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後悔了。後悔了的林黛利用最後的清醒,勉強在遺書上添加了一行字:“如果要救我,請找我一位私人醫生。”
能夠看出,林黛在昏迷之前,仍在做著生還的打算,甚至還想到了這件事對自己今後名譽的影響。如果這時候,龍繩勳破門而入,抱她去找一位私人醫生,林黛日後一定會更加珍惜生命,也會留給我們更多優秀的銀幕形象。
但是,龍繩勳並沒有破門而入。龍家五少爺也是從小在錦衣玉食堆裏長大,被人寵慣了,並不習慣低聲下氣哄別人。他在書房裏讀書讀到淩晨三點,去推了推臥室的門,沒有推開,以為妻子還在跟他生氣,便索性賭氣離開。他認為林黛未免脾氣太大,倒要殺一殺她的傲氣,於是沒有探看究竟,幹脆離開家,到外麵去散心了。
龍繩勳的大意,造成了千古遺恨。他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回到家裏,進屋一看,所有的一切都和他走時一樣,沒有絲毫變化。推推臥室的門,仍然緊閉著。他心中升起不祥的預感,趕忙破窗而入,眼前一幕令他目瞪口呆,悲痛欲絕。隻見林黛安詳地躺在床上,仿佛熟睡,嘴角似還含著一絲微笑。右手裏拿著天主教鍍金牌,而左手裏,是她15個月大兒子的照片。
龍繩勳心存僥幸,希望林黛還是在演戲,在跟他開玩笑。他試著上前推一推林黛,想叫她起床吃午飯。但是,林黛永遠不會再醒過來了,任憑龍繩勳千般呼喚,林黛再也不會聽到了。龍繩勳這才亂了方寸,他趕忙叫來仆人,一邊叫救護車,一邊把林黛抬入通風的書房,進行人工呼吸。
但一切都太晚了。當救護車一路呼叫將林黛送入醫院,林黛已經永遠地閉上了眼睛。一顆影壇巨星,就這樣永遠地隕落了。一朵正在盛開的花朵,就這樣永遠地凋謝了。這一年,林黛才隻有30歲。
林黛死後第三天,她的丈夫龍繩勳在香港報紙上公布了她的兩封遺書,內容如下:
(一)Shing:把我火化了,骨灰丟到海裏去,我在胡博士處立了遺書,本來約好明天去sign的,但我已無法等了。在我死後,我把我所有一切的財產,給我的兒子龍宗瀚,並托龍繩勳為龍宗瀚的保護人。在宗瀚21歲以前,他父親有權為他管理財產。宗瀚21歲成年後,請把財產交還給他。
Linda Ching Yuet林黛程月如,立字
(二)Shing:萬一你真的想救我的話,請千萬不要送我到公家醫院去,因為那樣全香港的報紙,都會當笑話一樣地登了!隻能找一個私人醫生,謝謝你!
