土上去呢?經過他的勸說,大約有三百多人願去江東。出發時,魯肅命令老弱婦孺走在前麵。他親率部分強壯的男子負責斷後。按照漢代的法律,國家編戶沒有自由遷徙的權力,魯肅南下的行動是違法的。州裏負責巡邏的騎兵聞訊後,追趕上來阻止他們。魯肅一麵讓前麵的人放慢速度,一麵命令其他的人做好戰鬥準備。魯肅告誡追騎說,現在是亂世,群雄角逐,朝廷軟弱無力,有功者不會受獎,有過失的也沒人懲辦。你們為什麼要苦逼我們?說完之後,魯肅在路旁樹起一麵盾牌,一箭即將盾牌射穿。追騎們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又害怕動起手來,未必是魯肅的對手,於是便退走了。當年,魯肅隨從周瑜到達江東,定居在曲阿(今江蘇丹陽)。

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的祖母去世。為把祖母的棺槨還葬家鄉祖墳,他返回了東城。在東城,魯肅收到一個朋友的來信。來信邀請魯肅投奔占據巢湖的鄭寶。巢湖在東城以南,靠近長江,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很好。鄭寶擁眾萬餘,尚有很大的發展餘地。魯肅到達江東後將近兩年,一直沒有受到孫策的重視,很不得誌。這次他接受朋友的邀請,決定從曲阿迎出母親,到鄭寶這裏來。

鼎足江東

返回曲阿後,魯肅發現江東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孫策被殺,其弟孫權控製政權。魯肅便想離開江東北投他主,但由於母親已被周瑜接到吳郡(今江蘇蘇州),魯肅便由曲阿趕到吳郡,把自己的打算告訴周瑜。周瑜反對魯肅的北行計劃。此時的江東,周瑜掌管著軍政大權。孫策死後,江東形勢一度相當混亂,隻是靠著周瑜等人的全力支撐才逐漸穩住局麵。正在為孫權搜羅人材的周瑜,當然不能把魯肅放走。周瑜引用東漢大將馬援的“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的話告誡魯肅,對於不了解的人不要輕易投奔。他向魯肅介紹說,孫權是個很有作為的領袖人物,善於聽取不同意見,注意吸收容納各方麵的人材。追隨孫權,將來一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魯肅並不願意離開江東,聽到周瑜的勸告,也就放棄了北行的念頭。

不久,周瑜把魯肅推薦給孫權。孫權很快會見了他。經過交談,孫權對魯肅的見識十分讚賞。在辭退別的賓客以後,孫權單獨把魯肅留下來,不拘禮儀地合坐在一張床上,一邊喝著酒,一邊議論著國家大事。席間,魯肅向孫權提出了“鼎足江東”的榻上策。他認為,孫權急於仿效齊桓公、晉文公圖霸王之業的設想是不現實的,因為曹操已取得控製東漢皇帝的有利地位。漢室已不可能恢複,曹操的力量也不能根本鏟除。魯肅為孫權提供的對策是:割據江東,等待時機。利用曹操無暇南下的機會,進攻劉表,占據荊州,然後建號稱帝,逐步奪取天下。

魯肅指出,由於北方“多務”,也就是說存在著許多不安定因素,有些麻煩事不易處理,曹操統一全國的目標很難實現,於是為江東出現割據政權提供了有利條件。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在許多觀點上是一致的。兩者同樣比較準確地把握了當時的客觀形勢,並提出了遠大的政治目標。具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眼光的政治家,在三國時期除這兩人外還是不多見的。而魯肅榻上策的提出又比隆中對早了七年。

魯肅受到孫權的信任和重用,引起江東政權中某些特權人物的反感。當時,資格最老、勢力最強的張昭屢次詆毀魯肅,說他“謙下不足”、“年少粗疏”,建議孫權不要使用他。孫權知道魯肅的本領,沒有聽信這些讒言,依然尊重他,並把魯肅比作是東漢的開國功臣鄧禹。

