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在香港一邊建造影城,一邊拍片。很快他就發現,當初二哥對他的提醒是對的,陸運濤是一個強大對手。
陸運濤在香港,最初隻是設立了一個“國際影片發行公司”的子公司,負責發行。但香港空氣自由,是電影業、娛樂業生長的沃土,陸運濤自然不會滿足於隻小打小鬧,他的目標是做香港影壇霸主。
1955年,李祖永的“永華”公司遭遇一連串變故,瀕臨倒閉,意欲轉手。“永華”大型的片場和先進的設備,令許多電影公司動念收購,終因實力不夠,無力承受其價格而作罷。陸運濤聞訊,找到李祖永,一杯清茶未盡,二人已將收購合同簽了。
這之後,陸運濤開始在製片業笑傲江湖。他將“永華”和他設在香港的“國際影片發行公司”合並在一起,成立了“電影懋業有限公司”,自己出任董事長。陸運濤身後是實力強大的陸氏集團,坐擁難以計數的財產,因而公司成立伊始,就打出“巨片標誌、榮譽之征”的口號,不惜重金聘請導演、編劇、明星。當時“電懋”的劇本編審委員會由張愛玲、宋淇、姚克、孫晉三組成,導演隊伍裏則有嶽楓、陶秦等人,都是當時聲名響亮的人。可見“巨片標誌”絕非一句空話。
陸運濤和“電懋”的總經理鍾啟文,都在國外受過高等教育,曾經去美國好萊塢考察過,並且研究過好萊塢的相關資料。故“電懋”並非盲目上馬,而是相當有章法的。他們對場地和人才極為重視,在這兩方麵的投入從來不計成本。場地已經收購了香港規模最大的原“永華”拍攝基地,繼而又投入重金網羅人才,大有雄霸香港影業之勢。
邵逸夫看得清楚,“電懋”是自己在香港最強大的對手。但邵逸夫的目標不是香港,而是成為亞洲最強。正是這種想法,令他出手不凡,興建了邵氏影城。接下來關於人才的爭取,他自認也不會輸給“電懋”。
邵村人的原班人馬,遠不能支撐邵逸夫成為香港影壇盟主,他決定向社會廣招人才。邵逸夫在報紙上登出廣告:
本公司有感於當今電影水準之低,決心改良設備,引進新技術,發掘製片人。本公司已選址清水灣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製片、化妝、剪輯、配音及暗房等,公司將與同人並肩奮鬥,同甘共苦!
清水灣的邵氏影城已經成為香港電影業的一個傳奇,所以雖然當時這類廣告並不少見,但邵氏公司的招聘廣告刊登之後,還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快,就有一大批演員、導演、編劇投奔而來,此外還招聘了攝影、製片、化妝、剪輯等方麵的人才。
但是,雖然八方豪傑齊聚,邵逸夫仍不滿意。他在等一個人的出現,這個人要懂業務、善策劃、有口才、熟悉電影、具備經營頭腦和社交能力,能協助他統管公司大局。
邵逸夫看得很清楚,以前邵氏父子公司的弊端,就是缺少處於二線的管理人員。邵村人認為他們不能直接創造效益,養在公司等於吃閑飯。但邵逸夫認為若想成就大業,不宜急功近利,眼下的當務之急,並不是招納一線演員、編導人員,而是一個能力出眾的“大當家”。但這種人可遇而不可求,邵逸夫不肯苟且,隻好一直虛席以待。
後來,終於被他碰到了一個合適的人。
這個人叫鄒文懷,英文名雷蒙,廣東人,生於香港。曾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在香港《虎報》任記者。認識邵逸夫的時候,他正在美國新聞處駐港分部工作。
邵逸夫是從好友吳嘉棠那裏聽得鄒文懷的名字的。吳嘉棠是一位老報人,曾在上海新聞界叱吒風雲,當時正在香港《虎報》任職。當年在上海與邵逸夫相交甚密。得知邵逸夫來香港辦公司,特意前來敘舊。邵逸夫對吳嘉棠說起自己想找一個“大管家”,全方位負責宣傳、外聯、策劃、管理等工作,吳嘉棠立即向他推薦了鄒文懷。