Linda
另:請每個月給我母親$1500元。兒子你一定會對他很好的,我很放心。
從林黛的遺書中可以看出,她並無必死之心。在最後關頭,她一定充滿了後悔和絕望,她是如此盼著丈夫打開那扇緊閉的房門,帶她去找一位私人醫生。但一時衝動,終釀成大禍,命運沒有再給她後悔的機會。
一代巨星香消玉殞的消息,刺傷了全體影迷的心。整個香港的影迷都為之瘋狂了,許多影迷都把心中的憤怒砸向了她丈夫頭上。他們認為龍繩勳是殺死林黛的凶手,一時間,無數封充滿憤怒言辭的信和無數個討伐電話,紛紛射向龍繩勳。更有甚者,在信封裏裝上安眠藥或子彈,讓他也去死。龍繩勳成了所有影迷的仇人,受到萬人唾罵。
龍繩勳痛失愛妻,又遭世人指責,悲痛欲絕。他在林黛墓碑上刻下了這樣的字:因家庭細故,戲走極端,弄假成真,遺恨千古。
其實,公平地說,林黛之死,誠然是因為夫妻口角所引起,究其實,卻是林黛性格所致。她的父親程思遠先生就她的死因,曾經有過非常客觀的分析。程先生說:林黛在影壇的地位愈高,其意識形態就愈感獨立,其心理發展就愈與現實脫節。她這些年來汲汲於財富的追求,汲汲於榮譽的保持,內心透不過氣來,大大影響了她的家庭生活。即是說,她的脾氣太大了,不易侍候。
這一段話,道出了林黛死亡的根本原因。早在1958年12月,林黛就曾因為擺脫不掉糾纏,吞服過安眠藥,化名“李月華”被送至九龍醫院搶救。事隔13年,她終於還是用安眠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見,她的性格中,有著偏執、任性的一麵,不能達成自己的心願,就很容易衝動行事,即龍繩勳所謂“戲走極端”。況且這13年當中,她在銀幕上成功塑造了眾多人物形象,事業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先後四次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被人稱為瑪麗蓮·夢露和伊麗莎白·泰勒兩人混合體的東方性感皇後,成千上萬影迷都為之傾倒,受到眾人矚目。所有這些,都助長了她虛榮、驕奢的心態,一朝不如意,便走上了絕路。
事後有人做過設想:假如不是林黛,而是龍繩勳自殺而死,人們會不會也憤怒地譴責林黛呢?不會,人們隻會同情她的喪夫之痛,給她安慰。自殺的是林黛,於是人們就憤怒地指責龍繩勳對妻子關心不夠,而作為妻子的林黛,可曾關心過丈夫?她關心的隻是她的電影以及電影帶來的榮譽。
但無論如何,林黛精湛的演技和藝術魅力,在當時的香港影壇是無可取代的,她塑造的一係列銀幕形象長留人間。人們對於林黛的喜愛,更多的是來自銀幕。林黛的靈柩在香港下葬之時,香港萬人空巷,都去瞻仰遺容,致使交通堵塞長達五六個小時之久。警方不得不出動大量警察維持秩序,可謂備極哀榮。
下葬許多天之後,仍有許多人每天到她墓地流連,真心悲痛,久久不忍離去。以後年年歲歲的清明節裏,總有無數男女到林黛的墓地,一捧鮮花,一杯清酒,以酹芳魂。
但林黛的離去,對於眾多影迷來說,還隻是失去了一個偶像,隕落了一顆明星。在這個事件裏最感痛切的,卻是邵逸夫。
林黛之死,對於邵逸夫而言,意味著失去了一個最優秀的演員,最寵愛的員工。邵逸夫聞聽噩耗,沒有眼淚,沒有哭聲,卻呆呆地坐了許久。在林黛停葬的日子,邵逸夫以他老板、長輩的身份,臂纏黑紗,手捧白花,親自前去吊唁。林黛葬禮之日,邵逸夫也前往參加。
悲痛之餘,邵逸夫要考慮接下來的事情。林黛生前,正在同時拍攝《藍與黑》和《寶蓮燈》兩部影片,在兩片中擔任三個主要角色。林黛去世之後,隻好停機擱淺,這對公司是個很大的損失。邵逸夫不能白白浪費掉已經投入進去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況也認為,完成這兩部影片,對死去的林黛也是一個交代,於是決定將這兩部沒拍完的影片繼續拍下去。
但是,女主角已死,片子補拍,首先要解決角色問題。邵逸夫準備用替身,於是發動邵氏全體員工,去尋找一個與林黛相像的人,來補拍林黛未完成的鏡頭。他要求神形兼備固然最好,實在不行,也要“形似”。
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還真物色到一個身材、容貌都酷似林黛的女孩,名叫杜蝶。但杜蝶並沒有表演經驗,雖然勉為其難,補拍完了《藍與黑》、《寶蓮燈》兩部影片餘下的鏡頭,效果卻不盡人意。
但無論如何,邵逸夫算是了結了林黛與邵氏公司的最後一點牽連。林黛的離去,對公司確實是很大的損失,但逝者已矣,公司卻仍然日新月異飛速發展。
§§第六章 霸業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