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把你的競爭對手看做敵人,便會有更多的收獲。
——羅莎貝斯·莫斯·坎特,哈佛大學教授
什麼是換位思考呢?換位思考是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也就是想別人所想,並且是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思考方式。在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信任與包容,更重要的是要會換位思考。換位思考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上的過程。換位思考要求要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同對方聯係起來,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體驗和感受問題。換位思考會讓人在感情上得到溝通,它是一種理解的同時也是一種關愛。美國哈佛大學的華德普主任與巴特勒博士認為,很多有才華的主管會失敗,關鍵在於疏忽於換位思考。換位思考會讓人了解對方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會將心比心,也會讓人體驗對自己的感受,從而去改變行為。隻有懂得換位思考,才能看到事物的兩麵性。例如,在一個婚禮上,一個客人不小心打碎了手中的酒杯,在場的人都目瞪口呆,認為這是一個不好的預兆,這時候司儀卻說:“碎得好,碎得好,歲歲平安!”這樣,在場的人都釋然了,婚禮照樣正常地進行。對同一件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如果從壞的角度看,會產生消極的心態,如果從好的角度看,則會變得積極。
這樣,當對某些事情無法接受時,就應該換個角度去審視問題了。這個時候會發現以前被忽略的一麵,而這個一麵往往會對問題的解決起到關鍵的作用。
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曾租用了一家大飯店的大舞廳,以便用來講課。但是,在開課之前,他忽然接到飯店的通知,他需要付出三倍的租金才能使用大舞廳。卡耐基並沒有拿法律依據找經理去理論,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他見了經理後說:“我對你們飯店的通知有些驚訝,但這不能怪你,因為你也是考慮到飯店的大局,為了盈利嘛!”接著,他為經理算了一筆賬,如果他能夠在這裏講課的話,將會給飯店帶來大的收益,如果他被攆走了,成千上萬的人就不會光顧,飯店也就因此少了一大筆收入。經理想著也是,又經過慎重的考慮,最終沒有增加卡耐基的租金。
換位思考會讓一個人換一種角度換一種心態,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在積極心態下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們認為,換個角度會讓自己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在這個平衡狀態之下看問題、處理問題會顯得比較理智。換個角度也可以讓自己無視一些小煩惱,並忽視一些不重要的瑣事。換個角度還會讓一個人站在別人的角度,更好地達到讓別人心悅誠服的目的。
我們可以從以上幾點發現,當遇到倒黴、傷心、不順利的事情之時,有必要換個角度,這樣就會有積極的心態去應對。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在這個方麵教導學生們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麵。
其一,要轉移注意力。要躲開導致心理困境的刺激因素,此時,在大腦中會有一個較強的興奮灶,轉移注意力的話,會回避相關的外部的刺激,會讓這個興奮灶讓位,會對其他的刺激產生興奮灶。這樣興奮的中心轉移了,便可以從心理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其二,要自我安穩。當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打擊之時,為了防止精神上的崩潰,不妨自己安慰自己一下,可以對自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樣就有可能走出這個痛苦的漩渦。
其三,要找到合理的借口。要通過給自己找合理的借口減輕精神上的痛苦,並使得內心獲得平衡與安寧。精神學家佛洛尹德說:“要將惡性的刺激轉化為良性的刺激,也就是酸葡萄與甜檸檬的效應,這兩種效應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合理化。常見的合理化有兩種,一種是希望達到自己的目標卻沒有如願,心理便會有否定該項的價值與意義,這便是酸葡萄效應,一種是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提高了目前的現狀,這種稱之為甜檸檬效應。就象是狐狸吃不到葡萄,隻有說葡萄是酸的了,繼而能得到檸檬,便說檸檬是甜的,便不會有鬱悶產生。”心理調適也可以借用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進行闡釋,使得惡性的刺激變成良性的刺激。
其四,要換一種自我理解的方式。要換一種認知,要對外部環境有新的認識,也就相當於要換一個觀點去思考、解決問題。在心裏矛盾和衝突的時候,便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減少或消除心理上的認識與體驗的矛盾與衝突。
其五,換個角度去看問題。對於無法回避也無法轉化的外部刺激,這個時候就需要換個角度去看問題了。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積極的一麵,也有它相反的一麵,如果在消極、陷入困境之時,換一個角度的話,便會發現其中的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