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距離產生美(1 / 1)

我與亨利·梭羅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卻有著不錯的友誼,這除了是因為知心之外,還有一點小小的智慧,這個小智慧就是拿捏好交往的距離。

——愛默生,哈佛學子、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在哈佛大學,學生們會明白:人與人之間如果有了親切感,彼此之間會產生影響和吸引力,但要是心理出現了差距,就會有排斥、對抗,嚴重的話會影響人際間正常的交往。

人和人之間要有合適的社交距離,我們可以這麼認為,我們每個人就好比是一隻刺蝟,如果彼此靠得太近,難免會刺傷到對方,隻有保留一定的距離才會相安無事。

下麵是哈佛心理學家的研究與發現。

哈佛的心理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次數越多,就會越比較容易形成重要的關係。我們得知,兩個人從陌生到熟知,交往的頻率在其中起到了攸關重要的作用,隻有交往的次數越多,才會其間越會密切。當然,並不會有人和所有的人都“老死了不相往來”,每個人都需要與別人接觸,每個人都從心理的層麵上渴望得到友誼。這時候就想要得到別人的讚同與認識,那麼,得首先讓別人和你接觸。

哈佛的心理學家也做過這樣的一次實驗:在一個閱覽室裏,此時有一位讀者,心理學家走過去坐在讀者的對麵,讀者會下意識地注意心理學家,同時臉上會帶有關注、不解的表情。當心理學家坐在讀者的旁邊之時,讀者還會不經意地注意到心理學家。就這樣,每隔一段時間,讀者都會分散精力去關注一下心理學家。當閱覽室裏的人越來越多,讀者就很少去關注心理學家了,反而會認真地看書、看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一開始讀者和心理學家很陌生,更重要的是在同一個場合隻有他們兩個人,所以心理學家的舉動會印刻在讀者的腦海裏,當人越來越多的時候,讀者就會把精力分散到他人身上,以至於對陌生人沒有了感覺,開始認真地讀手上的資料。另外,哈佛的心理學家也做過這樣的調查。同樣的是在閱覽室,在閱覽室裏隻有一位讀者,這時候那位讀者熟悉的人走了過去,他往往會更關注那個熟悉的人,有時會交談幾句,有時會不停地看看他所在乎的那個人。

這更進一步說明,對越熟知的人心理距離就會越近。而且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必須要有一定的距離,不然會讓別人認為不再是朋友關係。

在哈佛大學,還有一個故事在學生們之間廣為流傳。

馬爾克斯是198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略薩是人們認為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位作家。他們雖然是同行,但避免不了“文人相輕”的通病,他們是一對冤家。馬爾克斯和略薩第一次見麵在1967年的冬天,那時候馬爾克斯剛去參加一個文學獎項的頒獎典禮,當時在機場有兩架飛機,馬爾克斯坐著一架,略薩坐著一架。這兩個文學大師就很有緣分地碰麵了,他們簡直相見恨晚,所以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洛薩是來參加授獎儀式的,馬爾克斯卻是來捧場的。他們不停地交談著,彼此吹捧著。後來洛薩邀請馬爾克斯去訪問秘魯,在秘魯,洛薩為他的第二個兒子進行了洗禮,馬爾克斯趁這個機會,做了洛薩兒子的幹爹。但是,多年之後,這兩個文壇老將卻反目成仇,原因在於1982年瑞典文學院取消了把諾貝爾文學家頒給馬爾克斯和洛薩的決定,這讓他們產生了分歧,以至於長時間不合,就像結了幾十年的冤仇一樣。

後來兩位大作家都到了更大的年齡,也對這段往事有更清醒的認識了,便不約而同地在同一個地方見了麵,漸漸地消除了兩人之間心理上隔閡的距離。

可見,友誼需要距離,但要保持恰當,合適的社交距離會有益於友誼的存在及綿長。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人與人之間並不必要形影不離,當然也要很好地把握好交往的分寸,這樣,才不會因為一點小問題就挑剔,才能更好地維持之間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