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英吉利海峽
英吉利海峽又稱拉芒什海峽。位於北大西洋東部,歐洲大陸和大不列顛島之間。東北經多佛爾海峽通北海,也有將它和多佛爾海峽合稱英吉利海峽的。西以錫利群島與韋桑島的連線為界連大西洋,為世界著名海上通道。水域麵積8.99萬平方千米。
英吉利海峽是大陸架淺海,第四紀冰期時,海平麵低於現在的海麵100多米。大不列顛島與歐洲原來相連,在多佛爾海峽處為地峽。約在8000年前陸地下沉,冰川消融,海麵上升,地峽被海水淹沒,大不列顛島與大陸分離,形成海峽。
海峽兩側岸線大部較平直,少大海灣,主要有北岸的萊姆灣,南岸的聖馬洛灣和塞納灣。兩岸入海河流短小,最大河沉為塞納河,流經巴黎入塞納灣。沿岸主要島嶼有北岸的錫利群島和懷特島,南岸的海峽群島和韋桑島。
海底地形複雜,由東向西傾斜。底質多沙、礫和石塊。東部沿法國一側海底多礁石、淺灘,不利航行。中部海底以白堊質岩、石灰岩和黏土交替出現,形成波狀起伏。西部海底較平坦,大部分為石灰岩,也有部分堅硬的火成岩露出海麵而成島嶼。
英吉利海峽地處西風帶,受北大西洋暖流作用,氣候溫暖濕潤。冬季氣溫3.9~8.3℃,夏季氣溫19.4~21.1℃。終年多雨、雪和霧。年降水量635~1016毫米,年降雨日逾百天。全年有霧,春、秋季較多,霧日30~80天。冬夏兩季多西風,春秋兩季多東和東北風。秋冬兩季多旋風。海水表層平均溫度: 2月7℃,8~9月16℃。東部上下層水溫溫差小,西部底層溫度低於5℃。表層鹽度34.8‰~35.5‰。法國沿岸河水注入量大於英國沿岸,鹽度偏低。海流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自西進入,形成穩定的東流,流速0.5節。當有較長時間的西風和西南風時,發生較強海流,流速達1.5節。潮汐類型為半日潮,漲潮流流向東北,落潮流流向西南,受西風和地形影響,潮流自西向東流,經兩側海岸緊縮形成大海潮。在英國斯沃尼奇處平均大潮差達1.7米,法國聖馬洛灣平均大潮差達11.9米,是世界上海洋潮汐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1966年法國在聖馬洛灣的朗斯河口建有世界最大的潮汐發電站,年發電能力為5.4億千瓦時。
海峽處於冷、暖海流交彙處,有豐富的浮遊生物,為重要漁業區,盛產鱈、鯡、青魚和比目魚等。因過度捕撈和海水嚴重汙染,漁業資源逐漸枯竭。
海峽既是海陸運輸重要通道,又是英國的海防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海峽自古多戰事。1602年英格蘭艦隊擊潰西班牙戰船,粉碎了西班牙進攻英倫三島的企圖。兩次世界大戰中,均是雙方保交和破交的主要戰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曾在此布設水雷、防潛網,封鎖德國海軍艦隊從北海通往大西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5月,英法軍隊33萬人從敦刻爾克撤退,免遭德軍追擊。1940年7月,德軍飛機在海峽炸沉盟軍的商船40艘和驅逐艦4艘。1944年6月,英美聯合發起了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給德軍以致命的打擊。戰後為北約組織國家對華約組織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南下的控製區。1986年,美國海軍宣布其為要控製的全球16個海上航道咽喉之一。
沿岸軍事基地眾多。英國沿岸海軍基地有樸次茅斯、波特蘭、普利茅斯,空軍基地有西莫靈、奧迪厄姆,海軍航空兵基地有利昂、索倫、約維爾頓、卡德羅斯;美國在英國南部南魯斯列設有戰略空軍基地,為第三航空隊司令部駐地;法國沿岸海軍基地有瑟堡、布雷斯特、布倫、敦刻爾克,空軍基地和機場有勒杜蓋、阿布維爾、恃魯維爾、勒恩、瑟堡、布勒斯特。瑟堡位於英吉利海峽南側科摩拉半島北岸,現為法國第一海軍軍區司令部駐地。布雷斯特是控製英吉利海峽西口的要地,駐有導彈核潛艇,現為法國第二海軍軍區司令部駐地。
石油運輸最繁忙的海峽:霍爾木茲海峽
隨著世界經濟的日益發展,各個國家無論發達與否,對資源的需求性都越來越高,尤其對石油,出產石油、運輸石油、石油加工都日益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爭相關注的目標。
世界上石油運輸最繁忙的海峽是霍爾木茲海峽,它位於亞洲西南部,臨近石油生產地,介於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東接阿曼灣,西連波斯灣(阿拉伯稱之為阿拉伯灣),呈人字形,素有“海灣咽喉”之稱,也是波斯灣和印度洋之間的必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