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良好的飲食習慣(1 / 3)

在曆史長河中,我國勤勞的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了很多良好的習慣,這些是人們健康長壽的無價之寶,也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在日常生活中,從飲食到心理,從起居到言行,影響人體健康的習慣很多,我看重要的是要培養和養成“六大”好習慣。

1.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但是真正懂得吃的學問的還不多,不少家庭仍是早飯馬虎,午飯湊合,晚飯全家福,有的雙職工連晚飯也湊合,根本談不上保持全天的營養平衡合理。膳食給人提供的營養素過多或不足,都是有害的。一日三餐,是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也是合乎營養衛生的食俗。實際上“一日三餐”確有科學根據,根據之一就是這種習慣與人體生物鍾有關。國外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讓老鼠在上午8:00開燈,下午8:00關燈的環境中隨便進食,結果發現它們在關燈後的1 2小時內大約進食3次,在關燈後(相當於黃昏)即進食1次,在關燈與開燈時間間隔中間(相當於午夜)進食1次,開燈之前(相當於拂曉)進食1次。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老鼠之所以在“夜間”分3次大量進食,是存在於它們視神經交叉上的神經細胞群(又稱視神經上核)中的生物鍾在起作用。這種生物鍾又稱“概日生物鍾”。人類活動與星夜行性的老鼠活動存在著2小時的相位差,但是一日三餐的習慣是,同樣原因造成的,顯然與概日生物鍾戶咱皂存在數量上的關係,而這又可能與大腦的能量代謝有關。人類的大腦活動需要大量的能量補給,一個成年人的大腦重量隻有體重的約2%,而能量的消耗卻占人體總能耗的20%,這種能量一般為葡萄糖,每天消耗量可達1 20克。葡萄糖作為能量供給大腦後分解為二氧化碳不口水,所以必須不間斷地向大腦提供能量。一日三餐如何安排,是饒有趣味的探討課題。

俗話說“早餐好,午餐飽,晚餐少”,是很有科學道理的。醫學研究證明,早餐宜攝入高熱量的食品,晚餐要以清淡少食為佳。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人體內的各種生理功能代謝變化,都有內在的生理節奏。比如人體在下午的體溫總是略高子清晨;一到傍晚,血中胰島素的含量就上升到高峰。胰島素可以使血脂貯存在腹壁之下,日積月累的脂肪堆積,使人日益發胖。

不少人習慣晚餐吃得好,賓朋飲宴,逢年過節,婚宴喜喪,豐盛的魚肉酒席也多設在晚上。交口此飽食肥膩的晚餐非但不能進補營養,反而有害健康。晚餐吃的過飽,血脂量猛然升高,加上人在入睡後血流速度明顯降低,因此大量血脂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等。

肥胖是許多疾病的信號。因此,不少人為了減肥不吃早點,少睡覺,多活動……但往往收效甚微。根源就在於不知道晚餐宜清淡少吃。有人曾做過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兩組人進食同樣的食品,一組是在早晨7:00進食;另一組人則在晚上6:00進食。兩組人一天就吃這一餐。結果是:早晨進食的人體重逐漸下降;晚上進食的人,體重不斷增加。而且不論男女結果都一樣。一般情況下,人體白天尤其是上午工作量比較大,人體消耗的熱量比較大;而晚餐後一般活動量小,消耗的熱量自然也很少。因此,早餐要攝取定量的蛋白質的食品,要吃的很好,午飯要供給以糖類物質(如米飯、饅頭、粥)為主的足量食品,吃得飽;而晚餐則宜吃清淡少油膩的飲食,而且要少吃,以七成飽為宜。

2、每頓八成飽

俗話說:“餐餐八成飽,不把醫生找”;“吃飯莫過飽,一年四季好”。這些民間健身諺語是很有科學道理的。首先,進食過多會造成胃部滿脹,增加胃腸負擔,久而久之勢必導致胃腸疾病發生。其次,飽餐還易使脂肪在體內“堆積”,造成肥胖,伴隨肥胖而來的可能是高血壓、動脈血管硬化等疾病。第斷增加。而且不論男女結果都一樣。一般情況下,人體白天尤其是上午工作量比較大,人體消耗的熱量比較大;而晚餐後一般活動量小,消耗的熱量自然也很少。因此,早餐要攝取足量的蛋白質的食品,要吃的很好,午飯要供給以糖類物質(如米飯、饅頭、粥)為主的足量食品,吃得飽;而晚餐則宜吃清淡少油膩的飲食,而且要少g吃,以七成飽為宜。三,飽餐易使胃腸供血量劇增,大腦供血相應不足。因此,易導致大腦疲勞,記憶力降低,反應遲鈍等。我的一位朋友有一首《筷子謠》詩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