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粥療養生
食粥是我國勞動人民傳統的治病養身的好習慣,對慢性病患者更為適合。粥不僅易於消化,而且是一種食補。現略擇幾例如下。
免疫粥:即大棗煮粥,服時加點蜜糖,用於健脾固胃。古代道家方藥以棗為“佳餌”。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大棗中含有cAMP(它升高時,細胞免疫性便增強)。皮膚上出現“紫癜”者服此有益。加些帶紅衣的花生米,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有輔助作用。大棗加桂圓煮粥,可補益氣血,常服者說,此粥有“力勝參耆”的作用。加小麥煮粥,放一些甘草粉(調味),常服對更年期內分泌紊亂引起的神經官能症有良效。加蓮子(有芯)煮粥,可治心煩失眠。加生薑煮粥,可謂和胃氣,常服對胃神經官能症有益。冠心粥:尋常百姓加山楂醬、菊花晶、金銀花露各1匙。常服對高血脂、冠心病有益。神仙粥:春季多感冒,可用此粥防治。糯米二兩,生薑5大片,帶須蔥白5~7根,米醋小半盞,煮粥熱服,蓋被臥避風出汗。優生粥(即八珍粥):蓮子(去芯)、南黃實、米仁、白扁豆、淮山藥、茯苓各3 0克,糯米、粳米各250克,均炒黃研粉,裝入玻璃瓶保存。服時取粉一二匙,加適量糖及開水衝服。此粥有益於嬰、幼兒的發育。
喝粥確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國人民素有喝粥的習慣,古人也多有喝粥養身的經驗之談,尤其是對老年人來講,咀嚼功能減退後,適量地多喝一些粥是有好處的。所以醫學家認為粥是最好的食補。清代大醫學家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粥為世間第一補物,病人,產婦粥養為宜。”據考證,經曆代醫學家,養生學家的實踐與理論總結,粥譜(方)已達數百種。粥補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可補氣養血,補陰補陽、健脾潤腸,清熱散寒……能防治呼吸、神經、泌尿、生殖、心血管、小兒、婦科等疾病。
粥能防病治病。《本草綱目》指出:“古有用藥物、粳、栗、梁米作粥,治病甚多。”《醫藥六書藥勝總文》曰:“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糯米粥為滋養穀氣妙品。”我國民間流行的粥養諺語,“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蓮”;“心虛氣不足,粥內加桂圓”;“要保肝髒好,枸杞煮粥妙”;“若要雙目明,粥中力口旱芹”等。實踐證明,十分有效。又如神仙粥治風寒感冒、頭痛發熱,屢試屢效;鴨粥、冬瓜粥、赤豆粥可治各類水腫。
粥能養生延年。清代養生學家黃雲鵠在《粥譜》中說:“一省費、二津潤、三味全、四利隔、五易消化。”因此,粥對年老體弱者尤為適宜。如芝麻粥能補益肝腎、養血不口血、潤腸通便,《神農本草經洲弓其列為上品。紅棗粥能健脾不口胃。龍眼粥補益心肺。蓮子粥能厚腸胃,固精氣。枸杞粥能明目安神,滋肝養血。山藥粥能補腎精,固腸胃。黑木耳粥能涼血止血。桑仁粥能明目養腎。
粥能應時宜人。夏天可食綠豆粥、赤豆粥、荷葉粥、百合粥、蘆根粥;再配以朱紅、山藥等,集防暑解毒滋補於一體。若將綠豆、赤豆、黑芝麻、麥片製成四色粥,其色、香、味俱全,滋補作用更為明顯。冬天可食狗肉粥、羊肉粥、牛肉粥、糯米紅棗粥,既暖胃又滋補,妙不可言。
“藥食同源,藥食同用”。古人總結出粥補的“藥借食力,食助藥威”的八字訣,闡明了食藥互補作用的優點。那麼,在科學發達的今天,補品眾多的現實麵前,粥補仍有其獨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