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2 / 2)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進一步補充說:“往往人會忽視了內心,卻忙於花花綠綠的世界,但要知道,愛心才會讓人歸於平靜,讓人享受著溫暖。”那麼愛心的天敵自私便要去克服。自私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問題,可以有如下的調節方式。

其一,多做有利於他人的行為。多做有利於他人的行為,會很好地改正一個人自私的心態。這裏可以做慈善活動,可以為朋友排憂解難,可以幫助關照陌生人。自私的人需要從小事情做起,例如給他人讓座,借別人一點東西。這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他人的讚賞,也會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淨化。

其二,內省法。通過內省用自我觀察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一種方法。此時,要克服自私的心理,就要對心態、行為進行很好地自我觀察。在觀察時要遵循客觀上的標準,要以社會公德、規範和榜樣為標準。並要在加強學習的時候,對著榜樣與規範找出差距,同時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

其三,進行回避訓練。回避訓練是以操作性反射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的一種訓練的方法。可以這麼認為,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用束在手腕上的橡皮筋彈擊自己,便會感到自私是一種多麼不好的行為,從而會讓自己改正掉自私的念頭或者是行為。

有的人會認為自己窮得隻剩有錢,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他們雖然擁有很多金錢,卻沒有一顆博愛的心,就難以贏得別人的尊重與喜歡,所以他們縱使有很多錢,也會倍感冷落。

很多有錢的人都會投入到愛心的事業之中,例如華人的李嘉誠和西方的洛克菲勒,他們會因為投入到慈善事業之中,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他們,從而支持他們的善舉,支持他們的企業。

在現代社會,媒體們會強調企業的責任感。什麼是企業的責任感呢?哈佛大學的企業管理學家認為,所謂企業責任感是企業對社會合乎常理的道德行為,也就是企業要遵守道德的規範,要在為社會做出貢獻之時,改善員工及員工的家庭甚至是社會的生活上的品質。

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更好地體現在慈善和公益的層麵上,一個優秀的企業會具備社會責任感,更好地加入到社會的公共事業當中。會因為這一份責任和愛心,讓人看到企業在現代社會中所起到的作用。

不光是企業,個人還應該不能隻追求利潤,也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參加到幫助他人的活動之中。對於此,哈佛大學的專家們認為,可以通過培養一個人助人為樂的熱情讓他深具備愛心。具體的辦法是,要練習意圖和行動兩個方麵。意圖是要敞開自己的心扉,愛屋及烏;行動是要明白自己做了哪些善舉,不需要是驚天動地的偉業,一些小小的愛心便會帶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