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覺得努力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好像一個人在角落裏默默奮鬥,默默給自己打氣,看上去特別高端,其實壓根兒沒那回事。努力是我們對“生來僅有一次生命”最起碼的尊重。
我很喜歡努力向上的人,每每身邊有這樣的朋友,我總是盡力幫助,比如某位朋友說,她打算考研,那麼我會很開心地幫她去查詢合適的學校,把自己當初準備考試的資料找給她,幫助她做學習計劃,關心招考學校的信息等等。再比如某位朋友打算離開一份糟糕的工作,跳槽去某一個性質更佳的公司,我也會很開心地鼓勵她,甚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忙尋找合適的人際脈絡。再比如某位朋友打算學習理財,向我詢問信息,我會很樂意地把收藏整理的理財資料發給她,甚至跟她分享自己的理財心得,購買股票基金的各種流程,等等,希望她可以少走彎路,避免犯低級錯誤。
我真心希望身邊的朋友都生活很好,也希望他們能夠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因為隻有這樣,整個朋友圈才會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氛圍,繼而推動大家一起往前走。但,我很悲哀地發現,這些都是我個人的一廂情願,每每他們說起自己最近想做的某件大事,激動開心的人是我,而他們總是不約而同地在一兩個月後計劃流產,甚至有些計劃在聚會後就拋之腦後。
很長時間,我一直在想,他們明明有更好的選擇,明明知道自己的困境,明明已經在不斷抱怨情況糟糕,已經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什麼還不願意改變向前?
這裏麵有自製力的問題,有毅力堅持的問題,但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
我從工作一開始就學習理財,在摸索了一段時間,讀了大量的書之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規劃。當自己有了一定的成果時,會跟朋友一起討論理財的問題,而且,他們當時的情況跟我最初開始理財的情況是類似的,同時我也發現他們有金錢上的渴求。既然有渴求,又有學習的途徑,按理來說很容易就會把“理財”這件事情做起來,但情況卻讓我大跌眼鏡。
他們要麼不願意,要麼自認為做不了。我問他們為什麼做不了?他們說:“很簡單啊,你運氣好,工資比我們高,而且父母條件好,又不讓你負擔什麼房子費用、吃飯費用,你當然存得下錢。而且你的機會比我們多很多,有錢可以買股票,買基金,甚至入股一些公司,我們哪有這些機會啊。即便你把那些好的論壇給我們看,我們學了又能有什麼用?買一手茅台還要一萬多呢,哪有那麼多錢!”
這就是他們的邏輯!
關於理財,他們的著眼點永遠都不是攢錢的過程和方式,而直接跳到結果,覺得是我的工資高、條件好、機遇多才有了現在的生活,跟努力存錢,積極開源毫無關係。在他們的邏輯裏,如果他們能夠生活在我這樣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就會有開源節流的意識,自然而然就會有各種投資渠道供他們使用,自然而然就可以改善經濟狀況。
到底是怎樣的思維模式才能造就如此的人生觀呢?自己的一切失敗不是源於自身的懶惰,而是源於其他人的條件比自己優秀。我發現,這類人有一個共性,就是即便看到別人努力的所得,也不會將此歸於對方的勤奮,而歸於對方從一開始起點就比他們高,運氣就比他們好。
“天生命不好”是這類人解釋人生的唯一理由!
我曾經問過他們,難道在他們看來,有錢人的日子過得好是因為生來就有金湯匙,而自己的日子過得糟糕,是因為他們生來就在社會底層,所以前者可以炫耀,而他們就隻能自怨自艾!
不出所料,他們用“命運”二字回答了一切。
我突然開始意識到,為何身邊總是有那些讓我覺得無能為力的朋友,為何他們的生活不可遏止地走向糟糕,因為他們的腦袋裏沒有“努力改變”之說,隻有“命運決定一切”之論。
我的朋友A很想深造,至少在平日見麵聊天的時候,他對於研究生經曆依舊有種憧憬。我就建議他嚐試一下,畢竟考試的成本並不高,隻需要擠出點時間,花費點精力,就可以了。可是這三年來,聽到無數次他要準備考研,卻無數次計劃流產。原因無非是,哎呀,我工作太忙,怎麼都抽不出時間來看書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