鄒文懷曾做過吳嘉棠的下屬,所以吳嘉棠對他非常了解。他告訴邵逸夫,鄒文懷工作能力很強,踏實肯幹,在各處工作都極為出色,有很好的口碑。
聽過介紹,邵逸夫對鄒文懷很感興趣,當即請吳嘉棠代為聯係,約鄒文懷見見麵。吳嘉棠欣然從命。
邵逸夫約見鄒文懷的方式很奇特,不是吃飯,不是喝咖啡,而是看電影。銀幕上放映的是邵氏公司自己攝製的影片,邵逸夫想,通過影片,鄒文懷會對邵氏公司有一個大致了解,公司宗旨、實力、發展方向,都會通過電影顯示出來。
電影演完,邵逸夫開門見山,向鄒文懷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他一見這個氣質不凡的中年男人,就認定他正是自己要找的人,邵氏公司宣傳部主任的人選之所以長期空缺,似乎就是在等待鄒文懷。但麵對求賢若渴的邵逸夫,以及他開出的優厚條件,鄒文懷並未熱烈回應,隻淡淡地說:“謝謝邵老板厚愛,此事日後再談吧。”以此婉拒了他。
邵逸夫並不死心。他認定鄒文懷是個人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正是用人之際,人才豈能輕易錯過。於是他三顧茅廬,幾次親自去找鄒文懷,請鄒文懷擔任邵氏影城的宣傳部主任。他暢談對公司宣傳工作的構想,比如開辦演員培訓班、出版電影月刊、成立“邵氏”影友俱樂部等。鄒文懷終於被說動了,認為邵逸夫心胸氣魄了得,邵氏公司果有發展前景,也為他的誠意感動,最終答應下來。但鄒文懷提出一個要求:邵氏影城宣傳部,須由他自組班底,要給予足夠的發展空間。邵逸夫二話不說,滿口答應。
鄒文懷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要求,是因為他對香港電影界十分了解。他眼見得邵逸夫出手不凡,誌在成為影壇霸主,而對手“電懋”實力強大,他們之間必有一場長時間的較量和廝殺。鄒文懷不幹則已,若幹,就決心要為邵氏打下天下。他須任用一批自己了解的、來之能戰的人員,才能更有力地與“電懋”抗衡。
鄒文懷加盟之後,果然如言,親組宣傳部。他找來當時《香港時報》采訪部主任何冠昌,做他的“軍師”,又安插了梁風、汪曉高、黃握中、蔡永昌等人各當一麵,組建起一個非常得力的宣傳班子。這個班子日後為邵氏公司屢建奇功。邵逸夫亦言而有信,任鄒文懷放手去幹,他一概不予幹涉。
事實證明,邵逸夫聘用鄒文懷,是一個英明決定。從1959年到1970年,鄒文懷在邵氏11年,忠心耿耿,能力卓越,為邵氏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與邵逸夫的合作也一直默契,深得邵逸夫信任。1960年升職為製片經理,兼管公司宣傳部。1961年升為副總經理兼製片部經理,總經理一職則由邵逸夫本人擔任。
鄒文懷的加盟,令邵逸夫如虎添翼。直到此時,他才有暇將目光投向邵氏在香港的老對頭——電懋公司,決心要與其一爭高下,掃去“電懋”多年來籠在邵氏公司頭上的陰霾。
在當時,中國電影幾十年走下來,決定一家電影公司成敗的中心力量始終在變。最初的電影沒有導演,完全由攝影師掌控影片的製作,是攝影中心製。然後過渡到導演中心製,最後發展為演員中心製。
所以每一個電影公司,都不遺餘力,傾力打造演員,力圖使之成為明星。一個明星可以為公司帶來豐厚的票房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