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奠基之作(3 / 3)

這番話令李翰祥茅塞頓開。邵逸夫和李翰祥,老板和導演,一個從商業角度出發,一個從藝術角度出發,爭論之後,終於達到了和諧統一。李翰祥按照邵逸夫的思路,最終接受了黃梅調。他們都預感到,這部電影必將是既有藝術價值,又有票房號召力的上乘之作。

接下來便是飾演貂嬋的人選。邵逸夫尊重導演的意見,仍舊征詢李翰祥。李翰祥思索再三,慎重地將邵氏旗下的女演員一一想過,最終向邵逸夫與鄒文懷推薦了邵氏的當家花旦——林黛。

李翰祥選中林黛,基於三點考慮。

首先,林黛是當時邵氏旗下最有人氣的明星,是香港紅極一時的影後,為觀眾所熟悉和喜愛。邵氏的奠基之作使用林黛,易被觀眾認可,勝算把握最大。

其次,李翰祥曾與林黛有過幾次合作,彼此容易達成默契,可以使人物得到最佳表現。

最後一點,是李翰祥認為林黛年輕貌美,扮相出眾,與他心目中的四大美女之一貂嬋外形非常接近。而最重要的,是通過與林黛的合作,李翰祥覺得林黛的身世與經曆,造成了她性格清高孤傲,氣質冷豔淒婉,與他想象中的貂嬋十分契合。李翰祥向邵逸夫和鄒文懷等人推薦林黛,說了八個字的評語:喜不忘憂,悲不汙職。認定由她來演貂嬋,定能神形兼備,將人物演活。

主角的人選問題,李翰祥與老板邵逸夫再次不謀而合。邵逸夫不惜工本把林黛挖過來,目的正是要讓她擔綱邵氏大製作。“喜不忘憂、悲不汙職”八個字,說到了邵逸夫心裏,他要的正是這樣一個外柔內剛、有心胸有氣度的形象來飾演貂嬋。

一切敲定,全班人馬各就各位,開始了《貂蟬》一片的拍攝。邵逸夫不惜工本,投入巨資。其他人員見此,更不敢怠慢,全副身心投入到拍攝當中。

果不出鄒文懷所料,李翰祥很珍惜這次機會,決意要展現自己,所以事無巨細,都要親自一一過問。他翻閱了大量典籍,並充分調動自己的美術底子,在對貂嬋這個人物的塑造上,大到每一個曆史事件,小到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乃至服飾、發型,每一個細節都不漏過,力爭做到完美。

而邵逸夫,他起家便從“Run run show”開始,早就習慣了一切親力親為。加之他對這部奠基之作非常重視,所以每天處理完公司事務,隻要有時間,就會守候在拍攝現場,親自督陣。邵逸夫此舉,令在場工作人員很是感佩。他們也曾在其他電影公司工作過,卻很少見到這樣敬業、不辭勞苦的老板。比如邵村人,他更關心的是成本。他也經常出現在片場,卻並不是關注拍片情況,而是在計算拍攝費用。他的服裝、道具許多都是租來的,所以他要關注使用情況和天數,以和服裝、道具商交涉。再比如陸運濤,他長年坐鎮新加坡,演員們根本就很少見到他。偶爾飛來香港,也基本不在片場露麵,隻在飯店聽一聽下屬們的工作彙報。

主演林黛第一次見到這樣用心的老板和導演,很受鼓舞,自然也不敢懈怠,打點全副精神,非常用心地揣摩,投入地表演,力求準確傳神地表現人物。

經過眾人的努力,邵氏全體演職人員的全力打造,《貂蟬》一片的拍攝進行得異常順利,進度很快。不久,李翰祥便宣布殺青封鏡,請邵逸夫、鄒文懷等人觀看樣片。他很有信心,自知這是一部優秀作品。果然,邵逸夫等人看罷,異口同聲叫好。他們深信不疑,這部影片一經上市,必然大受歡迎。他們都鬆了一口氣,認為這部片子完全當得起邵氏兄弟(香港)公司的奠基之作。

鄒文懷對影片進行了全方位的宣傳。他不僅對外宣稱這是邵氏公司的奠基之作,更把《貂蟬》說成是香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國語片。這樣一造聲勢,《貂蟬》未映先熱,香港觀眾翹首以待,紛紛等著觀看邵氏公司的新作。而《貂蟬》1957年5月28日上映之後,果然不負眾望,觀眾沒有白白期待,影片大受歡迎。連續公映了半個月,場場爆滿,盛況空前,反響極佳。邵氏公司在50年代初所保持的票房紀錄,被《貂蟬》一片一破再破。

多年以後,李翰祥回憶起《貂蟬》一片時,頗有些尷尬地說:“其實那是最讓我臉紅的戲,拍得很壞。”此話誠然是因為一個大藝術家對自己不斷有新的要求,都說不悔少作,但真正的藝術家,都會不斷否定自己的過去,才能有更高更好的追求,不過,也需承認,那個時候的李翰祥,確實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

但是,就是這部讓導演多年後臉紅的戲,卻為邵逸夫在香港成功地掘得第一桶金,同時給邵逸夫和李翰祥都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多年後李翰祥提起時說:“片子雖然拍得不好,不過得了五個獎,還是有點暈暈乎乎的感覺,覺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能獲那麼多獎,出乎我的意料。”

李翰祥提到的五個獎,是指1958年4月26日,在馬尼拉舉辦的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上,《貂蟬》一片五子登科:李翰祥獲得最佳導演獎;林黛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高立獲得最佳編劇獎;薑興降獲得最佳剪輯獎;王純獲得最佳音樂獎。

事實上,《貂蟬》一共獲了七個獎。還有兩個獎因為分量不如前五個重,李翰祥沒有提到,那就是1959年的台灣影展上,《貂蟬》獲得優等劇情片獎,李翰祥獲得導演金鼎獎。

邵氏公司在香港的第一部影片、奠基之作,能廣受觀眾歡迎,並取得這樣好的成績,雖然在邵逸夫意料之中,但仍然令他喜出望外。代表團從馬尼拉飛回香港,邵逸夫特意大擺慶功宴,為他們接風。

但是,此次亞洲影展最重要的一個獎——最佳影片獎,花落別家。而且正是被邵氏的最大對手——“電懋”,以《四千金》一片奪走。這讓邵逸夫在高興之餘,也感到了遺憾和威脅。他了解到,《四千金》一片的導演和編劇,由陶秦一人擔任,女主角則是台灣來的林翠。邵逸夫指示一定要把這兩個人挖過來。一年以後,陶秦、林翠離開“電懋”,過檔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