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呼吸係統(3 / 3)

三、體育鍛煉對呼吸係統的影響

(一)體育鍛煉對呼吸係統形態結構的影響

體育鍛煉對呼吸係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肺組織的影響。根據動物實驗表明,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肺泡形態有從正常到肺泡腔擴大再到肺泡壁破裂最後失去完整性的這一變化趨勢。這種變化使肺組織失去了氣體交換時的屏障作用。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呼吸膜厚度有從正常到增厚,再到變薄,最後直到破裂的變化過程,這種變化使呼吸肺失去呼吸作用。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肺泡孔出現增多,擴張和加大的現象。這表明當呼吸道出現炎症和呼吸膜水腫增厚影響肺泡通氣時,為使肺泡間氣體能得到交流,故肺泡孔出現這種變化。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肺泡腔內紅細胞和巨噬細胞出現增多現象。通過小鼠遊泳實驗(大強度至力竭)對肺的組織形態進行光鏡觀察。結果顯示:肺泡的形態伴隨運動強度的加大,有從正常→肺泡腔擴大→壁破裂→失去完整性這一變化趨勢。在超力竭運動組最後階段,肺泡完全失去屏障作用。呼吸膜的厚度隨運動量的加大有這麼一種變化趨勢,即正常→厚→較厚→厚→很薄→破裂。正常對照組切片可見個別肺泡孔,隨運動強度的加大,不同程度出現肺泡孔,並有加多、孔擴張、加大的現象。隨運動量的加大,肺泡腔內紅細胞的出現呈增多趨勢,巨噬細胞大量出現。

(二)體育鍛煉對呼吸係統功能的影響

長期從事體育鍛煉後,呼吸器官構造和機能都會發生良好的變化。長期鍛煉的人胸廓骨和呼吸肌都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呼吸肌的機能也會得到提高,因此胸圍加大,呼吸深度加深,平靜時呼吸頻率降低。由於膈肌的收縮和放鬆能力地提高,肺活量也增大,尤其遊泳和劃船等項目使肺活量增大更為顯著。隨著訓練水平的提高,肺通氣量也相應增大,有訓練的運動員,肺通氣量可以達到120-140kg,最大氧吸收量可達6L左右。而未受訓練的人隻有2-3L,這說明組織對氧的利用率提高了。同時,有訓練的人呼吸機能高度發達,呼吸與運動的協調配合很好。在定量工作時,呼吸機能表現出節省化現象,能夠較長時間保持工作能力不下降,具有很大的機能儲備力,能夠適應和滿足較強烈的運動對呼吸係統的要求。但大強度和過度訓練也可導致肺的呼吸機能下降。

四、胸膜、胸膜腔及縱隔

(一)胸膜、胸膜腔

1.胸膜 胸膜為被覆於胸廓內麵及肺表麵的漿膜,可分為髒、壁兩層。

(1)髒胸膜(胸膜牲屜或稱肺胸膜) 被覆在肺的表麵,與肺實質緊密結合,並伸入到左、右肺斜裂和右肺水平裂中。

(2)壁胸膜 覆於胸廓各壁的內麵,可分為胸膜頂、肋胸膜、屬胸膜、縱隔胸膜四部分。

2.胸膜腔 胸膜的髒、壁兩層在肺門周圍相互移行,圍成兩個完全封閉的胸膜腔。正常人胸膜腔內為負壓,並有少量漿液,可減少呼吸時兩層胸膜的摩擦。

(二)縱隔

縱隔是分隔左、右胸膜腔的間隔呈矢狀位,上窄下寬,而且明顯偏左,這是由於心偏左的緣故;它的前界為胸骨,後界為胸椎體,兩側界為縱隔胸膜,上界至胸廓上口,下界達膈。以胸骨角平麵將縱隔分為上縱隔和下縱隔兩部分。

1.上縱隔 主要內容為胸腺、左頭臂靜脈、右頭臂靜脈、上腔靜脈、左膈神經、右膈神經、迷走神經,喉反神經、主動脈(及其三大分支)、食管、氣管、胸導管及淋巴結。

2.下縱隔 包括前縱隔(胸骨與心包之間)、中縱隔(前、後縱隔之間)和後縱隔(心包與脊柱之間)三部分。

前縱隔內有胸腺下部等結構,中縱隔內有心包、心、大血管、膈神經和奇靜脈弓等結構。後縱隔內有主支氣管、食管、胸主動脈、胸導管、奇靜脈、半奇靜脈和迷走神經等結構。

“基本概念”

1.呼吸道 由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組成,通常將喉以上稱為上呼吸道,喉以下稱為下呼吸道。

2.肺門 位於肺的內側麵,是肺的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淋巴管以及神經進出的門戶。

3.肺小葉 細支氣管及其所屬的肺組織統稱為肺小葉,是肺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4.氣—血屏障 肺泡內氣體與毛細血管內氣體交換時,經過的肺泡表麵液體層,型細胞及其基膜,肺泡隔結締組織和毛細血管基膜及其內皮等結構稱為氣—血屏障。

“重點難點”

1.呼吸係統的組成和功能。

2.肺的位置、形態與分葉。

3.肺的組織結構,特別是肺小葉和氣血屏障。

4.喉的構造與功能。

5.肺的血液循環。

“複習思考題”

1.呼吸係統的組成與功能如何?

2.鼻、喉的位置、構造與功能如何?

3.試述肺的位置形態、組織結構與功能?

4.空氣中的氧氣如何進入到血液?

5.解釋肺門、肺小葉和氣—血屏障概念?

6.體育鍛煉對呼吸係統有何影響?