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們來說,環境不能直接地被引入積極的情緒狀態,它主要的作用在於幫助人們塑造良好的心境,這種心境是積極情緒所必須的。一般上來說,人們喜歡較大的空間,往往空間越大就覺得越舒服。人們一般不喜歡較小的空間,以免過於擁擠導致煩惱和壓抑。哈佛大學的心理專家針對這種空間更多的是歸於人的本能,就象是人們對於大海、草原等空曠的地方比較向往一樣。
一般人也很難會去那些地方,可以通過改變對環境的熟悉程度來達到相同的效果。新的環境是對人有吸引力的,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改變居室的布置,例如放音樂、養花草,這些會對情緒的調節有一定的推動。對於居室的環境很難改變,可以改變自己的穿戴,每天行走的路線,讓自己不至於覺得索然。
第二,表情訓練法。
人們可以很自主地控製住自己的感情,在某一天,有一則新聞這樣報道,說日本人很愛做生意,隻是由於他們的民族的特性,不會輕易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在與別人交流時,他們給別人的感覺總是呆板和壓抑。碰到外向的西方人,之間的文化就會產生衝突。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日本人想出了很多對策。曾經有一家日本的老板,為了讓員工上班時麵帶笑容,在下班的提前半小時訓練他們。他讓員工們每人嘴裏咬著一隻筷子,在固定好麵部的表情後,將筷子取出,此時的員工們基本都維持一個麵部狀態,再說話時,就讓人感覺是在微笑。
一般的人是很少能明白這則新聞中的奧秘的,據哈佛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會因為哭而發愁,因為發抖而感到恐懼,與普遍上認為的人們憂愁的時候才會哭,恐懼的時候才會發抖是不一樣的。也由此可以見得,行為可以引發情緒,人們可以通過控製自己的行為來控製自己的情緒。這一點在日本人的表情上得到了充分的見證。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還認為,在一個人生氣的時候,可以找來一麵鏡子,對著鏡子要保持微笑,幾分鍾後,心情就會好轉起來。
第三,改變對事物的認識。
對事物的認識能夠導致情緒發生變化,舉個例子來說,當學生在受到老師的批評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認為是老師在教育自己,有的人認為是老師在故意刁難。也由此可以說,認識的不同可以導致情緒上的不同。
我們在受到情緒幹擾的時候,可以通過調節認識的方式來調控情緒。運用這一技巧,需要掌握以下三種方式。
一是可轉移目標。當受到打擊時,往往會長期地沉溺於其中,這樣,很難解決問題,還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工作與生活。此時,應該把注意力轉移到有意義的事情上,以便減少外界的刺激,減少不良的情緒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二是要學會解脫。要從更深遠的角度看待令人煩惱的問題,並對這些問題做出新的解釋,使自己能夠獲得精神上的解脫,以便把全部的精力用之於所希求的事情上。長遠的解脫會讓我們不屈膝於眼前的小事,會心胸也變得明朗。
三是要自我升華。升華就要運用強烈的情緒衝動,把不好的引向積極的、有益的一麵,使之更具有價值。我們要能夠將悲痛化為力量,將其他的強烈感情也內化成力量。可以讓憤怒、仇恨、訓練、羞辱等,成為督促的力量。要努力、進取並升華自我,這升華自我是人類心靈迸射出來的美麗火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感情依賴。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升華是最高水平的自我防禦機製,隻有健康、成熟的人才會實現自我升華。
四是要會利用情緒。要有把壞事變成好事的能力,要能對時機和客觀條件加以運用,要能使苦惱的強製性要求得到強化。要能在精神上由被動轉向主動,要使煩惱變得怡然自得。還有,就是對情緒本身的利用。把情緒化為情趣利用,作家可以寫出流傳千古的文章,作曲家可以譜出動人的心弦。要在感情強烈時,很好地用之於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在掌控情緒的同時,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是成就自我的一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