力促聯盟

建安十三年(208年),基本削平北方的曹操,企圖乘勝南進,一鼓作氣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這年七月,曹操帶領著號稱八十萬的大軍星夜兼道進攻劉表。八月,曹軍尚未到達荊州,劉表突然病死。消息傳到江東,魯肅立即向孫權要求以吊喪的名義出使荊州,目的是聯絡寄寓在荊州的劉備,合力破曹。魯肅認為,荊州地處長江中遊,與江東接壤。這裏沃野千裏,物產豐富;外帶江漢,內阻山陵,形勢險峻,易守難攻,不但是富庶的魚米之鄉,也是兵家必爭的南北要衝。占據荊州意味著抓著了奪取天下的關鍵。魯肅分析說,劉表死後兩個兒子互相爭奪,荊州政權內部出現嚴重分裂,劉備實際已成為這一地區唯一的政治代表。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合作得好,就聯合他們共抗曹操;如果他們之間的矛盾不易調和,再另作打算。曹操大兵壓境,現在說服劉備及爭取劉表的部屬比較容易成功。但若不迅速趕到荊州,延誤了時間,就會被曹操占先一步。孫權同意這個建議,立即派他出使荊州。

當魯肅到達夏口(今湖北漢口)的時候,曹操大軍已攻到荊州地界。魯肅聽到消息後,星夜兼道,加快速度,準備搶到曹操的前頭。但是還是遲了,接替劉表在襄陽(今湖北襄樊)擔任荊州牧的劉琮已經投降曹操,而這時魯肅才剛剛趕到南郡(今湖北江陵)。

劉琮降曹,事先沒有和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北)的劉備打招呼。直到曹操到達宛城,劉備才得到通知。劉備倉皇南逃,準備撤到糧械儲備比較豐饒的江陵城。曹操不願劉備據有江陵,迫不及待地親率騎兵進行追擊,在當陽(今湖北荊門南)把劉備的隊伍打散。

魯肅在當陽找到了處境狼狽的劉備。魯肅向劉備詢問今後的去向。劉備回答說,想到蒼梧(今廣西梧州)去投奔在那裏擔任太守的老友吳巨。魯肅勸阻劉備說,吳巨處地偏僻,沒有作為,遲早會為人所吞並,不是托身的地方。他介紹了江東的實力和孫權的為人,指出劉備隻有聯合江東抗曹才有出路。在當陽,魯肅還結識了劉備的謀士諸葛亮。諸葛亮也是主張孫劉聯盟的人,兩人見麵後非常投緣,很快成為知心朋友。劉備接受魯肅的意見,放棄投吳巨的計劃,改向東行。沿途與部將關羽的萬餘水軍和劉表另一兒子劉琦所率的萬餘人會合,退守到樊口(今湖北鄂城)。他派諸葛亮隨從魯肅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商討兩方聯盟的大事。

正在這時,曹操給江東送去了恐嚇信,聲言要與孫權決戰。麵對曹操逼人的氣勢,以張昭為首的朝臣力主歸降。他們認為,曹操操縱皇帝,政治上占主動地位;占據荊州後,獲得劉表大批水軍,並控製了江東的上遊,江東無力對抗又無險可恃,隻有迎降曹操一條道路可走。本來孫權對戰勝曹軍就缺乏信心,他“擁軍柴桑,坐觀成敗”(《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看著劉備被曹操追得團團轉,沒有打定主意,投降派的議論更把他搞得舉棋不定。魯肅堅決反對降曹,力圖使孫權樹立起抗曹決心。他對孫權曉以利害,明以是非,勸孫權不要聽信投降派的議論。他說,這些人要斷送孫權的事業。迎降曹操,對一般朝臣沒有損失。魯肅用自己舉例說,我魯肅要是投降曹操的話,曹操一定會按照我在家鄉評定的品級,分派我擔任州官或者郡官。他指出,如果孫權投降曹操,曹操會因為無法安置而不能容忍他。魯肅一針見血的勸告,終於使孫權轉變了態度。孫權拔刀砍去奏案的一角,警告群臣說:“誰再敢說迎降曹操的話,和這個案桌一樣。”魯肅向孫權推舉傑出的軍事家用瑜擔任抗曹主帥。當時周瑜奉命出使鄱陽,未在江東。魯肅請求急速將他招回,作抗曹的軍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